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科學的限度與反省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一九九九年七月十六日】 [ 內容提要 ] 西方科學作為人們看待世界的一種方式,是以分析還原的思維和實證主義的方法為基礎的。它直接與人類古老的價值信念和意識經驗相衝突,並且由於無法支撐前沿科學的最新發展而導致內部衝突,從而超出了自我發展的極限,從相對真理走向了絕對謬誤。西方科學開創了技術至上和物慾至上的社會發展路徑,並成為現代人普遍的精神信仰,導致生態環境的失衡和人性倫理的失落,帶來人類社會的嚴重危機。這一切,西方科學的思維與方法的片面與獨斷實在難辭其咎。東方傳統科學的綜合整體的思維和體證主義的方法,為人們看待自身、理解自身、通過自身的修煉昇華探索人類生命的奧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人們從法輪佛學文化的興起中看到了知識創新和科學革命的曙光。

[ 關鍵詞 ] 西方科學 分析還原 實證 東方科學 綜合整體 體證 法輪佛學文化

一 、西方科學的源流

1 、西方科學溯源:希臘文明西方科學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愛智主義的精神傳統。它的奠基者柏拉圖認為,科學知識是人對事物的了解,是人的智慧的體現。在柏拉圖看來,我們人通過感官所認識到的世界並不是真實的世界。這也許是對的。但他在追索世界的真實圖景的同時,把人放在了真實的世界的外面。此外,原子論哲學的形成規模, 又為科學的發展建立了分析的方法和還原的理想。所謂分析,是指把真實的世界拆分成無限多的、再不可分的、彼此缺乏內在聯繫的基本粒子;所謂還原,就是將萬事萬物 ( 也包括人 ) 看作一堆堆的活動著的原子的單純疊加,一旦了解了一個原子的結構和活動規律,就掌握了一切。分析的實踐操作就是以解剖人體著稱的希波克拉底醫學體系。希臘人的智慧不滿足於現象的觀察,以阿基米得為代表的幾何學的發達,使得他們能夠以「線型推理」的邏輯考察世界。因為希臘人相信簡單和不變的還原論,一種邏輯、一套概念,再加上一堆命題,在他們看來就足以解決所有問題了。從希臘文明看西方科學,就可以發現:人和世界的分離;把 感覺經驗抽象成概念、再組合成命題;邏輯、分析和還原……始終是它的發展的內在線索。不過宇宙是複雜的,人體生命是複雜的,宇宙和人體生命的聯繫更是複雜的。和中國古代的科學巨典《周易》、《黃帝內經》相比,古希臘的科學思想實在是遠為蒼白和遜色了。

2 、西方古代科學:和價值的互補 此後的西方科學經歷了近兩千年的緩慢發展,如農業技術的進步、機械工業的萌芽、武器和航海設施的發明,等等。它的醫學則始終堅持四種體液調和作用的生命體理論。這一時期的西方科學雖然仍具有早期所形成的種種缺陷,但由於長期與宗教世界觀構成既矛盾衝突又相互平衡的關係,其負面影響尚未顯露出來。由於宗教信仰作為西方社會的普遍價值,制約了科學的進一步發展;科學的發明與發現始終僅僅被當作知識而接受,而且處在和人們的價值信念相互解釋、彼此印證的意義網絡裏。若比照同期的中國古代科學,則能看到這樣一種景象:中國的科學比西方遠為發達,但內在地就富有著「正德、利用、厚生」的精神,它講究「天 -- 地 -- 人」三才系統的良性互動和有機結合,講究難以傳達的人生意義的體驗,所以幾乎先天地要求將德性倫理放在首位,用「正德」( 德性發展 ) 來統御「利用」( 技術發展 ) 和「厚生」( 社會發展 ) 。中西科學都實現了價值世界和技術世界的互補。

3 、西方近代科學:實證思潮文藝復興以後,由於培根、伽利略、牛頓等人的思想和工作,實證科學取得統治地位。它的理論綱領是培根的《新工具》。他主張建立歸納法,提倡以科學實驗和經驗事實作為科學的起點和基礎。歸納法的三步驟是:搜集材料;整理材料;歸納。培根以來的西方科學,恪守歸納方法,觀察現實,立足物質,極大地發揚了原子論的科學傳統,人完全從世界中分離出來,成為現實的觀察者,並直接導致了超現實的宗教價值觀的失落。伽利略等人發明了望遠鏡(觀察宏觀)和顯微鏡(觀察微觀)。由此而導出現代天文學對宇宙的認識和西方醫學以細胞和細菌為本的生命體理論。但是,人的觀察與儀器的觀測是否可靠?依靠觀察與觀測得來的材料例證是否全面?在此基礎上歸納而成的結論在多大限度上是正確的?這些都是實證科學的要害所在。

例如,樹上的蘋果會落地而不是在空中飄浮或飛上天空,這只是就人類歷史上觀測到的那些蘋果樹而言的;既無法涵蓋所有的對像,又難以考慮到種種可見或不可見的內部、外部因素,更不可能分別每次觀測特定的具體狀況的差異。因此人們對下一次蘋果仍會落地的堅定判斷,只是對有限現象的歸納再加上線型邏輯的推演而已。牛頓的萬有引力學說就是奠基在材料歸納和線型推演之上的,並以此為基點確定了一整套宇宙律,成了「理解無機界的全部過程的鑰匙」。「在將近 200 年中給予科學以穩定性和思想指導」,「在他以前和以後,都還沒有人能像他那樣決定著西方的思想、研究和實踐的方向」 1 。物理學在西方科學中具有代表性,物理學再輔以數學的定量化,造成了人類已經掌握宇宙萬物奧秘的牢固信念。

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 POWER )。」 所謂「力量」已是一種控制世界和人的技術,而非柏拉圖所謂「智慧」了。經驗世界吃掉了價值世界,並開導出技術世界,西方科學背後的邏輯、實證、分析、還原的精神開始成為人們的世界觀。這已不能簡單地說成是希臘文明的繼承了,無論以其規模、程度都可稱得上一場革命。同時期的中國科學則因發展方向的分歧而呈現出技術的差距,德性倫理的發展固然不一定等同於技術發展,但人性淪亡,技術何用?結果,近代科學革命造就的堅船利炮不僅販來戰爭的瘋狂,更導致實證科學的強制性的擴張,此即所謂「西學東漸」。五四時期,形勢迫使人們相信西方近代科學可能救中國,於是苦苦追索,以求革面洗心。德性倫理的精神傳統、「天 - 地 - 人」三才互動的有機思想……都被所謂「科學的世界觀」所代替。實證精神的擴張與強化,是貫穿整個中國二十世紀的一條精神線索。

4 、西方現代科學:否定自身

西方科學的革命與傳統社會的衝突還體現在「它打翻了並且取代了古老的關於時間、空間、物質和因果的觀念」 2 。西方古代的價值觀(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畢達哥拉斯)和古老的東方科學(從佛家的「劫」到古中國的「甲子」)都認為:時間是一個巨大的圓環,周而復始,循環不已。與之相應的是物質與生命的重演和新生。近代以來,線型推演的邏輯在任何領域的無限擴張,直接造就了線型時間的觀念,從而替代了永恆輪迴的時間觀。

在牛頓看來,線型時間是可以無限地延伸到未來的一條直線,它是絕對的、實體性的、和物質世界相分離的,更是單向性的,所謂「開弓沒有回頭箭」。與之相適應的便是人類社會將會無限進化、進步的觀念:一切落「後」的,都是黑暗的;一切超「前」的,都有是美好的。新的一定比舊的好。十九世紀中葉,達爾文創立了「自然選擇」的物種進化學說。進化論認為,人是較早期物種演化的後裔,這標誌著西方科學開始染指人類史,並用進化、進步的線型時間觀解釋人類史。它的近期「戰果」是神學的全面崩潰,它的遠期理想則是達爾文所說的:「在未來某個時期……文明的人種將滅絕並替代全世界未開化的民族。」 3 多麼可怕!因為受到地質、考古等學科水平的制約,進化論的材料歸納並不全面,它的線型推演中更存在著明顯的「進化缺環」:日本的人類學家提出,從猿到人,應存在「類猿人」(而非「類人猿」)的過渡環節;同樣,從水生植物到水生動物,再爬上陸地,然後爬上樹,每一次物種的演變間也都應存在著這種過渡環節。4 但人類卻從未觀測到過這樣的生物物種及其化石。因此,進化論在西方科學內部也始終受到非議。它的匆促拋出,標誌著近代科學在進步、進化觀念的支配下,在商業擴張的殖民利益驅動下,已經部份地放棄了客觀性原則和實證方法,從而開始走向自己的反面。老子雲:「物壯則老」,「不道早已」。由於自身內部否定性的萌芽發展,以至原來事物走向解體,這是事物發展的規律。進化論背後糾纏不清、「剪不斷理還亂」的理論與方法衝突只是西方科學漸呈衰勢的徵兆之一。

20 世紀物理學的迅猛發展首先動搖了牛頓的線型時間觀。 1905 年,愛因斯坦提出著名的狹義相對論,突破了經典力學的絕對時空觀,建立了場的物質性概念。他證明了並不存在那種遍及宇宙的統一而均勻的「時間流」,時間是由具體的「場」和具體的物理過程所決定的。速度的變化(觀察者的運動)使時間具備了伸縮性,所謂「現在」的概念並沒有絕對性。例如著名的「雙生子效應」:一個宇航員高速航行若干年後返回地球,變得比他留在地球上的孿生兄弟年輕了。這對孿生兄弟各自感覺到的「現在」顯然不具有同時性。「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此之謂也。 1915 年,愛因斯坦完成了他的廣義相對論,以彎曲空間和曲線坐標繫,確立了時空與物質不可分離的觀點,成功地用場來描述包括四維空間在內的一切物理實在。時間完全同物質場聯繫在一起。突破光速極限的時空彎曲甚至可能導致時光倒流,從理論上人們可以走向過去,也可以回到未來。「按照哥德爾給出的廣義相對論方程的解,『類時世界線』也可以閉合起來,這樣,時間就不應當想像成一支沿著無止盡的直線前進的箭,而是一個封閉的環,這樣帶來的循環和重複就是絕對的了。它表現了時間本身的性質和結構。閉合的時間意味著過去也就是未來,未來也可能是過去,現在則要依賴於將來。早和晚的區別消失了。」5 進化和進步觀念的基石瓦解了,舊的世界圖景也在前沿科學的視野中漸漸崩潰,然而新的世界圖景卻並未清晰。表面上看,這既可順時針轉動、又可逆時針轉動的時間之環,似乎回歸了東方傳統科學那「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古老立場;但時間研究的深入開展卻困難重重,具體體現在以下三點:其一,無法把握時間的本性。愛因斯坦的時間觀雖有新意,但它仍認為時間只是一種參量,一種觀察者的尺度,在這一點上與牛頓時間觀是一致的。前蘇聯的魏尼克則認為宇宙中存在著時間物質和「時間場」,它放射的「剋羅農」時間粒子起信息載體作用,感官對時間輻射的捕捉導致了時間感。霍金則乾脆到所謂「時間的開端」之前去探索「沒有時間」的物理學理論。其二,無法超越時間的觀測極限。按照量子論,精確的時間測量限度是普朗克時間( 10-43 秒),不可能造出能測小於普朗克時間的量值的那種「鐘」。按照實證主義的原則,霍金提出,小於普朗克時間就可視為沒有時間,是一個沒有時間的物理世界。其三,實現時間倒流的途徑也無法落實。傑拉爾德﹒芬伯格提出了運動速度超過光的稱為「速子」的粒子,霍金提出了可以聯結宇宙間相距遙遠的不同時空區域的「蟲洞」,魏尼克提出應追蹤「時間場」放射的「剋羅農」時間粒子留下的痕跡……說法不一。時間問題的困惑導致空間、物質、因果性的研究全面僵滯。量子力學公開承認觀測外部世界的偶然性和主觀性,主張現代科學從探究真理下降到對世界作近似性的描述,於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科學萎頓,技術抬頭。窮途末路下的西方科學被技術所帶領,將人類漸漸引向一個物慾的世界。其實,僅以時間問題為例,分析還原的思維與實證主義的方法根本無法支撐前沿科學的發展。微觀觀測的突破本不一定有助於理解時間的本性,如此一味「分析兮復深析,鑽牛角兮再深鑽,不知伊於胡底?」 6 至於無法測量就沒有意義,沒有意義就不承認其存在,此種邏輯實在可笑之極。愛因斯坦的時間觀仍然以「世界在某個層次上是簡單的」 7 為假定前提,殊不知宇宙的複雜性遠遠超出人類理性的想像。時間的流速變化可能是有層次性的結構,理論物理學家提出的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存在的情況可能是存在於某一特定時空層次的狀態。此外,在東方傳統科學中,除了那客觀的量度化的時間,還存在著主觀的體驗化的時間。古代中國的科學與宗教、藝術、倫理等相互貫通,如宋元的山水畫:孤岩、修竹、流泉、茅屋、行人……人在其中沉醉,如棲居於宇宙的懷抱。古典畫論講究「逸」,所謂「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在心靈的體驗中,量度化的時間停步,時間變成超時間。這更與東方人體修煉的豐富時間體驗相互參證。時間是活的,是有生命的,時間的輪轉和超越更與人類生命活動的奧秘息息相關。難道時間體驗的真實性就比時間量度的真實性差些嗎?難道需要把人體生命的豐富時間體驗逐一實證還原,才算找到時間的「本質」嗎?西方科學的觀點只是就其表象作出的片面、甚至錯誤的認識,它的理論往往空洞貧乏,大多似是而非,根本無法窮盡「天 - 地 - 人」的豐富的、多層次的內含和無限多樣的表現形式。分析還原的思維和實證主義的方法已經是牛角尖鑽到盡頭,完全脫出了自身的合理限度。當代有識之士都認為, 21 世紀應該是人類科學返本歸真、開闢新路的轉折點,而古老的東方傳統科學「才是世界狂潮的中流砥柱,挽回迷濛的指南」 8 。

二、西方科學的異化

5、從科學到科學主義:變異的開始  

其實如果考察西方科學的源流,就會發現:希臘文明中那分析還原的概念思維和線型推演的邏輯方法都是從人們觀察世界的日常感覺經驗中提煉出來的。希臘人的生活感覺無疑是極其有限的,概念思維和邏輯方法的提煉又進一步抽象和扭曲了這種生活感覺。西方科學以這樣一整套概念和邏輯構造起來的理論體系,本來只是人們對自然界的一種特定的理解方式;科學知識的掌握曾經也控制在少數人手中,並未大面積和深層次地干預人類的心靈生活。文藝復興以後實證主義的抬頭,使得西方科學那原本從有限的生活感覺中抽象出的概念和邏輯,通過觀察、實驗的檢驗,獲得了更多的例證,披上了絕對真理的外衣;並反過來去演繹生活感覺,規範和剪裁生活感覺,使有限的更有限,狹隘的更狹隘,使人們生活在一個科學知識構成的封閉世界裏,循規蹈矩,永無出頭之日。這絕對是科學精神的變異。科學知識本來是來源於一種思維方法,一種意識形態,一種價值觀,就像戴著灰色眼鏡看世界,看到的只能是一個灰色的世界,可怕的是將之錯認為世界的全部真相。近代科學完全立足現實而發展,以是否可視、可觀測為科學與「非科學」的楚河漢界,是實證方法的惡果;人們盲目相信科學萬能,完全陷入可視的現實空間,認為可視即真,不可視皆幻,更飽受實證精神的荼毒。生活感覺的無限豐富,正在於跨越可視與不可視的界限;觀察與觀測,做一個旁觀者,對探索可視的空間有巨大效能;體驗和領悟,把自己內置於世界之中,做為浩大宇宙的一分子,則可以領略不可視空間的無盡風光。西方科學對世界的把握,只適應著種種生活感覺中的一種,而且並不是最好的一種。它所提供的知識結構,侷限性極強。「現代人讓自己的整個世界觀受實證科學支配,並迷惑於實證科學所造就的『繁榮』。這種獨特現象意味著,現代人漫不經心地抹去了那些對於真正的人來說至關重要的問題。只見事實的科學造就了只見事實的人。」 9 需要補充的是,西方科學對「事實」的理解也侷限在實證的、可視的範圍內。按照它的觀點:( 1 )物理物質是唯一的實在;( 2 )積累的、公認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是不可動搖的;( 3 )就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而言已系統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是不可動搖的;( 4 )積累的、公認的科學方法是不可動搖的;( 5 )通過應用科學方法獲得並被驗證過的知識是不可動搖的。科學於是變異為科學主義,現有的已形成封閉格局的所謂「科學知識」成為「現代人」恪守的價值觀。

6 、從科學主義到科學宗教:價值的實證還原

科學主義為人類帶來意識形態上的限制,導致近代社會的強烈世俗化。種種美好的價值都遭到挑戰:不能用科學的方法實證證明的,都是無意義的。科學試圖吞沒人生的意義,試圖說明一切不可視、不可測量的事物均為幻象。「它用物質說明敬畏、想像、美、善、真理,並被認為擁有對心靈痛苦、苦難和道德問題的答案。」 10 宗教受挫,傳統斷裂,一切唯科學的馬首是瞻。科學主義「相信科學能回答所有的人類問題,它使科學成為哲學、宗教、習慣方式和道德的替代物。……它是信念的一種形式,一種塑造思想,影響行為的教義」11 。

「從廣義的宗教定義來說,任何有生命力的意識形態都有宗教性,都有其特殊的終極關懷。」 12 人們已經漸漸明白,「科學本非萬能,人們偏把它當作萬能,於是現代科學反成了科學宗教了,內容充滿的是迷信。」 13 那麼,西方科學這種現代社會的宗教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怎樣的終極關懷和宗教世界觀呢?首先,它認為可視的物質世界是唯一的世界,這一世界是無數互不相關的基本粒子的機械組合,按照「從複雜還原到簡單」的邏輯,如果無法測到基本粒子的思維和價值觀,那麼我們所處的世界同樣「沒有思維和自己的價值觀」 14 。其次,它認為世界對於人是「純粹客體」,強調實證即意味著排斥一切主觀因素,維護客觀性的絕對權威。法國還原論生物學家雅克﹒莫諾說,人類必須接受現代科學的內涵:「他是完全孤獨和孤立的。現在,他最終真正認識到,他像一個吉普賽人,生活在一個異化世界的邊緣。這個世界聽不到他的音樂,無論對於他的希望,還是對於他的痛苦或罪惡,這個世界都無動於衷。」 15 第三,由於精神的地位在宇宙中失落,無論對個體還是人類,肉體生命都絕無永恆可言,又由於人和宇宙處在極深的對立之中,關聯的外在性和組合的機械性決定了人對待他人和世界採取「無所謂」的價值態度。第四,唯一有意義的是遠遠超出人性需求( NEED )的無限的物質慾望( WANT ),慾望的滿足便是好的、善的,便是進步與發展;相反便是壞的、惡的,便是倒退與災難。第五,由於只有科學能支撐這樣的進步與發展,因此科學便是上帝,科學家便是紅衣主教。如美國哲學家費耶阿本德所言:今日人們信仰科學家的意見甚於中世紀的人崇信紅衣主教。相應地,大學與研究院便是教堂與修院,科學發達國家(如美國)便是天堂。反科學者則被貶入社會底層,「沉淪下僚」,不僅飢寒交迫,而且萬眾唾棄,遠甚於中世紀的宗教裁判所。這便是西方科學這一宗教的系統面貌。由於「利用」消滅了「正德」,更歪曲了「厚生」,它的獨斷性就變得尤為誇張:「非科學」意味著荒謬,「偽科學」意味著罪惡,無法實證的一切感覺經驗和價值信念的合法性統統被剝奪!回顧二十世紀的歷史,西方科學這一具有強烈排它性的宗教在統一人類思想方面,確實超過了歷史上所有宗教。達爾文所謂「全世界未開化的民族」均已皈依西方科學這一「光憑信心迷信的大教會」 16 ,迷信實證科學達到瘋狂的地步。這難道不是人類的悲劇?

7 、科學宗教的困難:存毀之間

人類信仰科學,流弊所招,主要體現在生態環境的失衡和人性倫理的失落。由於持著「無所謂」的態度,在瘋狂的物慾支配下,人們隨心所欲地對待世界,一面掠奪,一面污染,涸澤而漁,打破了自然原有的均衡;由於持著「無所謂」的態度,在瘋狂的物慾支配下,人們隨心所欲地對待自己與他人,犯罪、亂倫、吸毒、自殺,紙醉金迷,摧毀了社會原有的和諧。自然的報復,再加上人們彼此互相報復,兩相交織,愈演愈烈,已經將整個星球推向了生存和毀滅的邊緣。

更可怕的是,人對於西方科學的信仰,含有極強烈的外在強迫的因素:科學和政治、教育、商業等文化形態廣為聯姻,以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現代商業廣告不僅刺激物慾,而且不斷創造新的物慾,通過聲像灌輸強行種植在人們心裏,以便傾銷科技的新發明,就是科學商業化、商業暴力化的典型例證。有人認為西方科學衍生出的弊端與科學本身無關,主張科學是純中立的、工具性的,是不具備價值性的。西方科學的發展與自然環境的變異及心理情感的變異能夠毫無關聯嗎?這種截斷源流聯繫的說辭並不符合辯證法的思想,更不會為任何一位誠實而有良知的人所接受。正是西方科學的利誘(技術發展)與威逼(文化霸權)使人類走向毀滅邊緣。我們不得不承認,作為宗教而存在的西方科學是邪惡的。其實西方科學內部,也在不斷修修補補:如系統論和粒子靴絆假設試圖恢復粒子間的聯繫;「無限再循環」理論試圖恢復人和自然的協調;量子力學的最新發展則暗示人對宇宙奧秘的探索是不可能的。科學宗教已開始四分五裂,紛紛放棄原來那種原教旨主義的立場。但系統論「整體大於部份之和」的主張並不能兼顧事物的複雜性與相關性,而東方傳統科學則「走上了一條與系統論相反的路,它證明著事物是一種全息關係,部份映現著整體,並凝聚著整體的各種信息。比如,人是宇宙的縮影,而人身上的各個部份又映現人的整體,耳朵是一個人的信息體,手也是,再進一步,如手的第二掌骨又是人的整體縮影。其實何止手的第二掌骨,人體的任一節肢系統,從最長的股骨到最短的指骨,均有對應人體各部份的穴位,每一個部份都是全息單元。這就是東方思維的特殊性」 17 。「無限再循環」理論則忽視了「再循環本身要使用資源,消耗能量,產生熱污染,歸根到底,像其他措施一樣它恰是一種工業活動。再循環是有用的,必要的,但想像它能提供任何根本的解決,實在是一個幻覺」 18 。而東方傳統科學則主張將對宇宙自然的崇拜與敬畏,將陰陽調和、天人合一的有機自然觀,將節儉、自律、人性化的生命觀,作為指導我們行為的更根本的出發點。量子力學對把握世界的可能性的悲觀態度消解了西方科學存在的基本框架,更標明東方科學精神前景輝煌。老子雲:「反者道之動。」西方科學的宗教形態,是它的異化的極致;「厚德載物」(《周易》)的東方科學,必將取而代之。

三、東方科學的超越

8 、東方科學的建構:體證精神

與西方科學分析還原的思維相對立,東方傳統科學始終堅持一種綜合整體的思維。世界是複雜性的,人對世界和自身的了解同樣是具有層次性的結構。老子雲:「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驚人地印證了我國哲學界近年提出的「觀察繫」的方法,即認為事物的特性具體存在於「參考繫」(一定的範圍)中,反映「參考繫」的「觀察繫」就是觀察範圍。若把系統視為一切事物的總和,則系統的功能只存在於「整體」這一參考繫中。

人的認識正確與否,是相對於「參考繫」和「觀察繫」而言的,只有當「觀察繫」、「參考繫」和物質特性三者相一致時,認識才是正確的。人們對某一事物下的定義有很多種,那是由於選用了不同的「參考繫」和「觀察繫」而造成的,並不意味著只有一個是正確的。 19 愛因斯坦和海森堡等人研究發現,電子具有波粒二象性,觀察電子必須用電子,我們只能推斷它們的性質。這一發現就反映出東方科學「以 X 觀 X 」的層次性的「觀察繫」結構。我們說,整體中不可視的一部份在西方科學中不被承認,是因為缺少相應的「參考繫」與「觀察繫」,就是這個道理。古老的東方科學進一步認為整體(「天下」)的「觀」仍要透過人的內部生命(「身」)的「觀」來實現,部份顯示整體,換成中國傳統的語言,天道即人道,人即小宇宙。綜合的了解如何實現?老子雲:「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窺於牖,以知天道。」實際講的是一種完全與西方的實證相對立的體證的方法。體證即體驗和領悟,依靠生命內部的深厚的實踐體驗來感應整體,與整體同其節奏,親身證明那活生生的不可視世界的存在。體證的把握不透過尋常的外在感官,而是開發人的生命的潛力與功能,讓不可視的事物可以「觀」,讓不可測量的事物可以「感」,讓人有一個完整的、息息相關的宇宙。體證和實證不同,實證是認識方式,體證卻是生活方式、存在方式,體證的方法往往具有主體間的不可傳達性,閱讀、背誦他人的描述遠不如自己參與地了解。它需要人親身去「體」(領會)「道」(價值),「天」有「道」,「人」亦有「道」,這些非科學的顯微鏡所能透視,但是人心有感應。體證的生活因此而必然是一種道德的生活,在體證的生活裏,宇宙有永恆,人生有意義,存在有根源。東方傳統科學也因此而區別於西方古代科學,它不是在與價值的互補中平衡自我,而是內在地即含有價值性。所謂綜合的了解,也並非純客觀,而具有層次性,一個人的德性程度決定著他對宇宙、對整體了解的程度。與西方科學精神相反,體證精神是從人的生命開始的,它強調,人只有返本,到自我生命的內部去尋找答案,才有可能真正覺悟宇宙人生的真諦。而人體修煉(以佛家、道家為主)正是古老的東方科學的體證精神的最高體現。

9 、古老意識經驗的意義:回歸東方

人類有許多寶貴的價值信念和意識經驗,在西方科學的擴張統治之下,遭到毀滅性的打擊。人體修煉改變自我身心、促成生命昇華,是東方科學的古老傳統;西方科學因其思維與方法的錯誤,永遠也無法通達它的本質。人體修煉的體證表明,所謂「超感知覺」、「超距作用」、「傳心術」、「預知」、「識我」……種種古老的意識經驗都是真實不虛的存在。種種人體特異現象的出現皆是長期堅持不懈修煉的結果。西方現代科學對人體特異現象或是盲目地排斥否定,或是簡單地記錄捕捉,這本來就與東方科學的思維與方法直接對立,因為在西方現代科學看來,人體特異現象是不穩定的,不可重複的,更是不可控制的,缺乏實證性與客觀性。它對人類意識經驗所作的理論說明,也都是在固有理論框架之內提出的嘗試性的假說,不僅空洞蒼白,而且眾說紛紜,根本無法消除內部立場的嚴重分歧。

生命的世界是複雜的,很難用某種既定的理論框架來規範。如關於「超感知覺」,英國科學家玻姆認為,如果跨越理論上的時空量子的最小空間跨度,則「時間和時間和區別消失了」,「超感知覺」的存在也成為可能。可是,這一微觀時空極限是如何跨越的?生命在這一微觀時空層次是如何存在的?西方科學根本無法回答。再如關於「超距作用」, 1964 年貝爾定理的提出,即是由於實驗證明:粒子間在不存在相互作用的情況下仍有關聯,這樣就導出了對 EPR 量子遠距關聯的多種合理詮釋。其中一種很著名的傳心術( PSYCHORINESIS )詮釋,認為意識不可能是一種純粹定域物質,這裏的一種心理決定必定能夠改變那裏的一種屬性的值。量子關聯是依靠「意念傳送」實現的。可是,意識、意念、心理決定的超距作用有無媒介物存在?為甚麼這一詮釋在可視世界和日常人生中無法落實?西方科學同樣無法回答。又如關於「預知( PRECOGNITION )」現象,除「時間環」的譬喻外,理論物理學還曾提出「時間之矢指向兩端」的命題,即後來的事件會影響前面的事件,並著手發展「向後因果」( BACKWARD CAUSATION )理論,力圖作出解釋,但並不能揭示預知能力的習得,更不具備操作的指導性。對「穿牆而過」和「千里土遁」的功能,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封松林博士認為:「你首先是一個物質,一個二維的動物。量子力學中有一種理論:隧道效應。即任何物質都具有波動性……聲波可以穿牆而過……具有波動性的物質你也可以找一個『隧道』自由穿越。……你可能同時在北京和上海相隔數千里的兩地被找到。因為物質的你還具有粒子性,而粒子的位置與速度在量子力學中有一個測不準原理,你在某一點時就具有在相對應的一點找到你的可能性。」 20這就涉及一個現代科學根本無法突破的問題:生命主體如何實現全面自控,即對自身波動性與粒子性的自由轉換?種種圍繞著人體特異現象的討論都涉及到對不可視的世界的認知。 1928 年狄拉克預言,真空中充滿了處於負能態的反粒子。這一預言在1932 年被美國物理學家安德生證實。自然界中物質和反物質的對稱性開始為人們所了解。隨後人們又發現了反質子、反中子和反西格瑪負超子。 1959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埃米羅﹒西格和歐文﹒張伯倫的反質子理論認為有另一個由反物質組成的反物質世界圍繞著物質世界存在。美國著名太空物理學家大衛﹒殊拉默說:「在宇宙外的虛空之中有無限無數的……最具有主宰巨力的非物質。」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對反氫原子的發現證實了宇宙中真實存在著我們日常世界的鏡面對稱影像世界 -- 「反世界」。此外天體物理學新近提出的「多宇宙」理論也設想平行存在著多個宇宙時空,我們身處的可視世界只是其中之一。「非物質」、「反物質」和「多宇宙」的提出,確實深化了人類對不可視世界的認知,但實驗捕捉的反粒子只能以數計,反粒子顯現的時間只能以秒計,更不要說窺探整個不可視世界的真實狀貌了。問題的關鍵在於:如果「多宇宙」是平行存在的,人體生命和其他不可視的宇宙時空同樣應發生著複雜的相互關聯。對這種關聯性的全面揭示才真正意味著人類認知的飛躍。聯繫到「超感知覺」、「預知」和突破空間障礙的生命轉換,不難發現,這正標明人體生命完全可能實現從低級到高級、從必然到自由、從迷茫到覺悟、從可視世界到不可視世界的超越發展。東方古代文獻對「佛陀」、「真人」生命境界的描繪都揭示了高級生命的真實存在。而這一切已經完全超出了西方現代科學的基本框架,用西方現代科學來解釋複雜的生命現象,既是對西方科學的誤解,也是對生命現象的誤解。古老的東方科學認為,人體生命的無窮奧秘只有透過切身體證的身心修煉,才能得到真正圓滿的解答。

10 、法輪佛學文化:科學革命的曙光

1992 年 5 月,法輪修煉大法在中國長春正式傳出。法輪大法是「真正往高層次上帶人」的佛家上乘修煉大法,其高深的功力和奇特的功效均令世人心折。大法創始人李洪志先生所著《轉法輪》一書,更是將深奧的理與法熔於一爐的亙古未有的科學巨著。大法修煉者迄今已逾億人,遍布全球數十個國家,僅在中國大陸就有數千萬人習煉。廣大修煉者不僅身心都得到脫胎換骨的改變,而且以健康祥和的心境諧調著社會,淨化著環境,創造著新時代的新文明。法輪佛學文化的興起可以當之無愧地稱為二十世紀人類最偉大的奇觀。《轉法輪》中系統地提出「多維時空」理論;並明白示現「高級生命」是人類生命的演進方向,「返本歸真」是人類生命的必然歸宿。「真、善、忍」是宇宙的特性,同化宇宙特性是生命昇華的唯一途徑。「超感知覺」、「超距作用」、「預知」等人體特異功能均能在「多維時空」的架構和「高級生命」的形態中得到圓滿的解釋,但人體特異功能的出現僅僅是心性修煉的副產品。因此,大法修煉者始終將提高心性放在首位,安然返回到生命內部,在科學宗教肆虐的今日創造出有意義、有價值、有體驗、有方向的現實人生。不治之症的康復突破了現代醫學;扭曲心靈的解脫突破了現代心理學;對宏觀世界與微觀世界的功能認知突破了現代物理學……逾億修煉者以切身體證雄辯地證實了法輪修煉大法是真正的科學。在處於毀滅邊緣的現代世界裏,法輪佛學文化正在力挽狂瀾,將人類重新引向順應宇宙的正途;作為東方傳統科學的當代形態,凝聚逾億修煉者的法輪佛學文化更有著超越古老的佛道文化的意義與價值。西方現代科學的危機在於理論框架的坍塌和生活源泉的乾涸,科學革命的重任歷史地落在了東方傳統科學的肩頭。法輪佛學文化是源自逾億修煉者的活潑潑的生命體證的文化,對科學文化的轉型,對認知方式的革命,對未來科學重建與生活的聯繫,對未來科學恢復內在的價值性,都有著啟迪智慧和指引路向的巨大作用。知識創新,迫在眉睫,既是國運盛衰之所繫,更是人類命運之所存。但是若沒有對現有知識的內在框架的轉換與重構,就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創新。法輪佛學文化所創造出的無數突破現有知識框架的「不明現象」,必將啟導出新的知識框架的創造性的建構。對科學研究人員來說,敢於正視、敢於觸及、敢於承認、敢於體證法輪佛學文化造就的種種人間奇蹟,全方位地關注法輪佛學文化的發展,無疑是唯一明智和有益的態度。

[ 註釋 ]:

1 、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第 522 、 225 、 222 頁。
3 、阿爾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新華出版社 1996 年版, 第103 、 107 頁。 4 、《當今世界六大自然之謎》,《資料卡片》 1986 年 16 期,第 16 頁。
5 、羅嘉昌:《從物質實體到關係實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52 頁。
6 、 8 、 13 、 16 、張緒通:《玄境:道學與中國文化》,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254 頁。
7 、安立仁:《從時間之矢到內部時間》,《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 1994 年 2 期,第 6 頁。
9 、胡塞爾:《歐洲科學的危機和超驗現象學》,上海譯文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5 頁。
10 、 Dictionary of Beliefs and Religlons,1992,Chanbers.
11 、 A.H.Hobbs,Social Problems and Scientism,1953, p.17.
12 、杜維明:《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三聯書店 1997 年版,第 417 頁。
14 、 15 、弗雷德裏克﹒費雷:《宗教世界的形成和後現代科學》,見《後現代科學:科學魅力的再現》,中央編譯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26 、 127 頁。
17 、陳志良:《和先哲對話》,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227 頁。
18 、 Porritt , Seeing Green , Blackwell , 1984 , p.183.
19 、唐昌黎:《觀察繫方法》,《資料卡片》 1986 年 6 期,第 7 頁。
20 、封松林:《話說穿牆而過》,《氣功與科學》 1995 年 2 期。

註﹕作者任教於文學院,研究方向為中國古典文化與文學,有專著多部。1993年6月開始修煉法輪大法。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