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言而有信 見利思義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2005年12月20日】趙柔,字元順,北魏金城人,年輕時就以德行才學聞名河西,為人寬厚仁愛,很有信用。歷任著作郎、河內太守。

趙柔曾經在路上撿到別人掉的一貫金珠,價值數百縑,趙柔立即叫回失主,把金珠還給了他。

後來有人贈送給趙柔數百枚鏵(犁鏵,翻土農具),趙柔於是同兒子善明去集市上賣。有個人要買趙柔的鏵,趙柔向他要價二十匹絹。另一商人見他的要價太低,於是要出三十匹絹來買,善明便打算賣給這個商人。趙柔說:「與人交易,一言便定,豈可以利動心?」隨即賣給了原來那個人。

當地的人聽說此事後,都對趙柔非常佩服。

古人認為一個品行高尚的人應該「見利思義」,就是在面對個人利益時,應該想到是否符合道德準則。「言而有信,誠實不欺」作為經商者的「法寶」,也是做人必須具備的美德。經商者見利忘義,欺詐矇騙,這是只圖眼前小利,以後不會再有回頭客的。與人相處也是同樣的道理,誰都不會喜歡與這種人交往。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