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知足常樂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2005年9月13日】胡九韶,明朝金溪人。他的家境很貧困,一面教書,一面努力耕作,僅僅可以衣食溫飽。

每天黃昏時,胡九韶都要到門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謝上天賜給他一天的清福。妻子笑他說:「我們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麼談得上是清福?」胡九韶說:「我首先很慶幸生在太平盛世,沒有戰爭兵禍。又慶幸我們全家人都能有飯吃,有衣穿,不至於挨餓受凍。第三慶幸的是家裏床上沒有病人,監獄中沒有囚犯,這不是清福是甚麼?

邵康節先生說:「為甚麼天下人不能滿足於沒有疾病的平安和沒有災禍的清福呢?」(原文為「無疾之安,無災之福,舉天下人不為之足。」)這一句話講得真好!當我們布衣粗食、妻子相保時,就怨恨沒有富貴。一旦禍患及身、骨肉離散,再回想起布衣粗食和妻子相保的時光,便好比神仙生活那般快樂和令人羨慕。當我們耳聰目明、身體強健時,則埋怨想要的東西不能稱心如意。直到有一天,病魔纏身、痛苦呻吟時,回想起耳聰目明、身體強健時,便又好比天上生活一般。俗語說:「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另外有句諺語:「別人騎馬我騎驢,仔細思量百不如,回頭只一看,又有赤腳漢。」如果人們能時常這樣想,不論生活的境遇有甚麼變化都能夠做到快樂自在了。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