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全新宇宙生命的視角看待正法與修煉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2003年11月29日】本文是個人在正法修煉中的一點體會,寫出來供大家交流,有不足之處敬請指正。

當我站在新宇宙的視角,回首看自己生命的歷史,無論過去經過了多麼悠長的歲月,曾經是多麼輝煌偉大至高無上,其實,都只不過是成住壞滅的循環往復中泛起的無數泡沫中的一個而已,因為那是註定走向滅亡的一個過程。我想,我們真正生命的希望和未來是從師尊正法時開始的。直到現在,我才少許明白師尊講的「你們生命不滅的永遠」是甚麼意思。

這次正法,師尊從本源上洗淨著我們,宇宙中開天闢地從來沒有像我們將要修成的那麼美好聖潔和永恆的生命,從來沒有過的。當然,也許外形上和過去的生命有類似之處,就像人也有與神相似的外表,可是,能說人和神是同類嗎?所以,從這一點上講,師尊幾乎是「再造」了我們,當我意識到這點時,我流淚了……

這是怎樣一個浩大複雜、超越所有宇宙智慧的工程啊,「好的留下,壞的去掉」(《轉法輪》),在舊宇宙走入消亡的時刻讓我們出落成能夠進入比舊宇宙純潔美好得多的新宇宙,這根本不是這個宇宙中任何智慧可以想像的事情。

直到現在,才少許理解師尊在《佛性無漏》中講的那段被弟子們反覆引用的法:「我還要告訴你們,其實你們以前的本性是建立在為我為私的基礎上的」。

站在新宇宙的視角上,看待舊宇宙中發生的這場巨難,真是「心生慈悲,面帶祥和之意」(《法輪佛法 大圓滿法》),舊勢力搞的這一套東西,沒有任何意義,成住壞滅中的生命,是絕對不可能自己改變自己走向壞滅的命運的,在過去的無量劫數中,數不盡有多少這樣的努力都成為泡影,煙消雲散。

其實,過去的宇宙歷史中根本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慈悲」,更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修煉」,站在新宇宙的視角上看,那一切都只不過是成住壞滅中試圖延緩生命走向壞滅的願望,那一切叫做「修煉」的努力,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任何問題。

所以,大法弟子的「慈悲」也不是舊宇宙中的那個概念,我們是真正地在順應和配合師父正法的過程中解救自己的眾生於壞滅。師父來正法之前,有誰解決過這個生命最大最可怕的問題呀?如果大法弟子的救度眾生叫做「慈悲」,那麼過去的那個慈悲概念是不是一種慈善的願望而已呢?當然,宇宙眾神和眾生都講師尊「慈悲」,嚴格來講,那個詞是根本不配指稱我們偉大的師尊的,但是,師尊也允許眾生用這樣的語言與文字,用於形容與描述、讚美與感激他們生命的創造者。

站在新宇宙的視角,正法中是沒有「返本歸真」或者「回家」的概念的,從舊宇宙到新宇宙怎麼會是「返」與「回」呢?打個很不恰當的比方,如果我們原來住的地方是一間簡陋的草屋,現在那地方是一片連綿不斷的金碧輝煌的宮殿群樓;如果我們來的地方過去是荒山禿嶺、沙漠荒原、朔風刺骨、了無人煙,現在是黛山如煙、鳥語花香、小橋流水人家……。(其實這個比方實在不恰當,因為那是本質上的根本差異。)那麼,你能說這地方是你原來的家嗎?是你的故鄉嗎?

站在新宇宙的視角上,才明白「私」為甚麼這麼難去,其實,很多同修探討去「私」,怎樣才能更純淨,在我個人理解來看,有些是在「私」中去「私」。因為他想純淨自己的那一念的來源都是不純的。

我們從不同大穹的高處下來,懷著「返本歸真」的一念,也就是舊宇宙生命的「佛性」,歷經無數層次的轉生與低層中的輪迴,也沒有滅掉這一念,師尊也就珍惜我們這一念。可是,正法到今天,僅僅有這一念是絕對不行的,當初,我們可以因為這一念走入大法,可是到了今天,我們是不是要重新審視一下當初的這一念,真的符合師尊對我們的要求嗎?

生命都有不想走向滅亡的本能,生命同樣有對原始美好本性的懷念與追溯,體現在不同層次的生命中,有舊勢力固守著自己的觀念,拒絕同化大法,妄想通過大法逃過「滅」的劫數;也有大法學員抱著對原有的「先天美好境界」的懷念與嚮往,努力地想在大法中實現這一願望,返回到原來境界中去,也就是很多學員經常講的「回家」。

其實,這一切的甚麼「本能」、「懷念」、「願望」、甚麼「先天美好境界」、「家」,甚至舊宇宙生命那「返本歸真」的一念,不都是在成住壞滅的機制中造就的嗎?甚麼是家?到底哪裏是你的家?不應該好好想想嗎?這一切就像師父講的「放不下的夢幻」,相比新宇宙的標準,本身就是不純與不圓容的,抱著這樣的念頭想純淨自己,想去「私」,跟用泥水洗身上的泥有甚麼區別呢?

放棄對舊宇宙的一切幻想與執著吧,根本就沒有我們臆想中的「先天美好本性」,相比新宇宙的標準,那一切所謂「美好」都是有漏的,都已成為宇宙歷史的過去。對於「正法時期大法弟子」而言,師尊所用的這些體現於舊宇宙中的文字、語言,其背後是全新宇宙的無限內涵和境界標準啊!

這是個極其嚴肅的問題,作為全新宇宙中開天闢地的新的覺悟者,我們能否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呢?

[修煉人之間的理性交流,通常只是個人當時修煉狀態中的認識,善意交流,共同提高]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