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建議各國的同修對所在國的情況、中國與所在國的關係,有一個基本了解。由於中共的刻意煽動,有些人(尤其是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常人)對中日、中美等歷史淵源問題和矛盾很在意。如果我們自己不夠了解,可能難以應對他們的心結。
其次,現在有機會移居海外的,或是出去旅行的人,財富和文化程度可能相對較高。我們在講真相過程中,建議以謙遜、平等的方式去交流。避免以一種掌握真理,高高在上的口吻去講真相,以免觸動對方的負面情緒。
第三,不建議迴避所在國與中國之間的矛盾和歷史遺留問題,否則可能會讓人誤以為我們心虛。例如日本、韓國、美國,與中國的矛盾,建議同修們了解其中的歷史淵源及原因,便於與眾生交流探討。
一、關於仇恨歐美國家
歐洲國家和美國,在二戰後都是與中國人民友好的。他們不與中國人民為敵。連美國議員都說:「必須把中共和中國人民分開,我們跟中國人民沒有任何爭執,中國人民是中共剝削鎮壓的主要受害者。」
中國(共)官方新聞中,常常會出現的歐洲議會所謂「反華」,這主要涉及中國人權問題,但這個人權是中國人民自己的人權,比如勞工福利,非法僱用童工,女性保護,五天工作制,新聞自由(有利於反對腐敗和社會不公)。因為歐美希望中國是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的本質就是人人平等,開放參與,這對他們和中國人民都好。
中共之所以反感歐美,本質上是因為這妨礙了他們在國內的特權。
二、關於仇恨日本的心結
中日關係是非常敏感的,涉及的議題很多。
(1) 關於日軍侵華問題
建議讓對方感受到,我們也同樣譴責日本侵略,並對人民當年遭受的殺戮表達同情。
(2)戰後的日本已走上和平主義道路
可以告訴對方,戰後的日本,走的是和平主義道路,這與戰爭中的日本不一樣。日本今天所有的繁榮奉行的基點是二戰後的和平主義路線:戰後日本是民主國家,人民擁有自由人權,不是軍隊領導的軍國主義國家;戰爭中的日本是軍人統治的軍國主義國家,人民沒有自由。對於很多日本人來說,參戰也並非他們自願的選擇。
在戰爭中,日本天皇是神,但是戰後,日本天皇已經是虛位元首,而且戰後的日本天皇,一直是和平主義捍衛者,一直反省戰爭,拒絕參拜靖國神社。
(3)關於中國人誤以為「日本侵華後從不認錯」的問題。
●中國國內媒體宣揚「日本教科書不承認侵略」。日本是言論出版自由的國家,不同的聲音都可以出版發行。但這種極右翼編纂的教科書,採用率非常低。日本整體採用的都是承認侵略責任的教科書。
●戰後的日本,向中國道歉過很多次。當初中國放棄了日本的戰爭賠償,日本過意不去,就向中國提供了ODA(即政府開發援助),對華實行長期無息貸款,幫助中國建設了很多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生工程,比如北京的首都機場,廣州的白雲機場,南昆鐵路。還有各個城市地方建立的防疫站,完善公共衛生體系,都是日本協助建設的。
●改革開放後,日本企業是最早的一批響應政府號召,來到中國投資、建廠、辦企業,誕生了很多中日合資品牌,極大程度的推動了中國經濟發展,為中國提供了很多就業,推動了中國市場的現代化。
●日本政要參拜靖國神社問題:
據網絡資料,靖國神社(Yasukuni Shrine)最初建立於1869年,旨在紀念在明治維新以來的多次戰爭中為國家獻身的軍人及軍屬。該神社供奉著約246萬名戰死者的靈魂,其中包括在日俄戰爭、第二次中日戰爭及太平洋戰爭中陣亡的日本軍官。
靖國神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945年5月)前一直由日本軍方專門管理。1945年二戰結束,盟軍要求日本遵循日本戰後憲法中政教分離的原則,將神道教去政治化並列為一般宗教,遂將靖國神社改組為民營宗教法人。
該神社是在1978年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14名日本甲級戰犯靈位納入神社之後,才引起較大爭議,間接導致此後的天皇未再參拜此神社。據維基百科,在日本國內,對於是否可以公職參拜,也有很多不同思考和不同聲音,而美國的態度則是不鼓勵此類行為。
以前日本官員參拜靖國神社,中共並沒有抗議,是近年為了挑起國內的仇恨情緒,轉移焦點,才開始宣傳這件事。
此外,祭拜逝者是日本文化傳統,可以舉以下日本人在台灣和南韓的兩個例子:
(1)安倍2013年在台灣台北,參拜供奉40餘萬供奉國軍抗日烈士的忠烈祠。
(2)岸田文雄擔任首相時,訪問南韓,參拜安葬韓國獨立運動烈士的國立顯忠院。
●關於日本強制徵用中國勞工,與強迫女性成為慰安婦的問題,我們也同樣譴責,並對受害者表達同情。可以舉韓國例子,日韓就慰安婦達成了協議,接受日本的道歉和830萬美元的賠償,這筆錢會用來成立基金,協助在世的受害者。但中國沒有與日本達成協議,原因是中共沒有真心想為受害者爭取公道和賠償,只想利用這個議題煽動仇恨。
●關於南京大屠殺,日本並沒有否認。只是和國內觀點的差異在於,目前對死亡30萬人的數字準確性有爭議。
(4)眾生:日本社會保守化和右傾化,是否是軍國主義復辟?
可以明確告訴對方:不可能。
●戰後日本的和平主義教育,已經深入人心。在動漫《多啦A夢》中,日本戰敗是被大雄歡呼的。這個例子中國很多年輕人知道。
●右傾和保守,不代表軍國主義,而是更注重傳統和自由市場。
●日本部份極端右翼否認侵略戰爭的言行,並不是社會主流。而且中國人的仇日意識越少,這種言論的土壤也就越少。
中共總是用戰爭去煽動仇恨,轉移民憤,導致國內的反日情緒越來越高,是這種不負責任的做法只會導致中日關係的惡化。一般在一個自由民主的社會,政府處理這類問題時會以民眾利益為先,民選政府會知道維持與日本的互惠、維持好日企在中國的經營環境,對於穩定中國的經濟和就業,是非常重要的。
韓國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日本社會對韓國的接受度相對較高。即便韓國和日本也有領土糾紛,韓國人也有很強的民族情緒,但因為韓國是民主國家,韓國曆任總統當選後都很重視穩定日韓關係。中共的政策只是維繫中共特權階層的利益,而一個民選政府會對選民負責。
●今天的中國和二戰時期的日本軍國主義很像:民粹主義盛行,官場上政治的腐敗,財閥對人民資源的掠奪和壟斷,軍人勢力擴大,影響國家政治。
三、關於對韓國的偏見
●在朝鮮戰爭中,中國軍隊曾兩次佔領首爾(後來首爾被美國搶回)。很多中國人因此對韓國抱有一種輕視的態度。
●韓國是建立在韓美同盟基礎上的國家。中國人仇美的情緒也可能轉嫁到韓國身上。而且,朝鮮戰爭在今天中國官方的宣傳中,變成了反美、反西方的符號,變成可以擊敗美國人的自豪感的來源。
(1)如果對方提到朝鮮戰爭(即抗美援朝)話題:
●當年抗美援朝的志願軍在很多中國人看來,是民族英雄,不建議直接否定他們的情感。而可以首先對朝鮮戰爭中那麼多志願軍軍人傷亡表達哀悼和惋惜。然後可以把話題轉到,很多志願軍也是參加過抗日戰爭的國民黨軍隊,抗日的主力實際上是國民黨。
●講到朝鮮戰爭,不建議和受眾去爭論這場戰爭到底對不對,而是告訴人們,戰爭的結果,是打出了一個世襲三代的金家流氓政權,讓朝鮮人過的非常貧困。幾十年過去了,38線南北人民的生活狀況已經說明了一切。就算是今天的中國人,喜歡的也是韓國流行文化。
●許多參戰的老兵,被中共官方稱頌為「最可愛的人」,但退伍後卻因為政府拒絕給他們應有的生活保障,被迫上訪維權,成為各地政府「維穩」的打擊對像。
●如果要具體講述抗美援朝的史實,可參考華東師範大學沈志華教授的視頻和研究,他指出:
朝鮮戰爭爆發,是蘇聯的斯大林和朝鮮的金日成背著中國合謀的一場侵略行動,中國被動拖入戰爭;而且朝鮮的金日成一點也不喜歡中共,戰爭結束後,清洗了黨內的延安派。
●在斯大林和金日成發動的這場戰爭中,中國的犧牲非常大,至少100萬中國軍人傷亡。
(2)韓國為甚麼會建立韓美同盟?
韓國被日本殖民了35年,經歷了徹底的亡國。在抗戰後復國,但緊接著就是南北分裂。這導致韓國的生存焦慮比較嚴重,民族自尊心很強。韓國之所以要有韓美同盟,是因為韓國人在朝鮮戰爭後一直在朝鮮的軍事威脅下,被朝鮮用導彈和大炮威脅,加上被亡國殖民的歷史,所以要尋求美國的保護。
(3)韓國的反華情緒來自哪裏?
韓國人反華,本質上是因為中共支持朝鮮這個流氓暴政──這個政權讓人民挨餓,而統治者驕奢淫逸。中共卻用中國人民的錢對朝鮮大撒幣,養了金家政權60年。
中國參加過朝鮮戰爭,因此韓國民眾對中國很警覺,這導致中韓的民間情感關係比較差。是共產主義製造了韓半島的分裂,製造了朝鮮人民的飢荒,製造了無數家庭的分離。
(4)所謂「韓國搶中國傳統文化」:
首先,孔子是韓國人等話題,很多都是互聯網剛剛興起的時候為了吸引眼球的假新聞。
其次,國內宣傳的「韓國人說端午節是他們的」,實際上韓國江陵端午祭,和中國傳統的端午節,雖然有淵源,但已經不是一回事,而是韓國自己本土形成的文化。
這就好比,基督教發展了2000年,於公元4世紀在法國形成了天主教,教堂是巴黎聖母院的哥特式建築風格,而俄國的東正教也是這個過程中最早產生於希臘的基督教分支,教堂建築卻以洋蔥頭圓頂為特徵,並且俄羅斯成為世界上至今最大的東正教國家。
文化在歷史長河中會發展出不同的樣貌,起源於中國不代表就是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