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釋不掉的水的記憶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2003年3月10日】法國科學家Jacques Benveniste 1988年6月在《自然》雜誌(Nature, [1988] vol 333,June 30, p186-188) 發表了一篇令人吃驚的研究,表明「水有記憶」。這一研究立即在科技界引起軒然大波。儘管另有幾家實驗室得出了相似結果,但是反對的聲音還是佔了上風。

那麼法國科學家 Benveniste 究竟做了些甚麼呢?

IgE抗體可以激發嗜鹼性細胞(Basophil)去粒化是生化常識。而在Benveniste 的實驗中,當把IgE溶液稀釋10的幾十到上百次方倍後(理論上已經與純水沒甚麼兩樣),抗體的去粒化活性卻依然保留。換句話講,水保留著曾與之接觸的物質的特性。

這一結論,在大多數人眼中是反常識的──疑問、甚至攻擊接踵而來。Benveniste 為此失去了實驗室、失去了經費和工作,甚至作為一名科學家的信譽。幸好有開明的私人研究機構收留他繼續作研究。

直到1999年,一項由歐洲幾個不同國家的4家實驗室進行的獨立實驗表明,過度稀釋的組氨酸溶液還保留著原有溶液的抑制嗜鹼性細胞(Basophil)去粒化的作用後(Inflamm Res. [1999]48 supplement 1:S17-18),「Benveniste 事件」才露出和解的跡象。人們開始相信,Benveniste 是對的。

Benveniste 實驗對稀釋的操作過程要求很高,必須劇烈振盪,僅攪拌是不行的。但是他的實驗畢竟說明了曾溶於水的物質可將其自身的特性傳遞給水本身,即使水中不再有這種成份,特性仍可保留。

無獨有偶,日本的江本勝在其水結晶實驗報告中稱:「所有的物質特性也會影響水的特性。」不同的是,Benveniste 的實驗畢竟研究的是直接與水接觸的物質對水的影響;水結晶實驗中的思維、音樂都不與水直接接觸。更奇妙的是,水還能識別思維、文字的內涵,能區分善惡。這一切都無法用現成的理論來認識。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