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部份鄉鎮的農村同修切磋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2004年12月22日】

農村同修:你們好!

在五年多的正法修煉中,在師尊的慈悲呵護下,你們有許多可歌可泣的證實大法的經歷,令我們由衷的敬佩,我們深信你們將來會做的更好。但是,因為我們是修煉中的人,肯定會有不足之處,這些不足我們會逐漸的認識和修去,從而達到法對我們要求的標準。下面就幾個方面談一下個人的認識。

一、學法

許多同修功煉得很勤,這是對的,而學法相對來講重視不夠,有的同修法學得少,學法靜不下心。這種狀態應該改變。師尊多次談到學法的重要性。我們只有學好法才能做好大法的工作,才能更好的救度眾生;相反,法學的不好,救度眾生就會大打折扣,甚至自身的安全都不能得到保障!因此希望沒有重視學法的同修要重視起來。同時,在學法過程中,除主要學《轉法輪》外,也一定要學師尊在99年7.20後的經文及講法,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領悟正法修煉的法理,做好救度眾生的事。

二、發正念

有的鎮經過深入細緻的講真象及加大力度發正念,當地的環境較好,但有的鎮環境還很邪惡,仍有鎮、村惡人監視大法弟子的事。建議這些鎮的同修發揮近距離發正念的優勢,把另外空間殘餘的舊勢力黑手、爛鬼清除,令無可救要的惡人遭報。希望這些鎮的同修互相交流一下,向內找出自身的不足,形成金剛不破的整體,統一時間發正念。

三、傳遞資料

很多同修都能大範圍的撒資料,也能面對面的講真象,但對於傳遞資料及協調好這個工作重視不夠,比如,有的鎮有幾百人修煉,可找幾個較可靠的人傳資料還挺難;有的鎮雖然許多人主動做這個工作,但不注重修口,不經意的把與其聯繫的同修說了出來;有的同修在傳遞資料時總選在趕集的時候,不能專門去取或送資料等等。

我們認為:傳遞資料是很重要的工作,也是正法修煉的重要組成部份,因為它影響著本地區同修的整體提高和救度眾生的步伐,關係著本地區同修的安全,關係到與自己接觸的同修的安全,甚至關係到資料點的安全。因此,開創一個安全、快捷的傳遞網絡是我們應該做到的。鑑於此,希望同修們都要重視這項工作,積極主動的做這項工作,協調好這項工作,嚴肅負責的做好這項工作。

在傳遞資料過程中要保持「單線」接觸,要注重修口和保密,不該說的絕對不能說,我們修口和保密的能力一定要超過常人(否則在這一點上就是常人)。在電話使用上別說「敏感詞」,在資料的傳遞上別形成習慣和定式,比如不能很長時間都固定在某個時間、某個地點傳遞資料,充份運用智慧。

另外,傳遞資料最好許多人參與,如:可以是每個人都傳遞給固定的兩、三個人(給的人別太多,多則影響安全;也別太少,少則影響傳遞速度),這兩、三個人再分別單獨傳給各自固定的兩、三個人(一對一接觸),依此類推……。

在傳遞資料的過程中別忽視切磋與交流,別忽視了個人的提高與昇華,從而達到整體提高、共同精進的效果。

四、大法弟子的風範

農村的成年人,幾乎全村人都認識,有的甚至鄰村人也認識,而且農村人願意串門,人們互相之間願意嘮一些張家長、李家短的嗑,不像城裏人,除了本單位及親友熟悉外,其他人來往很少,也不認識。這就給農村同修提供了一個有利的證實大法的條件。只要我們聲明我們是修大法的,那麼全村人都會知道,如果我們的言行符合大法的要求,那麼人們就會議論,就會說我們好,說大法好。由於我們正的表現,人們也會願意看大法的真象資料,容易得救。

相反,如果我們對自己要求不嚴,表現得不好,那麼則會造成相反的效果。五年多對大法的迫害中,邪惡一直都在給我們造謠,給大法造謠。許多人聽信了謠言,一談到大法,就把他(她)所看到(或聽到)的大法學員的不足(有的是謠言,有的是極個別的)說了出來,無知中破壞法。現在我們要救度他們,那麼就要展現大法弟子的風範,糾正他們的錯覺。無論在家庭、社會,還是在親友及同修中,都要體現出我們正的表現,哪怕是在衣著、打扮這些小事上都不應太隨便了,這樣才能改變人們錯誤的觀念,更好的達到救人的效果。

在這方面,城裏的同修也必須重視。《在2002年波士頓法會上的講法》中師尊說:「從1999年4.25開始到7.20以後,邪惡用造謠的流氓手段把我們搞得很被動,使眾多生命受毒害。大家付出了多少心血在救度眾生中使人們重新認識我們。那麼做不好的時候呢,很可能你費的那些個努力啊,你所要做的一些事情,就可能在無意中起到損害作用。你們修煉人的表現是純正的,有多少人是看到了你們的表現就覺得你們就是好。如果我們自己平時不注意自己的行為,那你們的表現常人就會看到,他不能夠像學法一樣深入的去了解你,他就看你的表現。可能你的一句話,一個表現,就能使他得不了度,就能給大法造成不好的印象。我們得考慮這些問題。」

另外,我們講真象再細一些,不但村村都要撒到資料,最好是組組都要撒到資料,「有人的地方無處不及」(《放下人心 救度世人》)。不僅如此,有條件的同修可到外地去講真象,把大法的福音傳遍神州!

個人認識,不當之處望同修慈悲指正。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