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語言語法史一覽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2002年11月12日】歷史演變過程

現代語言學說大致起源於18世紀晚期的西方,而且起初範圍侷限於印歐語系。不管現代語言學說在其後如何發展,都沒有脫離公元前3世紀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所劃分的詞類的範疇:也就是把句子劃分出名詞、動詞、連詞、冠詞,以及詞性和格等等成分和概念。這種劃分就是用分析與綜合的方法來認識世界的觀念所帶來的。他還用希臘語為實例建立起來了邏輯範疇的學說、開創了歸納邏輯,這就是西方邏輯學說的起源;所謂的邏輯,其實只不過是語言的邏輯。任何一種哲學學說,也都是運用相同的邏輯,擺弄不同的概念等。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我們認為柏拉圖是哲學家,而他則對數學及其邏輯著迷,並且認真研究過。

但是,一直到16、17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西方的傳統語法僅僅限定於希臘語、拉丁語,單純用於規範書面語言。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語法的研究範圍就開始延伸到了整個印歐語系的各種語言,也陸陸續續出現了許多語法理論。除卻各種理論,語言分析的方法卻是相對獨立的,有傳統分析法、層次分析法和變換分析法等。也就是無論哪一門那一派,都把詞分類,都要把句子分割出來主語、謂語、賓語、狀語、定語等等,再把句子分類成為陳述、疑問、祈使等等,再研究句子組合成的句群、句群組成的段落、段落組成的篇章,等等等等。

所有這些理論和方法,都基於一個共同的不言而喻的觀念:語言是由各種成分組合而成的、是可以分割和重新組合的。再有一個不言而喻的前提:這種方式是語言本身所固有的,是「客觀事實」。毫不奇怪,如果我們看一看現代西方科學發展演變的大背景,就一目了然了。公元前3世紀的亞里士多德強調演繹證明的邏輯、創造了三段論,這是他的指導思想。20世紀50年代轉換語法的創始人喬姆斯基(Chomsky,層次分析法)應用的是數理邏輯的方法來構造他的理論體系的。數學上每一個顯著的理論一旦出現,立即就進入了其他學科領域;數學才是所有學科的王中之王。數學的核心思維是歸納思維,而這是人最低等的思維方式。

而漢語、特別是古漢語,恰恰是例外。儘管中國人當年深受蘇聯的影響,跟隨蘇聯的階級政治潮流和階級學術潮流,把語言也貼上階級性的標籤,研究中還生硬地套用唯物辯證法,但是漢語獨有的許多特點卻一直是國內語言研究人員爭論的焦點,也是爭來爭去但都不否認的事實。每一個認真研究漢語的人都發現:漢語的字詞沒有性、沒有類、不區分主語賓語等等。所以所有的所謂現代漢語語法,全都是為了「順應潮流」的應時之作;他們也承認強行劃分出名詞動詞、主語謂語等僅是為了方便而已,並非是漢語就真的具有這些屬性。中國歷史上不是沒有自己語言的理論,而是5﹒4運動以來我們改用白話書面語言、我們認為西方的才是先進的。

那麼這種強為就給漢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變異。1956年一幫人就搞出了一個《暫擬漢語教學語法系統》,中學課本就照這個東西編、大學就按這個東西教。它運用的是當時在西方名噪一時的結構學派的層次分析法:只重形式不研究意義。所謂的層次分析法,運用的是離散數學的圖論中的二叉樹或者三叉樹理論。好處當然不是沒有,原先漢語裏只有一個「他」字,無分性別人物。為了符合西方語法,造出了一個表示女性的「她」字,和一個表示非人的「它」字。

變異體現在哪裏呢?字的變異上,簡化字運動就不用提了。而一個一般漢語詞彙,原本可以有很多的含義、有很多的用處,一旦被劃分出來詞類,不管給劃歸幾個詞類,畢竟是給固定了,那麼其他的含義就消失了:字典沒有、不合語法,連白話的內涵也因此而更加淺白了。古代句子只分句讀;現在就要區分出來陳述句、疑問句等等,這個大家看看一篇文章的標點符號就明白了。或許照此下去,書面語言還會加入音調符號、表情符號、環境符號,政治符號,……文字的內涵越來越少,越加借助外在的固定形式化的東西,其實也越來越適合電腦處理了。

其實其他語言的變異也是這樣的,現在好像沒有幾種語言沒有被現代的語言學家們關照過了,就連許多沒有文字的語言都被用現代的語法理論和分析方法研究過。

還有一種變異。大量外來詞彙就不提了,我見到一本嚴肅的另類詞典,好像叫當代酷語詞典。過去有黑道的黑話,外人不懂;現在這叫流行、叫「酷」,懂者為榮。可以想見,這種字典很快就會隨著這種時尚的更加風靡而登堂入室。過去講文以載道,大家都慎用文字、珍惜寫字的紙張,歷朝歷代都有人揀被丟棄的寫過字的紙張,恭恭敬敬地整平了燒掉,尤其是一些祖祖輩輩沒有人讀書的,希望能積下陰德,兒孫中能有受惠讀書的。可是現在紙張普及了,印刷精美了,字詞濫造和濫用,隨意印刷,帶文字的印刷品到處丟棄,隨著各種污穢的垃圾被處理,在鋪天蓋地的廣告裏、政治宣傳中已經被扭曲得令人作嘔。文字早就不被尊敬了。

隨同現代科學的腳步,語言已經走上了徹底形式化的不歸路。儘管早在1931年就有人證明了一個試圖囊括一切的形式化系統不可能做到自圓其說(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可是形式化的思想卻一往無前。事實的發展是形式化一切學科,形式化的一切都將終結於電腦的語言──純粹的二值加減邏輯。因為形式化之後所帶來的繁浩、複雜、枯燥的運算只有電腦能夠處理了。

初步探討

深入探討這裏就不進行了,這裏只是概略介紹一下。未來的語言文字將具有全新的特點和內涵,和未來的時空結構、不同空間的生命有密不可分的聯繫,目前暫不能知。下面是對以上內容的一個簡單探討。

字或詞或文所反映的「概念」等,對應另外空間的物,或者粒子。或許一個字、一個詞就對應很深空間的很大的物或粒子,或許一段話才能對應得上很淺的空間一個物或者粒子。這字詞或句子的排列順序就極其重要,因為這種對應必須是真實的才能對應上。如果很深空間的物或粒子,那就要能夠跨越一層一層空間去全都能夠對應正確,才能正確表達;否則就會「失之毫釐、謬之千里」。而且那麼深層的東西,反映到這個空間就不一定是一個現象、甚至不是一類現象、甚至毫不相干一樣。也就是說,未必符合人的表面的觀念──觀念畢竟不能代表任何事實。而要能夠用語言去反映的話,要麼必須知道這些之間的這種真正的內在聯繫──比如度人的覺者或者修煉人,要麼文字本身就一定深度上具有這種深層的內在聯繫──漢字就是唯一的這樣的文字。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