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掉「與人鬥」的思維模式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二三年十月十日】我從小爭鬥心就很強,也導致修煉中守心性的困難。在深挖自己執著心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有種「與人鬥」的思維模式。

一個近例

在項目裏,我感覺一位同修對某環節配合不夠,還因我的小失誤而態度不好的抱怨我。當時我就想,這位同修剛來項目時,動不動就說「非常感謝」,處處都配合度很高,看來剛來時是在裝,而她真實的心性就是怕麻煩、不耐煩、不配合的。

其實我這種想法就是「與人鬥」的思維,把自己和別人對立起來。順著這種觀念去想,人與人就是對立關係,即使友善也是為搞好人際關係而裝樣子。這種觀念很像惡黨的階級鬥爭理論。因此,我凡事不會去理解別人,不會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而是慣於用「鬥」的方式去據理力爭,談不妥就爭吵。

一次,我請她改動一下安排,她遲遲不回覆,不過最後還是按時改動了。我當時思考這個事兒,覺得同修其實很忙,沒回覆我,可是該做的卻做了,不是我想的那樣不配合。進而又想到,那次同修抱怨我的失誤時態度不好,也許是太忙太累或當天心情不好吧,誰不都有守不住心性的時候嗎?我幹嘛非要把人往壞處想,用一種「與人鬥」的思維模式去給人上綱上線,恨不得把小事變大?

當我從理解同修的角度去想時,一下子就想通了、釋然了,對同修的不滿完全化解了,那種覺得同修偷懶、不配合的觀念也消除了。

與同修們的差距

過去聽一位同修說,她婆婆曾背後抱怨她這不好、那不好的,同修提到這事時,語氣平和,樂呵呵的,而且說的輕描淡寫的,我當時感覺詫異,因為換作我的話,肯定會心生仇恨,被人這樣說還了得?這可以看出我和這位同修的心性差距。

還有一位同修,公婆信基督教,對大法抵觸,甚至還找到孩子學才藝的學校(一些同修辦的),說是去看看到底學校在教孩子啥。這位同修提到公婆時,語氣平和而沒有怨恨,只說公婆人很善良,就是不了解真相。這對我內心都是衝擊,因為要是換作我,遇到這樣的公婆,不接受大法,還干涉孫輩,霸道又強勢,那真的就是結仇了,怎麼能平和對待?而且還說這樣的公婆善良?這也可看出我和同修的巨大心性差距。

同修的這些不同的思維模式都衝擊著我的內心,令我意識到,這些與人為善的思維模式和自己那種「與人鬥」的思維模式很不同。

在轉變觀念中提升

過去,我和人爭吵是平常事,無論和家人、同修、同事都如此。那些年,我就是感覺自己的爭鬥心太強,愛生氣發火,認識到了卻長期改不了,自己也挺苦惱的,覺得做到忍很不容易,遇事自己氣憋不住,火也壓不下。

也就是近幾年,才歸正了這個問題,基本不會與人爭吵了。

在家裏,過去和先生長期爭吵,有時還很激烈,很多事情都觀點對立,彼此針鋒相對。那時覺得先生太犟,沒耐心,脾氣差,而自己也很難忍對方。後來發現,其實爭吵的根本原因不是脾氣,而是觀念。那時自己對對方的負面觀念太多,帶著很多不滿和怨恨,不吵都怪了。

後來是通過思考,看到了先生的大量優點,比如,有家庭責任心,勤勞,善良,能吃苦等等,因此,對他的觀念從不滿變成了感恩,自然不會爭吵了。雖然也仍舊看到先生有脾氣問題,有時他會說話態度不好,急躁、指責我,但這已經不會令我不滿了,只是覺得,每個人的性格不容易改,這是他自身的問題,和我沒啥關係,所以可以對此不動心了。

改變思維模式

雖然改掉了爭吵發火,但不代表「與人鬥」的思維就根除了,從很多小事中,我發現自己的起心動念中還有這種思維的因素,因此,還會對人有負面看法。有時候自己意識不到問題所在,因為已經習慣了。

一次我因某事對人不滿,先生指出,他覺得我的關鍵問題是,總把人往壞處想。他說他通常把人往好處想,本著與人為善,總覺得別人是出於好心。而且,即使知道別人動機中有不好的一面,他也不挑剔,不要求別人對自己百分百好心。他說有的人經常抱怨人,其實就是習慣於把人的動機往壞處想,所以看到的都是壞人了。其實人人都有問題,看到別人的問題也正常。

我後來也理解到,不要抱著嫉惡如仇的心看人,眼裏不容沙子似的,要能包容人的缺點。我意識到,我從小就對人要求過高,那時總覺得班裏的小朋友很虛偽,不善良,對他們身上的一些問題看得過重了,因此不喜歡他們,形成了這種對人挑剔的觀念。而沒有想想,人人都有各自的問題,要包容別人,而不是「眼裏不揉沙子」。

師父在《二零零三年元宵節講法》中說:「大法弟子對待任何事情都應該正面對待,不要看人家不好的一面,總要看人家好的一面。」

我又認識到,按照傳統理念,本著理解、包容及善意待人,會化解矛盾,哪怕有很大的衝突都能冰釋前嫌,這方面的傳統故事太多了。因為人人都有善良的一面,哪怕真的做錯了,如果對方真的能體諒、不計前嫌,人會被感動的,從而會真心想改變自己,這才是化解矛盾的良方。而如果按照惡黨的階級鬥爭思維去處理問題,把人往壞處想,會激發彼此惡的一面,使得矛盾愈演愈烈。前者是符合宇宙特性的,而後者則是背離宇宙特性的。

仔細分析起心動念,我認識到,符合善和忍的想法是這樣的:

 儘量把別人的動機往好處想,相信別人出於善意。
 當別人表現不好時,覺得別人也許有甚麼難度,要體諒。
 即使知道別人的動機不好,也要包容和善待。

而不符合善和忍的想法是這樣的:

 把別人的動機往壞處想,覺得別人是成心怎樣怎樣。
 對別人的錯誤給自己帶來的不便或不舒服,抱有不滿、對立,甚至仇恨。

最近,我還認識到,「與人鬥」思維的前奏是一種對人警覺、戒備、不信任的心態,其背後是缺乏安全感而帶來的怕心、逃避、自保,隨時準備鬥,而且我還目的心強,這些都是從小形成的不正確心態,而與之相反的是對人放鬆而信任的心態。

最近,我嘗試著與人互動時放鬆,我發現效果很明顯。別人更願意敞開心扉了,因為我放鬆後,不防備別人了,同時也放下了目的心,不想抓人話把兒、說服人甚麼、強加給人甚麼,別人馬上就感受到了不同,也敞開心扉的與我真誠溝通了。

這種新的與人互動模式也令我自己很愉悅,自己也挺感慨,沒想到好的方式居然這麼簡單,就是放鬆,其實放鬆的背後是善意和包容,是放下戒備後的自然心態。反觀「與人鬥」的方式,真是又累又蠢,與希望達成的目的也南轅北轍,因為是違背宇宙特性的。

結語

我知道一些同修總希望改掉發火的問題,卻苦於控制不了脾氣。根據我自己的親身經歷,我覺得,脾氣是表面原因,而觀念才是深層原因。最好把自己的想法和念頭放慢後仔細過一過,把不符合法的扭轉過來,從與人為善做起,才能有助於做到心平氣和。

我還發現,從小事做起比從大事做起要容易,其實,大事小事涉及到的人心和觀念是一樣的。嚴格來說,小事也並不小。我發現,自己覺得微不足道的一念轉變之後,有時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一點體悟,不當之處,請慈悲指正。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