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華盛頓郵報:克林頓的兩步中國棋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2000年1月27日】 華盛頓郵報:克林頓的兩步中國棋(譯文)
2000年1月17日星期一, P23

克林頓政府在中國政策上令人難以置信的矛盾作法於上星期全面展露出來。星期一,克林頓總統宣布了一項「全力以赴〝行動,試圖說服國會,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地位(以下稱「MFN」)。這種遊說並不容易,在政府表面的溫和裏面包含著己全面動員起來的美國生意界的強硬。

同日,美國商會主席托馬斯唐那和就警告說,反對給予永久貿易地位的國會議員,將會發現自己與商業界處於一種格格不入的境地。

緊接著,在星期二,克林頓政府宣布了一項意圖,準備在聯合國三月的會議上提出一項決議案,譴責中國對人權的玷辱。政府突然間想將公眾的注意力引到國務院發言人詹姆斯羅賓所說的「中國人權狀況的嚴重惡化〝上來。

兩年前,政府決定不提出這類決議案。去年則是特意等到三月份才提出,使決議案因提出的太遲而失去了可以被嚴肅考慮的機會。今年的提早宣布,據測會給美國外交家們一定時間,以切實能在國際上爭取到一些對這項聯合國決議案的支持,從而達到譴責中國黑暗的人權記錄的目的。

一些人可能會對美國並列發布這兩項宣告感到有些古怪。克林頓政府在努力促成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這個美中經濟關係有史以來最大的好處之後,緊接著又選擇中國作為世界級侵犯人權者而予以譴責。其實上星期的兩項宣告並非巧合。政府對中國玷辱人權持公正的強硬立場,目的是要贏得國會對美中貿易協議的同意,這是「全力以赴」行動的基本組成部份。政府正進行著一場利害關係深切且危險度極高的戰役。

國會今年對給予中國永久性最惠國待遇的投票,將不同於近年否定重提中國最惠國待遇的投票。那時,反對者若想否決對中國的最惠國待遇,必須在兩院贏得三分之二的多數票,而這實際上不可能做到。而今年,兩院中任何一院的簡單多數票都可以否決給中國最惠國待遇的提議並使克林頓及阿爾格雷的選舉年蒙羞。此外,反對者還佔有其他有利方面。一些曾支持給予中國「MFN」的議員將會因這次給與中國的是「永久性地位」而止步不前,這是因為議員們擔憂,國會會因此而失去影響政府政策的主要槓桿。同時,勞工聯盟,在剛剛取得了西雅圖世貿會議上的勝利之後,現在正將目標集中到中美協議上。勞聯領袖基米何法承諾:「我們將盡一切所能。」「我們會贏的。」

因此,政府今年面臨的既是一場硬仗,也是一場攻於心計的角逐。它不得不「考慮議員們的關注〝。如果說在日內瓦當眾提出譴責會激怒中國,那麼也只能這樣了。政府很明顯已經決定,贏得今年給與中國永久性MFN的最好的策略是使國會中搖擺不定的議員相信,貿易協議就是貿易協議。

議員們對中國殘酷鎮壓法輪功,基督徒,西藏佛教徒及民主活動家大有不滿情緒,如果讓議員們用貿易投票來表達不滿,克林頓政府則承受不了其後果。在投票的那天,政府需要的是,能夠有資格辯解說,它已經對人權問題做出了處理。-- 一件事歸一件事 -- 政府正以一種適當的,國際論壇的方式來做這件事情。「我們將會在聯合國上敦促中國,而各位參議員,你們只需要在這裏注意唐那和先生的行動。」

可以肯定的是,克林頓政府的新策略需要付出犧牲,也就是在經濟夥伴政策後面的主要原則。多年來,倡導與中國進行貿易的人辨稱貿易本身就是解決中國壓迫的辦法。中國向美國開放得越多,民主越有機會得到發展。

兩年前,政府官員辯論說,在國際社會上批評中國,以此來為中國人民爭取更多的自由,肯定是錯誤的方法。他們指出中國一九九八年簽署了「國際民事與政治權利公約」,並將此作為其平穩外交政策和經濟夥伴政策的偉大勝利。

現在,克林頓政府完全承認這個方法的失敗。儘管政府繼續實行經濟夥伴政策,羅賓不得不表明,去年一年中,中國政府「加緊了對異見人士的鎮壓;發動了鎮壓法輪功的運動;加強了對未登記教堂以及對少數族裔的政治宗教言論的管制,特別是對西藏人的管制。」並且收緊了對媒介及互聯網的控制。如今,政府承認,現在唯一能做之事就是回過頭來公開對中國政府予以一擊。

因此,與中國進行貿易終究不是解決人權問題的方法。正如羅賓在星期二所說,「我們與中國交易是為促進我們國家自己的利益,即如總統昨天講的,我們是想解決有關正常貿易關係的世界貿易組織的問題 -- 但這並不意謂著我們會放棄我們的原則。」

也許有一日我們要放棄這種理想主義的幻想之說,承認與中國發展貿易並不意謂著民主。貿易就是貿易。

克林頓政府這個星期的左右開弓策略是很精明的。國會的許多成員,特別是共和黨人,將會更密切注視唐那和及那些大生意家們的反應。其他人也會認為克林頓政府今年在日內瓦的作為是正確的,且他們對政府的動機並不擔心。也許,令那些反對克林頓對華政策的人們唯一感到安慰的是,為了爭取國會的投票,政府最終還是出面表態了。(2000年1月26日譯文)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