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神秘現象將不再神秘:透視功能實驗

——心靈心理學基礎實驗簡介(一)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2002年10月4日】心靈心理學(parapsychology)作為一項新興實驗心理科學始於20年代末,致力於用實證科學的方法驗證人體潛能是否存在以及影響這些潛能的因素。人體潛能又稱特異功能,西方稱為賽(psi)現象,代表未知的意思。目前研究的賽現象主要包括兩大類:超感知覺(Extrasensory Perception)和心理致動(Psycho Kinesis)。超感知覺是指不通過五官而獲得知覺信息的能力,包括他心通(telepathy),透視力或天目(clairvoyance),遙視(remote viewing),宿命通(預知未來:precognition ,回知過去:retrocognition)。心理致動指不動手不動腳而能影響,操控外界物質的能力,如意念移物,意念影響電子儀器,催芽種子等。

經過70多年的實驗研究,這些功能已被確證存在,並且科學家們日趨清楚地認識到所有這些功能密切聯繫,全部來源於現代生理科學認識到的神秘心理能量。要揭開人體潛能的神秘面紗,必須衝破久已形成的實證科學框框,重新建立一種圓融的人體及宇宙觀。2001年底,著名心靈心理學家若歐(Rao, K.R.)編輯的《心靈心理學基礎研究》出版,收集整理了心靈心理學主流實驗及結果分析。本文將逐一介紹該領域研究成果,與讀者共同探討人體之迷。

(一) 透視功能(clairvoyance):Pearce-Pratt系列實驗

透視功能是指隔牆隔物看到隱蔽物或圖象的能力。這方面的最經典的實驗是Pearce-Pratt系列實驗。

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的萊茵博士(Rhine,J.B.)在1934年設計了五張卡片,稱為超感測試卡,每張卡片上有一個簡單圖案:圓圈,方框,十字,流水,星形。

利用這五張卡片,他與其當時的助手普萊特博士(Pratt, J. G.)對一位自稱有透視能力的學生彼爾斯(Pearce, Jr. H. E.)進行了一系列實驗。

實驗在1933年8月和1934年3月之間進行了34次,每次實驗用五套卡片(共25張)。受試者彼爾斯坐在杜克大學圖書館的一個小隔間裏。助手普萊特則坐在100碼或200碼以外的一座樓的一張桌子前,他能從窗戶看到彼爾斯。實驗開始前,普萊特先把手中的卡片打亂摞在一起,有圖案的一面朝下放在桌子右側,桌子中間放著一本書。

實驗一開始,普萊特用右手拿起一張卡片,並將它面朝下放在書上。此時,彼爾斯開始「看」書上這張卡片的圖案。一分鐘後,普萊特再用左手將書上的卡片面朝下放在桌子左邊,然後再用右手拿下一張卡片。這樣每分鐘一張卡片,直到25張卡片全部用完。整個過程中卡片一直嚴格保持面朝下的狀態,普萊特和彼爾斯都不可能看到上面的圖案。

一輪實驗結束後,彼爾斯將自己按順序記錄的答案複製一份,密封在一個信封中,交給萊茵博士。普萊特也在一輪實驗後將用過的卡片的圖案按順序記錄,複製一份親自交給萊茵博士。萊茵博士親手打開兩個信封,對彼爾斯的透視結果進行統計。普萊特和彼爾斯也用各自留下的記錄進行對照,再和萊茵博士的統計結果對比以檢驗有無差錯。整個實驗過程嚴謹縝密,結果準確。

統計結果表明,在總共的74輪實驗,1850次透視中,彼爾斯答對率超過30%,在統計學上遠遠超過或然率,顯著水平達10-22。也就是通俗地說,只憑隨機猜測而不具備透視能力,受試者不可能答對30%(Rhine,1934,1937)。這一實驗在心理學界得到公認,萊茵博士也因此被譽為現代實驗心靈心理學之父。

這項實驗在之後又被不同科學家多次重複,都得出了相同結論,進一步證實了透視功能的客觀存在(Russell,1943)。

為甚麼彼爾斯能遠距離隔牆看物?科學家認為神秘難解的問題在修煉界卻是眾所周知的簡單現象。透視功能存在是因為人的松果體前半部具備著人眼睛所有的組織結構,在人的兩眉之間往上一點聯結松果體的這個位置上,可以有一條通道,如果人能不用肉眼,而是通過這條通道用松果體直接看,就可以具備穿透力,甚至看到肉眼看不到的事物。這在修煉界被稱為天目。彼爾斯很可能是用他的天目在看卡片,就難怪具備穿透力了。

參考文獻

Rhine, J. G. Extrasensory Perception. Boston:Boston Society for Psychic Research, 1934.
Rhine, J. G. Some basic experiments in Extrasensory Perception-a background, Journal of Parapsychology,1937,1,70-80.
Russell, W. Examinatiion of ESP records for displacement effects. Journal of Parapsychology,1943,7,104-17.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