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若」的狂悖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2006年6月18日】有若是孔子的學生,因為他平日裏說的一些話很像孔子說的,聽起來富有意思,所以在群弟子中有較高的聲望。孔子死後,群弟子一時沒有了老師可以授道解惑,因為平日覺得有若所說頗類孔子,就商量著讓他做老師。在這樣的情況下,有若公然狂悖的做起老師來,然而,不久就露餡了,因為群弟子的許多問題他都張口結舌,未知要義。這時,群弟子才醒悟,一把把他從師座上拉下來,說:「老師在的時候,無論弟子問甚麼,都能得到發人深省、至善微妙的解答。你空修飾自己的語言,於道之微妙實無所得,怎麼配當我們的老師呢!」

翻開《論語》,在記言中有三處有若的話,其所論涉及「禮、孝、信」這三個孔門重要的核心概念,他已經在用自己的理解下定義了,現在看來他那種解釋都是侷限了人們的理解,甚至是錯誤的。其次是子夏,他的弟子也把他的話混入《論語》,而解釋看來淺近,其實已開謬種流傳之先河了。

當年釋迦牟尼臨涅槃時,告誡弟子述其講法時一定加上「如是我聞」,就是「以下的話是我從佛陀那時聽來的原話」,而孔子弟子引其師之言亦曰「子曰」,不是一個套話,那是有深刻內涵的。

有了這個觀念,可以更好的理解師父今天要我們洪法時引用師尊的話都要加上:「李洪志師父說」,或「書裏是這樣講的」,只能談自己的理解,不能將自己的話當作法來講。可見有若的狂悖比較子貢的敬師,其境界相差十萬八千里。相較於今日,有人在法中得到一點體悟,或感覺自己有了一點能力,就自心生魔,或被捧得昏昏然,甚至以佛道自居,豈不可笑!遇到這樣的悖逆之人,我們應該遵從師父的教誨,不要被其似是而非的、故弄玄虛的奇談怪論迷惑了。作為得法的弟子,要以嚴格維護大法為根本的責任,不允許內在的有意無意的破壞法的行為得以通行,這也是自我做起維護大法。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