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困境之中泰然處之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零九年八月二十九日】中華文明,自黃帝以來,悠悠五千年,其間儒、釋、道三家文化交互輝映,被聖者稱為神傳文化。如果說釋、道兩家是出世的文化,教人如何返本歸真,那麼儒家文化就是入世的文化,講究如何做人的道理。

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創始人。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人。孔子是後人對其的尊稱。

春秋時期,諸侯分封各據一方,為了利益,相互征伐;各諸侯國內,貴族大夫們實力雄厚,往往把持朝政,架空國君;常年征戰不息,權力傾軋,各國百姓苦不堪言。

孔子幼而好禮,少而好學,年紀輕輕就以其德行和博學聞名於世。針對當時世間為利驅使、禮崩樂壞的狀況,他提出了恢復周禮,實施仁政禮制,內以仁愛之意充溢其心,外以周禮規章而正其身的治國處世學說。教人崇尚道德,遵循仁義禮智信,恪盡本份,恢復「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的人倫秩序,從而達到天下大治。

孔子懷著憂國憂民、兼濟天下蒼生之心,想躋身仕途,實現其治國之策。因在魯國不被重用,遂與弟子一行周遊列國,希冀各國國君能鑑賞他的治國之策,委以重任,一展抱負。然而,各國國君及把持朝政的大夫們懷揣私心,明知孔子的德行和才幹於國於民大有利,但唯恐其自身利益受損而不予重用。無奈,孔子在各國之間奔走了十四年,吃盡了苦頭,最後也沒有找到能施展報國安民理想的地方。

話說其中一段故事。

孔子在蔡國後的第三年,吳國征伐陳國。楚國派兵前去救援陳國,聽說孔子在陳、蔡之間居住,楚國就派人去聘請孔子。孔子準備前去答謝。陳、蔡兩國的大夫謀劃說:孔子是個賢人,他所譏諷的都能切中諸侯的弊端。如今久居陳、蔡之間,大夫們的所作所為都不符合孔子之意。現在的楚國,是個大國,如果孔子受到楚國的重用,那麼陳、蔡兩國掌權的大夫就危險了。於是就派人把孔子圍困在野外。孔子無法前往,隨身帶的糧食也吃光了。弟子們都餓得無精打采,孔子卻照樣給他們講學誦詩,彈琴歌唱,傳授詩書禮樂毫不間斷。

子路面帶怒色來見孔子說:「君子也有窘困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面對窘困仍能堅守節操,小人窮困就會甚麼事都幹得出來了。」看到子貢勃然作色,孔子說:「賜啊,你以為我是個博學多識的人嗎?」子貢說:「是。難道不是嗎?」孔子說:「不是啊。我只不過能始終如一地堅持自己的信仰,並用它把全部知識都串連起來。在這點上,我比別人強。」

孔子知道弟子們對目前的處境都心懷怨氣,便想趁著這個機會教導他們應該如何堅守節操,堅定信仰。

孔子先叫過子路,問道:「《詩》中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卻在曠野上徘徊。』難道我的學說有不對的地方嗎?我們為甚麼會落到這種境地呢?」子路說:「想必是我們的仁德不夠吧?所以別人不信任我們。想必是我們的智謀還不夠吧?所以人家不放我們走。」孔子說:「有這些緣由嗎!仲由,我打比方給你聽,假如有仁德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麼還會有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呢?假如有智謀的人就必定能暢行無阻,怎麼會有比干被剖心呢?」

子路出來,子貢進去見孔子。孔子說:「賜啊,《詩》中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卻在曠野上徘徊。』難道我的學說有不對的地方嗎?我們為甚麼會落到這種境地?」子貢說:「老師的學說極其弘大,所以天下諸侯沒有哪個能容納先生的。先生何不稍微降低遷就一點呢?」孔子說:「賜啊,好的農夫雖然善於播種莊稼,但卻不能保證一定獲得好收成,能工巧匠製造的器具也未必能使所有人都稱心。君子能夠研究並提出自己的學說,能用一定的方法規範社會,按照一定的次序管理國家,但不一定能被社會容納。如今你不勤修你奉行的學說,卻想降低標準、遷就別人以希求別人容納。賜啊,你的志向不遠大啊!」

子貢出來,顏回入門進見。孔子說:「回啊,《詩》中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卻在曠野上徘徊。』難道我的學說有不對的地方嗎?我們為甚麼會落到這種境地?」顏回說:「老師的學說極其博大,所以天下諸侯都不能容納。儘管如此,先生還是堅持不懈地推行自己的學說,不被容納又有甚麼關係呢?正因為不被流俗所容納,所以才顯示出不苟且,不遷就的君子本色!不能研修和完善自己的學說,這才是我們的恥辱。博大精深的學說已經非常完備而不被採用,這是國家統治者的恥辱。不被容納又有甚麼關係呢?不被容納,更能顯示出不隨流俗的君子風範!」孔子高興地笑道:「是這樣啊,顏家的孩子!如果你是個主政者,我願意在你的手下任職。」

於是孔子派子貢前往楚國。楚昭王派人迎接孔子,孔子才得以脫身。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得到不少啟示。

孔子身體力行,在與弟子們同處困境時泰然自若,方寸不亂,一如既往,堅定自己的信仰。以自己的言行詮釋了甚麼是「威武不屈貧賤不移」高風亮節的君子。孔子之所以能這樣做,筆者認為,這源於他為人的光明磊落、對自己學說的信心、和其知天命。與此同時,孔子對弟子們諄諄善誘,有教無類,對不同的弟子給予不同的教導,督促他們修行品德,堅定信念,發奮學習。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在這裏,我們看到,孔子無愧於此。他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師者的風範,如何為人師表。堪稱萬世之師啊!

孔子一生坎坷,在世時沒能實踐自己的學說。可他教出來的弟子很多都成為各國的棟樑之才。孔子給後人留下了完整的系統的做人的準則和道理,對後世的影響極其廣泛深遠。無論是對帝王將相,還是文人名士,乃至平民百姓,都起到了優良的教化作用。歷史上我們中國被譽為「禮儀之邦」,這與儒家文化的滋養和育化是密不可分的。從歷史的長河來看,她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光耀千秋。由此看來,暫時的成敗得失,不能衡量一個事物的好壞,要啟用我們善良的本性,才能甄別出事物的善惡美醜。

在當今中國大陸,出現這麼一群人:他們真誠、善良,吃苦耐勞,遵循真善忍修正身心。然而卻被無神論的中共所迫害。中共利用權力,製造謊言,將其妖魔化,欺騙毒害世人。他們在巨難之中堅持自己的信仰,威武不屈,貧賤不移,樂觀向上,祥和慈悲。他們修正自身,同時救度被謊言所迷惑的同胞,他們是不是一群實踐中的君子呢?當你走近他們,看清他們,明瞭事情原委時,祝賀你呵,你可能已經擁有一個幸福美好的未來了!

(文中史料據《史記 孔子世家》整理)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