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生前非常喜歡這種「欹器」,總是放在自己座位右邊,用來以警戒自己,不要驕傲自滿。在齊桓公死後,後人在他的廟堂裏也同樣安放了「欹器」。
有一次,孔子在齊桓公廟裏看到座上擺有「欹器」。於是叫子路倒水進去試試,果然水倒滿後「欹器」立刻就翻覆了。孔子感慨道:「唉!哪有裝滿了而不翻覆的呢?」子路請教有無保持「滿」的狀態的辦法,孔子說「持滿之道,挹而損之。」「挹」是舀取的意思,意為從裏面舀一些出來,以使它不致傾覆。並以此為例,教導弟子以歉卑待人處事的道理。孔子後來也請人做了一個「欹器」,放在座右以警戒自己。
《文子》中說:「故三皇五帝有戒之器,命曰侑巵。其衝即正,其盈即覆。」這裏的「侑巵」指的也是「欹器」。據史書記載,南北朝時,祖沖之也曾為齊武帝的兒子蕭子良做過「欹器」。晉朝杜預曾經也製作「欹器」獻給武帝。清朝咸豐皇帝住的正房名為「謙思堂」,書齋名為「退省齋」,幾案上也擺放著「欹器」,並且上面還刻有 「滿招損,謙受益」的銘句。
古人如此看重「欹器」,實質看重的是歉卑,不自滿的美德。「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這是明朝理學家王陽明先生對自滿驕傲這一弊病的認識。自滿其實還是出於一個「私」字,他會讓人固步自封,會讓人自以為是,會讓已有的成就毀於一旦,我們不能不謹慎。明儒者朱舜水為此說道:「滿盈者,不損何為?慎之!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