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於《師父說的就是法》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零六年十一月六日】明慧網二零零六年十月十四日刊登的同修文章「讀學員文章《師父說的就是法》有感」,簡要內容是:九三年師父在齊齊哈爾傳法結束時,有個學員看見師父跟前有兩袋子東西就說:「我來拿。」師父說:不沉。這學員就一個手拿一個袋子,真的是一點也不沉。後來,隨師父來的兩個年輕的男學員一人扛一個袋子,卻累的踉踉蹌蹌。第一位學員還覺的:怎麼能這樣呢,不沉呀。其實那兩個袋子裏裝的都是書。後來他明白了:師父說的就是法。但是我個人所悟,應該還有一層理的認識:聽到法後認同了,或真正從內心認識了,就是同化了這個法,所以法才在你的身上體現出來,所以才會兩袋子書卻不沉;沒有聽到也沒有悟到,或聽到了沒有認同、沒有認識上去,就沒有得到這個法,就沒有法的加持,當然書的「重量」還是人的這層法制約,所以還是沉的。

師父的話句句都是法,平時我們需要不斷處處事事從內心認識師父的話,就會無所不能。……

看了此文後深有同感,是的,現在我們都知道,師父講的話就是法,可是在實修中我們真正的按師父說的每一句話去做了嗎?師父講過講真相救人舊勢力是不敢反對的,關鍵是我們做事時的心態如何。那麼當有的同修在發資料或講真相時被邪惡迫害,聽到消息的同修各種心態流露出來,有的說同修應該如何做,有的說該同修不注意安全,只知風風火火做事,有的說該同修發資料時不發正念等。為甚麼同修聽到消息時的第一念不是替該同修發正念呢?解體迫害同修的一切邪惡。當議論該同修如何時,是不是符合了邪惡迫害的藉口──你看他們的心,我在幫他們修煉提高。

我們是正法時期的大法弟子,任何邪惡不配考驗我們,更不敢迫害我們,邪惡之所以屢屢得逞,是因為我們長期不去的心,被邪惡鑽了空子,還有我們同修長期不去的執著心造成的。

有的同修聽到邪惡要用甚麼方式迫害大法弟子時,馬上想法告訴同修發正念清除,短時間內周圍同修都得到了消息。雖然同修都發正念,可是許多同修的怕心勾了起來,將家裏書籍資料收藏好,嘴裏說不承認邪惡的迫害,可行為上是否也否定了?師父講過「一個不動就制萬動」(《在美國中部法會上講法》),師父賦予我們「正法時期大法弟子」的稱譽,師父賜予我們除惡的法寶,師父告訴我們是頂天立地的神,當我們正念一出時,周圍及其以下的一切全被定住了,在我們強大的正念場中邪惡全被解體。那麼當我們第一個聽到邪惡要迫害大法弟子消息的同修,為甚麼第一念是先告訴其他同修而不是首先發出強大的正念?將邪惡迫害的源頭、迫害的邪惡場在你那裏就徹底解體清除,然後將邪惡的這一邪惡計劃告訴同修並上明慧網曝光,將邪惡解體在萌芽之中。當你將消息急於告訴同修時,表面上看似同修都得到消息在集體發正念清除,從另一角度看是不是符合了邪惡迫害的藉口──他們還有很多心沒去。

大法修煉是嚴肅的,只要我們還有人心,無論做再好的事,師父都會用來去我們的執著心,因為我們的修煉貫穿在做事中,因此我們不僅要做好三件事,更要學好法,只有學好法才能更快的去掉一切不好的心,才能更好的做好三件事,才能不被邪惡找到藉口迫害。

有的同修被邪惡綁架後,平日與他有來往的同修馬上會想到這個同修會不會說出自己,在安全上如何防範,想的過多的還是自己的安全,而不是正念加持同修。有的同修為了安全多次換動住所,簡單的認為換了地方就會安全了。舉個常人中簡單的例子:一個有裂痕的雞蛋經常會有蒼蠅光顧上面,將這個雞蛋放在另一個地方,當時沒有蒼蠅了,可不久後又有蒼蠅飛來光顧。那我們修煉人怎樣才會安全?只有在法上,只有相信師父,真正的按師父說的做才安全。師父告訴我們你有怕邪惡就會抓,沒有怕心邪惡也無奈的法理,我們對師父講的法百分之百的相信了嗎?師父告訴我們過去的人有正義感,說出的話、做出的事一條直線,告訴我們修煉的人遇事首先一念先考慮別人,那麼我們遇事先考慮自己的安全時,是否能得到安全?

師父講了那麼多的法,師父告訴我們每一顆人心都是前進路上的繩鎖。師父讓我們儘快修去一切人心,因為修煉人不能帶著人心、業債圓滿。雖然邪惡虎視眈眈,但只要我們沒有人心邪惡就沒辦法迫害。師父期待我們在正法路上走穩、走正,勇猛精進。我們真的該問一問自己了,當我們遇到問題時是否都相信師父的話,照師父的話去做了?是否做到正念正行了?當人心浮動時,我們加強學法了嗎?真的相信法能破除一切了嗎?當我們時時事事都能用法來對照自身時,邪惡還能存在嗎?這場迫害還能持續下去嗎?師父講過許多事情是大法弟子的人心促成的,那麼為甚麼我們還容許這些人心存在?

新加坡同修看到正法洪勢到達地球,師父的大手在擋著,師父給我們的寶貴時間是在等我們儘快做好一切,去掉人心,同化大法。師父在期待著我們,那麼我們該怎樣做才不辜負師父的慈悲苦度呢?近日師父又告訴我們「徹底解體邪惡」。我們發的洪願是隨師正法,在這最後寶貴的時間裏,我們就應儘快毫不保留的拋棄一切人心,用強大的正念徹底解體一切邪惡,完成史前大願,迎接普天同慶的到來。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