師父好!
同修們好!
人們說女人總是對著鏡子,看自己外表如何,髮型,衣著是否合適。男人也照鏡子,只是他們從不承認這點。但鏡子不會照出我們對別人的想法和感覺,也不會展現我們是好還是壞。它只能照出我們的表面和我們在別人眼裏的外表。
自從開始學法,修煉後,我學會了向內找。法是一面能照到內心的大鏡子。在法中,我無法掩藏任何執著,錯誤,氣憤,妒忌,冷漠和不善。假如我對別人不善,即使是因為我有點累,法會讓我知道。在任何時候,假如我表現的像個常人而不像修煉人,法會讓我知道。法是引導著我的力量,我感到被法包圍著。假如想偷懶而要請一天假時,我會記起大法對我們的要求,要做好每一件事。我還記得師父告訴我們,摔倒了要趕快爬起來,繼續修煉。
這面鏡子是對雙方起作用的。它也顯出了我心性提高的如何,我思考的方法,我對他人的態度以及我如何看待生活。法像一道神光,清楚的展現給我如何用法理指導我的一思一念,一言一行。然而,當我不沉迷於常人的瑣事中並向法敞開心扉時,法才會展現給我。
在我知道法輪大法之前,我的生活是另樣的。我奮力工作且熱望著成功。我衡量一個成功者的方法是看其如何有才智,其的工作好壞,努力的程度及所受教育如何。我羨慕聰明人並希望自己也聰明。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為人父母,給孩子們樹立榜樣。我瞧不起那些不工作或沒有讓孩子受到良好教育的人。我的出身不好,沒有上過大學。所以,多年來,我參加各種課程、學習以取得文憑等等。直到我開始認識到這些只是使我成為一個更有知識的人,卻顯然不是更好的人。
我總感到生活中少了些甚麼,但我不知道是甚麼。我學習了幾種宗教,甚至去參加宗教組織的課程。我在找一個要信仰的東西,但我一直沒有意識到。
兩年多前,當我和丈夫在鎮上買東西時,我們看到一群年輕的中國人在為法輪大法徵簽。我們讀了有關迫害的展板,並簽了請願信。還帶回家一些傳單。這些打坐的年輕人的祥和給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這太美了。後來我知道了那時他們在發正念。
我的丈夫在因特網上尋找更多有關法輪大法的信息。我想那只不過是另一種鍛煉方法,就沒有太在意。丈夫下載了煉功說明並開始煉功。因他一直對體育鍛煉很感興趣,我還是沒在意。然而,當他每天晚上的煉功時間由一小時增加到兩小時,我開始感到不滿。最後跟他吵了起來。這時他讓我跟他一起嘗試這個功法。他告訴我說這會對我的健康有幫助。我患有慢性哮喘,大部份時間都要吃藥。十八個月裏,我住了3次醫院。我的肺已經喪失功能了,我幾乎不能呼吸,最後被送回家,醫生嚴格規定我使用噴霧器,並服用類固醇。
我開始煉習五套功法,每次煉完第二套功法,「法輪樁法」,我都可以很輕鬆地呼吸。許多年來,這還是第一次。我所有的肌肉都鬆弛下來,而且我甚至可以深呼吸,也不會咳嗽。當我拿到師尊的書──《轉法輪》,我花了六個星期讀完第一章,因為我並沒有很用心地讀。當我開始讀第二章時,我感到怎麼讀也讀不夠。我感動得無法看清書上的字。我知道這就是我生命中所迷失的。煉功的動作有了效應。我也不再懷疑師尊的教導。在理解法上,開始我存在些困難,比如附體。然而,通過與同修交談,我知道了如果我堅持讀書學法,最後就會讀懂。從《轉法輪》中,我理解了,如果我精進實修,提高心性,我就是一個大法弟子。每一章就為我打開了新的眼界,我也決心要做一個好的大法修煉者。
我開始和一些同修去一個俱樂部,在那兒有個教功班。就是在那兒,我獲得了在別人面前煉功的信心。我一直擔心動作做得不準會看起來很蠢。我被學員們糾正我動作時所表現時的善意打動了。我學會了如何正確的做五套功法。五套功法非常優美,也很有效。一天我做家務時,進了我的臥室。這是我擺脫家裏所有藥品的時候了。我拿了一個大盒子,扔掉了我所有的藥包括治療哮喘的噴霧器。此時我已修煉了3個月,從那以後我再也沒有用過任何藥物,找過醫生或去過醫院。我的健康有了很大改善。
我開始參加每週日在都柏林城市大學的集體煉功。在集體中是一種很美妙的感覺。每次我都覺得充滿能量,決心更好的修煉。通過聽集體交流的經歷,我開始想做一些大法工作,但又擔心一旦有人問我一些有關大法的問題時,我不會回答。當時,干擾我的東西很多。
我和一位同修談了這些,同修告訴我「讀書學法」。這個建議很好,我開始做一些大法工作,發傳單,向人們講真相,參加遊行並給一些愛爾蘭和其他國家的政治家寫信請他們關注在中國的迫害,也希望他們得到一個正確擺放自己的機會。我現在已經修煉兩年了,這段時間裏我的生活發生了戲劇性地改變。我的人生觀改變了。在其它同修的協助下,我現在每週二,四,晚上去都柏林三聖大學教功。我也去過愛爾蘭其它地方洪法。通過發傳單,給人們一個知道大法的機會。講清真相是我能做到的與人分享這珍貴和神聖的大法的最起碼的事。
生命中的第一次,我有了一種歸屬感。我知道了回家的路。路是漫長的,但走得快慢取決於我們自己。師父已經指給了我回家的路,現在就看我自己了。
法輪大法好!
English Version: https://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03/11/27/42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