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知過能改是君子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2006年6月25日】魯昭公七年,魯大夫孟僖子跟隨昭公去楚國,參加章華之台的落成典禮。經過鄭國,鄭簡公在鄭國都城城門外慰問了昭公。孟僖子在儀式中擔任昭公的副手,可是他卻對禮儀問題無所幫助。到楚國後,他也不懂的該怎麼答謝楚國人在郊外的迎接。

九月,魯昭公從楚國返回。孟僖子因為自己在這次出使中表現出來的對禮儀的無知感到羞恥,於是發憤學習禮儀。只要遇到懂的禮儀的人,不論貧賤都立刻拜他為師,向他學習。

後來,孟僖子臨死的時候,把他手下的大夫叫到跟前說:「禮儀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不懂的禮儀,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我聽人說,有一位賢達的人名叫孔丘,是聖人成湯的後代。孔丘的高祖弗父何,本該繼位為宋國國君,但他卻把宋國讓給了宋厲公。到了弗父何的曾孫正考父時,又輔佐戴公、武公、宣公,三次接受君命擔任了正卿,卻越發恭謹。所以臧孫紇說:『他們是道德很高的聖人,即使沒有成為國君,子孫中也一定會出聖賢的。』這句話可能會在孔丘身上應驗。我如果能得善終,一定要把南宮敬叔和孟懿子送到孔丘門下,讓他們侍奉他並且跟他學習禮儀。」

孟僖子死後,南宮敬叔和孟懿子便把孔丘當作他們的老師。孔子說:「知過能改的人就是君子。《詩經》裏說:『君子的言行,讓人們學習,讓人們效仿。』像孟僖子這樣的人,就是讓我們學習、讓我們效仿的。」

(出自《春秋》)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