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於「610」辦公室
韓廣生表示,「610」這個名稱這是根據它的成立時間來叫的,中央的「610」辦公室成立於1999年6月10號,各地叫法大同小異,有些區別,有的叫「610」辦公室,有的叫「611」辦公室,以至於有的叫「621」辦公室,就是因為它成立的時間有一些差異,但是本質上它們的任務和它們的組成沒有甚麼區別。它們的組成都是中共黨委統一領導下的,由公安局、檢察院、法院、司法局這四個部門作為成員的專門鎮壓法輪功的組織,這個組織是凌駕於法律之上的,統治領導指揮一個地區各個部門各個機關。
以瀋陽市為例,瀋陽市的「610」叫「611」辦公室,主要負責人是市委主管政法的副書記,然後有市委辦公廳,市委政法委的幾個工作人員,作為常務辦事的,然後公安局、檢察院、法院、安全局,包括民政局,都是它的成員單位。它經常傳達上級指示,布置本市的任務,主要包括這幾個方面:一是抓捕進京上訪的法輪功學員,第二就是關押和強制轉化法輪功學員,第三是對一些法輪功學員予以勞動教養以至於判刑,這是它們的職能。
會議可以說是經常召開的,其中除了成員單位參加以外,很多時候就是各個區縣委政府也要參加的,當時首要的任務是阻止法輪功學員進京上訪,為了這個問題,從中央到地方,都下達控制指標。
根據韓說,「610」辦公室沒有正式的公開的文件,但是有領導講話,在中國領導講話就是文件,領導講話稿,再比如一些情況通報,那裏面就既有情況也有指示,更多的是口頭講的,口頭傳達的。布置任務分兩個部份,一個部份按地區來說,那就是市委來布置這個事,提出要求。從業務部門來講呢,就是遼寧省司法廳提出要求,布置任務,交流「經驗」甚麼的,通過會議的方式,通過領導講話的方式,來布置這個事。各個地區的指標就是說,比如說,瀋陽市如果在這個月內,有三個或者超過三個進京上訪的法輪功學員,那麼,市委主管的副書記甚至書記要到省裏做檢討。各市為了面子為了烏紗帽,或者為了不去省裏檢討,就動用很多警力,很多財力來堵截到北京上訪的法輪功學員。瀋陽市通常就是三個指標。瀋陽市有一個鎮的鎮長就是因為他那個鎮有一個法輪功學員反覆進京他就被撤職了。
2、司法系統參與迫害法輪功
根據韓的介紹,作為司法局長,他有好幾個職能。比如說法制建設、普法、管理律師、管理公證,其中包括管理瀋陽市一級的監獄和教養院(勞教所),瀋陽市有四個教養院,其中有三個教養院陸續的關押過法輪功學員。從表面上1999年到2001年他出走加拿大時,最多的時候大概有四五百人。
韓說是中央的命令,最初介入鎮壓法輪功的是公安,司法系統並沒有介入。但是公安的收容所、拘留所關押不下,當時瀋陽市委的副書記,就是主管這方面工作的,找到韓,要求他開闢一個教養院來關押法輪功學員,瀋陽市原來的四個教養院從來沒有關押過女性的勞教人員,女性是統一送到省裏去的。這回要求韓關押女性的法輪功學員,開始他表示不同意,原因就是教養院是關押輕微違法犯罪人員的,而不是關押法輪功的,法輪功從法律上講,沒有甚麼罪錯,就不能關押到這裏。司法廳召集開會,下達任務,要求他們開闢場所,關押法輪功。這樣他也就頂不住了。如果再頂,就屬於黨內異己分子,會受到嚴厲處罰,所以只好開闢龍山教養院來關押法輪功學員。
在教養院裏面,經常發生一些打罵法輪功學員的事,有些甚至使用酷刑。韓舉了一個例子,2001年的7月15號,一個叫韓天子的15歲的小女孩,她煉法輪功,這些管教人員找她,讓她寫保證,不要再煉了,她堅決不寫,管教人員──其中有龍山教養院的副院長白素霞(音)在場,就拿電棍電了這個小女孩。這件事情在法輪功學員中引起很大的反響,並絕食抗議。
3、關於馬三家教養院和高蓉蓉一案
據韓所知,虐待法輪功最厲害的是遼寧省馬三家教養院,該院歸遼寧省司法廳直接管轄。這個教養院為了提高「轉化率」,對法輪功學員實施了多種虐待,開始韓也不知道,後來遼寧省司法廳要各市都到馬三家去學習「轉化經驗」,瀋陽市司法局主管這方面的副局長張憲生去了。他回來說,馬三家的基本經驗就一條,就是用電警棍,要求瀋陽也用。換句話說,馬三家「轉化率」之所以高,是因為動用了酷刑來「轉化」。
在馬三家仍然不「轉化」的,就要送到瀋陽這來。接收來之後,有一天晚上韓專門去看她們,兩個人住一個房間,他記得一個姓趙、一個姓蔭,她們講述在馬三家受到甚麼虐刑,比如說掐大腿,在廁所裏騎馬蹲襠式,半蹲不蹲的姿勢,比如在冰天雪地裏被迫做俯臥撐,除了電警棍之外還有其它一些這樣的酷刑和虐待方式。
韓讓管教拿筆拿紙給她們,讓她們寫材料,她們寫了兩份材料,過了幾天就轉交了,韓附上條子寄給了遼寧省司法廳廳長,這件事情也引起了遼寧省司法廳廳長對韓的不滿意。
韓說最近在網上看到有一個叫高蓉蓉的法輪功學員,她的臉被警察電焦,在今年的6月16日被迫害致死,因為就發生在龍山教養院,他曾管轄的教養院之一,雖然是發生在他出走之後,他感到震驚,但相信這樣的事情是非常可能的。
English Version: https://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05/7/9/62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