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領館散發的誣蔑信採用中共惡黨一貫使用的手法,誣蔑和攻擊法輪功,並且以「中美關係」相威脅,脅迫州議員不要以任何方式「支持」聖誕晚會和新年晚會。本傑明議員表示,公開此信,就是為了讓美國人和世界人民都了解中共惡黨是最大的邪教。
美國紐約州州議員麥克爾﹒本傑明(Michael Benjamin) |
二零零六年四月十三日,紐約州議員本傑明主持「紐約州傑出女性表彰會」,新唐人藝術中心主任李維娜女士榮獲頒獎。圖為本傑明(右)和夫人(中)與李維娜(左)合影。 |
紐約中領館十八日致信脅迫紐約州議員,以「中美關係」相威脅,要求州議員不要以任何方式「支持」正在紐約舉辦的新唐人聖誕晚會。 |
著名社會經濟學家程曉農及夫人何清漣觀看十九日的聖誕晚會。 何清漣表示,中共惡黨致信威脅支持新唐人晚會的美國官員,凸顯其心虛恐懼。 |
本傑明議員:讓美國人知道中共邪教
本傑明議員在19日接受大紀元採訪時表示,之所以將此事公之於眾,就是為了讓美國人和世界人民都了解中共的真實面目。中共說這個是邪教那個是邪教,還說教會也是邪教,其實中共才是邪教,而且是最大的邪教。
他說:「這是中共的恥辱,這是中共一貫邪惡本性的又一例證。」
本傑明夫人:因為這封信我反而要看晚會
州議員麥克爾﹒本傑明(Michael Benjamin)的太太肯尼迪﹒本傑明(Kennedy Benjamin)表示,本來她因為時間關係只能參加週五的招待會,但是就因為這封誣蔑信,「我一定要抽時間來看演出了!」
本傑明議員曾在兩年前看過新唐人主辦的演出,他說:「非常完美,從那些優美的音樂、舞蹈等都反映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歷史,也體現了中國傳統的美德。」
中國傳統文化和價值觀令中共害怕
中共為何對廣受讚譽、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演出進行干擾?本傑明認為,就是為了壓制不同的聲音。他說,中共長期以來壓制自由、民主,破壞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在文革中將中國的傳統價值破壞殆盡,對中國人民灌輸它的黨文化。這些都是基於中共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價值觀的害怕。
本傑明說,當中國人回歸自己的傳統文化時,也就能回歸傳統的道德理念,回歸全球普世的公共價值,包括自由與抗爭的精神,可以從中找尋新的思路和新的革新。這就是中共對此感到害怕的根本原因。
致信威脅支持新唐人美國官員凸顯中共邪黨心虛恐懼
程曉農是普林斯頓大學當代中國研究雜誌主編,他認為,像新唐人晚會這樣大規模的中國文化演出,在西方國家難得一見。這台晚會應該讓大陸來的華人反思,我們是否應該擁有這樣沒有黨文化的真正的中國傳統文化。
關於中共邪黨致信美國紐約州州議員,以「中美關係」為威脅,要求他不要以任何方式「支持」聖誕晚會和新年晚會;程曉農對此表示,很可悲。中領館為了執行中共邪黨的命令,減輕自己的壓力,居然在美國的領土上公然干涉美國內政。
他說:「新唐人是在美國註冊的電視台,晚會的觀眾和演員絕大多數是在美國居住的公民。新唐人主辦晚會,我們參加、觀看演出,都是受美國憲法保護的自由權利。」
著名經濟學家何清漣表示:「這是中共一貫的做法,起不了甚麼作用,只會更加暴露它自己的邪惡和頑固,這也是中共缺乏自信、心虛恐懼的表現。」
晚會具有很大的啟迪作用
針對聖誕晚會,程曉農還表示,這台晚會提供了一個很好很好的體驗過程,是一個很好的溝通,具有很大的啟迪作用。
程曉農表示,從中國大陸出來的人,尤其是他這個年齡的人,所看過的演出,通常都灌輸著黨文化;從舞蹈設計到歌詞曲調,全都是中共黨文化的宣傳;以至於很多華人在海外居住了幾十年,腦子裏所記錄的音樂歌曲,基本上都還是共產黨的宣傳,一哼曲子,不知不覺就是共產邪黨的那套東西。
他說,惡黨每年搞的「春晚」臭名昭著,完全是為了給中共塗脂抹粉,演員是為宣傳而來,台詞是為宣傳而編。大家是在玩一種半傻遊戲。演員在假扮傻子,幫助共產邪黨欺騙老百姓;觀眾也在假扮傻子,假裝贊同惡黨的宣傳。長此下去,人的思想就麻木了,識別不了「真和假」、「善和惡」。
他說:「無論從藝術表演形式上,還是從所要傳達的理念,新唐人晚會開闢了一個新的時代,向華人和西方觀眾充份展現了完全沒有黨文化痕跡的中華文化的狀態。而這正是人們目前所需要的。」
新唐人:中共的詆毀只會幫助宣傳
新唐人電視台發言人洪凱莉表示,中共這封信採用一貫手法進行誣蔑和攻擊,是因為新唐人弘揚純真、純善、純美的文化藝術,同時消除黨文化,中共對此充滿恐懼。
不過她表示,根據以往經驗,中共的每次打壓客觀上都對新唐人舉辦的活動起到宣傳的效果,包括歷年的新唐人晚會、七月份舉辦的「全世界中國舞舞蹈大賽」,受到中共的種種干擾,但很多人就是因為中共的造謠而知道消息後前來參加。
她特別指出,去年新唐人電視台全球華人新年晚會與巡迴演出中,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的演出前,中共給議員寫信不叫人來觀看晚會,結果所有議員都來了,他們甚至幽默風趣的說:「我們可以在看這個晚會前開議會了」。
洪凱莉說,這次中共的干擾和破壞也會是同樣的結果。
English Version: https://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07/12/21/92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