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時受到的震撼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2003年4月6日】有一天,我的情緒很低落,不為別的,只因管教孩子。過後想想,倒不是孩子不對,只不過不符合我的固有觀念而已,其實也是不值得,作為「正法時期大法弟子」根本不應該。明知不該,可當時就是心裏不痛快,致使我那一天渾身乏力,話懶得說,門不願意出,真的好煩惱。可偏偏家中缺菜,無奈不情願地走出家門,心裏還想著:「師父呀,我真不想煩惱,可怎麼做不到呢?請師父幫助不爭氣的弟子吧!」可在市場上發生的事,給我的震動卻是強烈的,現在我的心仍在感動著、震撼著,促使我冷靜下來,拿起筆娓娓道來,希望給與我一樣正處於煩惱和放不下自我的同修一點借鑑吧。

以前每次上市場,總會有有緣人從我這兒得到大法資料或聽我講幾句真相,可這天我懶得開口,看到一個大汽車上各種各樣新鮮菜排列整齊,剛好不願多轉悠,一次性多買幾樣,就走上前,可偏偏不遂人願。找錢時多給我1元錢,無奈我還得開口。「錯了,找錯了。」我拉著長音說。「咋錯了?」賣主一臉的茫然。「你多找我1元錢。」這時賣菜的大哥脫口而出:「你真是好人。」但他並沒急著拿錢,而是盯著我看了幾秒鐘,突然像認出遠方的朋友似的高興起來:「我想起來了,想起來,你就是給我們發過那個……」我有點想不起來了,他馬上提醒道:「就是我賣白菜,那一回,你買兩顆,給我們好幾個人都發了,我們都看了,全明白了,還有你說的話,我們也記住了。」我懶懶的思維似乎也睡醒了,眼睛也亮了,有一種「有朋自遠方來」的親切感。接著又給他講了幾個「新聞」,頓時對「講清真相」有了一番新的理解。我一下明白了,我對他講的大法真相在啟悟著他的善念,也將永遠定格於他深深的思維之中,他也一定會去傳播大法的美好,給他自己選擇一個很好的未來。

這件事使我震動很大,我只不過引個線,幫助他了解了大法真相,讓他見證了大法弟子真實的一面,可他卻在我煩惱時及時給了我一支清醒劑。我真的好感動,煩惱一掃而光,剩的只是不好意思。這點小事,還讓師父費心,大法的「圓容」和「無所不能」一下子展現出來。目前救度眾生很緊迫,容不得為了自己的一點煩惱而淡忘了自己肩負的重大責任和歷史使命。自己受多大的痛苦和委屈都是暫時的,只是過眼雲煙,不必太看重。如果因為自己的懈怠,而使眾生錯過了了解真相的機會,那才是最大的遺憾。這時師父的話又從腦海浮現出來:「你們做的一切都是給你們自己做,絕對不是給我。這麼說吧,只有師父幫你們,你們沒有幫師父。」(《2003年元宵節在美國西部法會上解法》)唉,自己做不好,又給師父添亂,雖然表面上看是自己煩惱了,心情不好,可結果卻是耽誤了救度眾生的大事呀!怎能不嚴肅對待。思維一下子開闊了,覺著自己的事與眾生未來相比顯得那麼微不足道,還有甚麼理由煩惱,而將自己的重大使命拋之腦後呢?只要是執著,不管有多麼充足的理由,都該放棄,因為那是不符合大法的,「整個人的修煉過程就是不斷地去人的執著心的過程。」(《轉法輪》)若不放,不就和法的要求相反了嗎?還容易被舊勢力鑽空子,擴大執著,讓身心不對勁,這是一種迫害,有時容易陷入一種「見可信,不見即不信」的誤區,被我們分子組成的這雙眼睛所迷惑,看得見的迫害能識破,看不見的迫害容易默認。其實,只要是耽誤著我們救度眾生的時間,讓我們錯過救度眾生的一次又一次機會,讓我們不按正法進程的要求去做,讓我們不知不覺中淡忘著自己救度眾生的歷史使命,而陷入深深的「自我」之中,都是無形的更隱蔽的迫害形式,我們必須「以法為師」,用正念去識破及嚴肅處理,不可掉以輕心,中了邪惡的圈套而渾然不知,必須擺正自己與救度眾生的關係。這件看起來很平常的小事,給我的震撼卻是經久不息的,也就在我放棄自我的那一瞬間,師父的許多法都深深刻在我的腦海裏,同一句話卻展現給我他全新的又一層內涵,感覺自己的身體像波浪一樣向外擴著、擴著……深深地被師父洪大的慈悲包圍著、感動著。

希望與我一樣還處於放不下自我而煩惱的同修,冷靜下來多想想對我們寄予無限希望的眾生的未來,多想想代表著龐大天體的在人間的其他眾生以及他們天體內那無量眾生的未來。因為作為「正法時期大法弟子」的一思一念真真切切影響著他們,如果我們做得不好,走得不正,將影響他們同化法,可正法的洪勢不會因為我們哪一個大法粒子沒做好而慢下來呀。「正法是在整體上全面地在做,不能只看重人這,如果因此而耽誤了救度洪大穹體最後的一切因素那就更可怕了。」(《2003年元宵節在美國西部法會上的講法》)那麼隨之而淘汰掉的不符合法的生命怎能說與我們完全無關呢?我們真的不能不為眾生的未來負責呀!因為我們更新的生命是在證實法中產生的,我們生命的輝煌是因為我們與師父正法同在,能榮幸地證實法,擔當救度眾生的使命啊!

用師父《2003年元宵節在美國西部法會上的講法》中的話與同修共勉:「做好你們要做的,機緣難得啊。珍惜這一切吧,不會再有第二次了。」

[修煉人之間的理性交流,通常只是個人當時修煉狀態中的認識,善意交流,共同提高]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