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君子以虛受人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2005年9月20日】將自己置於「低位」,對別人以禮相待,這就是「謙虛」,或叫「謙遜」、「謙恭」。與此相反的是「驕傲」,即自大自滿,自我炫耀,時時以居高臨下、桀驁不馴的態度對待別人。一個趾高氣揚、自以為是、指手畫腳、高談闊論的人,人們一定會說他是一個缺少涵養的人。所以,要使自己成為一個有涵養的人,一定要努力要求自己時時事事都能夠謙虛謹慎。

《周易》中說「君子以虛受人」;「人道惡盈而好謙」。《尚書﹒大禹謨》說:「滿招損,謙受益。」記載春秋時代各國興亡的史書《左傳》上有「卑讓為德之基」的至理名言。《詩經》中也說過類似的話:「溫溫恭人,為德之基。」

老子《道德經》曰:「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意思是:「不固執己見,才能看得明白;不自以為是,才能明辨是非;不自我誇耀,才能建功立業;不自大傲慢,才能長久。」又曰:「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即「要自知,不要自我表現;要自愛,不要妄自尊大。」這都是教人屈己尊人,萬不可有高傲之心。

在《論語﹒學而》中有「吾日三省吾身」之說,說這話的是孔子的弟子曾參。意為要多自我反省。試想,如果自傲自滿,又怎能去反省自己的過失呢?他還曾說:「能力強卻向能力弱的人請教,學識豐富卻向學識匱乏的人請教;有學問卻像沒有學問一樣,滿腹經綸卻像一無所有一樣,別人冒犯自己也不計較。我曾經有一位朋友(顏回)就是這樣的。」

漢末思想家徐幹曾說:人的品德就如同一個器皿,器皿是空的才能裝進東西,滿了就裝不進東西了。所以,一個人應當經常地保持虛心和恭敬,不要以自己有超群之才而凌駕於別人之上。要處處看到別人的優點,而時時看到自己的不足。這樣,別人才會願意幫助你、教導你。

漢代著名儒者劉向,在他編撰的《說苑》一書中,記載了一個孔子由觀周廟中一種空時傾斜,注入一半水時持平,而灌滿水時就傾覆的器皿(「欹器」),而得到「惡有滿而不覆者」的啟發的故事。並且借子路之問,進一步引發出了孔子關於「持滿之道」當「挹而損之」和如何「損之」的一番議論。所謂「挹而損之」,就是從灌滿水的器皿中舀出一些來,使它不致傾覆。以人的修養來講,其損之之道的具體內容,則如孔子所說:當是「高而能下,滿而能虛,富而能儉,貴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辯而能訥,博而能淺,明而能暗」。這就叫作「損而不極」,即保持一定的空虛,而不是滿到了極點。最後,孔子十分肯定地說:「能行此道,唯至德者及之。」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