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突破人心,找到根本執著
剛剛得法時,我有個想法:為甚麼非得修成「法王」呢?做個神仙世界裏的眾生多好啊!現在知道了我是用人的想法去想神的事情。可是,當時為甚麼要這樣想呢?我知道根源在這裏:我這個人不願意顯山露水,原因是覺得那樣活著太累。未得法時,我在現實中碰碰撞撞,幾番不如意。於是,我開始尋找人生的出路,尋找著不受傷害的安身之法。後來,我發現了孔子的「中庸之道」。覺得運用好了,能讓人立於不敗之地。當然,其中結合了現代人變異了的觀念:逃避責任和風險,表裏不一,安於現狀,貪圖安逸等。
寫到這兒,我不禁問自己:學大法是不是也是因為這個法符合了自己的某些觀念,使自己認為找到了一個更穩妥的安身之法呢?我不能否認。想到這一點,連我自己也驚了一下,這不是我的根本執著嗎?
原來我學大法是帶著有求之心,由於人的觀念,阻擋著我不能找到這顆心。正是因為這些觀念的間隔,使我不能承擔起一個正法時期大法弟子的責任。總是認為自己不行,做不好還不如不做,以免給大法造成損失,造成不好的影響;認為這個事那個事都是別人的,我不管,我管不了,而且也管不好。表面上是為了維護大法,實際是為了保護自己。說到底還是為私為我。可是,認為自己做的不好而不做就保護得了自己嗎?這不是自欺欺人嗎?一個神他不會這樣想的,他認定的事他就會去做,而不會考慮個人的得失。
師父在《二零零三年元宵節講法》中說:「每個人都是負責人,每個人都是大法的一個粒子,每個人都在法中熔煉著,每個人都知道怎麼做。」那麼我又把自己放在哪個位置上呢?我應該怎麼做呢?
二、遇事找自己,提高心性,才能整體配合好
有一次,我們幾個人配合上出了點問題,可是大家都沒有向內找,互相埋怨。當時,我覺得自己雖然有點錯,應該向內找,可不願聽同修埋怨的話,認為大家都有錯,同修也應該向內找,所以心裏憤憤不平。結果打印機連連出錯,不是卡紙了,就是缺墨沒發現。因為正反兩面弄倒了,出了160多張廢紙,想想真是痛心。師父說:「只要你是一個修煉的人,無論在任何環境、任何情況下,所遇到的任何麻煩和不高興的事,甚至於為了大法的工作,不管你們認為再好的事、再神聖的事,我都會利用來去你們的執著心,暴露你們的魔性,去掉它。因為你們的提高才是第一重要的。」(《再認識》)
我們的打印機確實很有靈性,看到我們提高不上來,屢次提醒:發生卡紙是說,要提高心性,不要卡在那裏;缺墨沒發現是提醒我們,要配合好,你的事就是我的事,不要固守自己的圈子;正反兩面倒了是告訴我們,要倒過來看自己,不要老盯著別人的不足。當時也明白一些,但是那個心態老是不穩,心裏不服氣。
這件事情沒過幾天,師父的新講法下來了。師父在《美國首都法會講法》中講:最好的方式就是遇到甚麼事情不要往前頂勁、往前搶、往前追逐著去解決,把心放下來,往後退一步,去解決。一有事就要搞個你對我對,這是你的問題,這是他的問題,我做的如何如何,看上去好像是在解決矛盾,實際上一點都不是;看上去很理智,其實一點都不理智,沒有往後退一步、把心完全放下來在思考問題。冷靜的、平和的從這個矛盾中退出來看這個矛盾,那才能真正解決。」
這不正是說的我們嗎?師父怎麼甚麼都知道呀?我心裏那個羞愧勁呀!師父真是為我們所走的每一步費盡了心啊!其實,老師的法中甚麼都有,為甚麼我們自己不悟,非要等師父親自點出來呢?
最近我們地區整體上出了些問題,一資料點被破壞,多名同修被非法綁架,雖然我沒參與此資料點的工作,可是遇事向內找,這其中也暴露了我不少的人心。強調同修總體上安排的不好才出了漏子,而沒有找自己的責任,凡事指望「上邊」,可是自己又替同修分擔了多少?師父說:「大法沒有負責人,每個人都是修煉弟子。」(《在美國佛羅里達法會上的講法》)那為甚麼非要凡事依賴負責人呢?一顆推卸責任、逃避責任的心暴露出來了。
另外,整體上一有事,馬上想到了保護自己,表面上還認為是「減少損失」。這明顯是「私心」和「怕心」在作怪。出了事情,不應該用人心看問題,我們的第一反應應該是:不承認舊勢力的任何安排,發正念清除邪惡,正念加持同修脫險;向內找的同時正念正行,揭露邪惡,向世人全面揭露迫害講清真相。可是因為私心和怕心,我們該做的沒有做好,沒做到位。甚至還認為,做太多的不乾膠,同修在這麼緊的情況下,不一定敢出來貼。這不是用自己的人心、觀念阻礙同修做證實法的事嗎?教訓是慘痛的,真希望我們地區的同修能正念正行,互相配合好,整體提高上來。
師父說我們是「正法時期的大法弟子」,師父還說我們是「世中的覺者」,我認識到:我應該進一步突破自己,突破人的觀念,抓住自己的一思一念,用法來衡量,直至完全符合法的要求。
寫這個體會,我覺得自己收穫很大,確實突破了不少東西,我也用自己的親身體會告訴同修:不要覺得自己不行,寫吧,只要寫就會有提高。不當之處請同修慈悲指正。
English Version: https://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06/8/30/77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