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巴黎法會發言稿: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2004年11月9日】

師父好!
各位同修好!

師父讓我們做好三件事:學好法、發正念、講清真象。在每個人的修煉路上勇猛精進,正念正行。在考慮怎樣走好我的路時,我明白了應該把人的一面變成神的一面。

但是,常人的一面緊緊的和我相連,我很多的想法,態度,反應和行為都是常人的。有時我意識不到,可有時我能意識到但還是繼續那麼做。為了能表現出心安理得,我就會給自己找藉口。噢,這只是個小執著,也不影響誰,我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誰也不會發現的,等等。有時我還看到是我自己不想改變,因為那樣我將要付出,我害怕丟掉我安逸的現狀。

我給你們講一件讓我意識到我的不正確態度的小事。儘管在某種特定的情況下可能由於受到了刺激和觸動而悟到甚麼,從而決定改變,這樣很好。但是更重要的是在每時每刻提醒自己保持正念。雖然我感覺到師父就在我身邊,引導著我,有時還是放任自己,自認覺得離目標差不多少了。我看到每一次放鬆就會摔跟頭,還得重新來。我在修煉中精進一段,直到我能看到我改變了,然後我就又放鬆了,於是一切都白費了,我又走進了我的誤區。

我要講的是:因為我經常跟人講我的不足,我做不好的地方,就好像是說自己不好能擺脫它們。一天,一位同修一定是聽膩了,他回答我的方式觸動了我。他說我的行為不是一個修煉人的行為,他還說他不明白為甚麼我知道有這個執著(當時說的是我貪吃的問題)還不能放棄它,這在他看來都那麼的明顯了。這時候我想了,我為甚麼會遇到這麼個情況?我就想他理解不了我,我應該把嘴閉上。

過後我讀到一篇文章,裏面提到互相安慰給對方開脫的問題,「我在這方面做的不好」,「噢,別擔心,我也是這樣。」其實這種情況很不好。能夠嚴肅的、客觀的看自己而不把自己和別人比,我覺得這也是走自己的路。我又回想起那件事並發現那位同修沒有我的執著,他才可以那樣說我。

我的結論是:一方面,總是不停的說自己,這是一個有想吸引別人注意力的執著,這很自私。另一方面,過多的談自己的不足而又不去改,這會給對方一種安慰,讓人會覺得不足是可以被接受的。就好比承認我們有執著的事實,然而又找藉口不去改變,所以就會讓邪惡鑽空子。

當然,要把握好,如果總是甚麼也不講,把不足隱藏起來,也修不好,那麼就要考慮好甚麼時候講和為甚麼講。

我清楚的意識到我有兩個問題,一個是過多的說我自己,另一個就是貪吃。當然,我還有很多其它方面需要改進的,但我就先談談這兩點。

我為了減肥曾去看過一位飲食專家,當我看到她向我推薦的減肥計劃時,我就想,我可能永遠也堅持不下去。可是,當時我是那麼的不喜歡我的身型,我接受了她的建議,我覺得該改變一下了,我不能再這樣繼續下去了,就算難我也要去做。由於我還是很執著於結果,往往在我減肥的時候瘦不下來。所以這次,我做好了也許一克也減不掉的準備,然後開始減肥。

奇蹟出現了,這並不怎麼難,我不餓,而且我眼看著我在掉肉!儘管有時還是多吃了一點,我也能掉肉。太好了!

正是因為太好了,我開始算計我在能繼續消瘦的情況下,可以再多吃多少。結果不出所料,半個月後,我一斤肉沒再減掉。我吸取了教訓,又回到以前的嚴格減肥,但我不再消瘦了。持續了一個月,在這一個月裏,我被迫放棄了這種斤斤計較的心,於是我意識到了我處事思維的方法:以最小的努力得到最多的好處,這不是正和修煉相反嗎?

我問自己為甚麼我煉功還是瘦不下來呢?當然我也知道要放下求結果的心。但是還是做不好。放下心並不是變得漠不關心,而是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以前,我曾想,只要我為大法工作,大法就會管好我所有需要的東西,包括對我兒子的教育。然而,我的經歷讓我認識到,大法是要引導我直到我能為我的行為負責。

我明白了要給予而不期待回報。

我體會到,當我在大法活動中念正的時候,事情就比較容易做。想想中國的學員,就覺得我受的這一點小苦和他們所經受的相比也就不算甚麼了。我們說的不是犧牲,而是能不計任何代價的以正念站在法上去看待問題,我覺得這就是「沒有執著」。當我們大家在一起的時候,我能感覺到一種力量在幫助我。而當我一個人的時候,我面對的只有我自己,沒有人來提醒我該做甚麼。雖然師父,大法,神都在那兒呢,可是我看不見他們,要自覺的,每時每刻做我該做的,這對我來說還是比較難的,這也就是現在的我。我認為放棄執著是不縱容自己,而想要主宰自己就得理智,注意自己的思想和言行。

放掉執著就是在法上認識法,在生活、思想、語言、行為方面要負責任,用真、善、忍去衡量,不受感情和慾望的干擾。真的,這一切都在《轉法輪》裏,我每次認識到我的不足的時候,我發現這些都寫在《轉法輪》裏了,奇怪我以前怎麼沒看到。我認為這正是因為我的理解還沒有達到那個層次。當我把我的所做所為與《轉法輪》對照去修自己時,我就能把那個執著放掉了。我每過一關後就會感到一身輕,我想這就是提高吧。

謝謝師父,謝謝大家。

(2004年10月31日法國巴黎法會心得體會)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