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修養德行 福報子孫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零六年九月十一日】北宋初年,朝廷中有位名臣叫王佑,字景叔,是大名莘縣人。他文武忠孝,歷任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戶部員外郎、兵部侍郎等職,封晉國公。

王佑掌管誥命時,學士盧多遜因為排擠趙普,所以多次拉攏王佑依附自己,總是想方設法去暗害趙普。王佑並沒有屈從於他,反而多次勸說盧多遜,希望他不要去暗害人。

當時符彥卿鎮守大名,治理的很不好。宋太祖打算讓王佑去代替他,便派他先去觀察一下符彥卿的動靜,並許諾事成後會給他加官進爵封為宰相,對王佑說:「大名是你的故鄉,你這次可是衣錦還鄉了。」

王佑到了大名後,經過調查,發現符彥卿並無甚麼過錯,只是他的兩個僕人依仗權勢,為非作歹。王佑於是只將兩個僕人治罪流放,並沒有牽連無辜,然後回京把詳情上奏了皇帝,並且以自己全家百餘口的性命來擔保符彥卿無罪,又勸諫道:「五代的國君,大多因為猜忌而亂殺無辜,所以他們享有國家的時間不長,希望陛下能夠以此為戒。」

符彥卿免於被治罪。但宋太祖認為王佑太耿直,一氣之下將他貶為華州司馬。

王佑摒棄私心,公正調查處理,沒有治符彥卿的罪去向皇帝邀功請賞,也沒有回家鄉恃權勢充威風,反而惹怒皇帝自己被貶,可最終一場冤案被他平息,當時的人都說王佑這是做了件積陰德的好事。

王佑要到被貶的地方去就任時,親友都來送行,大家都替他惋惜,說他本來可以做成宰相的。王佑笑著說:「雖然我做不成宰相,但我的兒子必然會做。」

行善積德不但自己會有福報,而且會蔭澤子孫後代。注重修身養德的王佑自然知道這一點,他曾經親手在庭院中栽植了三棵槐樹,說道:「我的後世子孫,將來一定有位列三公者,我以此作為標示。」

後來,王佑的兒子王旦果然成為宋朝名相,封魏國公,謚文正。另一個兒子王懿中進士,任袁州知州;王旭任應天府知府;孫子王素官至工部尚書,謚懿敏;王質任天章閣待制。子子孫孫都非常賢德。人稱「三槐王氏」。

北宋大文學家蘇軾曾寫有一篇《三槐堂銘》,讚頌王佑行善積德;子孫享福報,福祿綿長這件事,告誡人們天道不可違,因果報應真實不虛。其中寫道:(譯文,僅供參考)

「上天一定會展現他的意願嗎?但為甚麼賢德的人不一定富貴,仁愛的人不一定長壽?難道上天不一定會展現他的意願嗎?但行善仁愛之人一定有好的後代。這兩種說法哪一種是對的呢?我聽包申胥曾經說過:「人為的因素可以改變天命,天命勝於人為因素。」世上議論天道的人,都不等上天的意願完全表現出來就去責求,因此認為天是茫茫無知的。善良的人因此而懈怠,邪惡的人因此而放肆。盜跖可以長壽,孔子、顏回卻遭受困厄,這都是上天還沒有表現出來他的真實意願的緣故。松柏生長在山林之中,起初被蓬蒿圍困,遭牛羊踐踏,但最終還是四季長青,經千年而不凋零,這就是上天賜予它的天性。關於對人的善惡報應,有的要一直到子孫後代才能表現出來,這也是上天確定已久的。

我根據所見所聞來驗證,上天的意願一定會展現的,這是明白無疑的。國家將要興盛時,必定有世代積德的大臣,做了很大的好事而沒有得到福報,但此後他的子孫卻能夠與遵循先王法度的太平君主,共享天下的福祿。

已故的兵部侍郎晉國公王佑,顯赫於後漢、後周之間,先後在太祖、太宗兩朝任職,文武忠孝,天下的人都期盼他能出任宰相,然而王佑由於正直不阿,不為當世所容。他曾親手在庭院裏種植了三棵槐樹,說:「我的後世子孫將來一定有位列三公者。」後來他的兒子魏國文正公(王旦),在真宗皇帝景德、祥符年間做了宰相,當時朝廷政治清明,天下太平,他享有福祿榮耀十八年。

現在如果把東西寄存在別人處,第二天就去取,可能得到,也可能得不到了。但晉國公自身修養德行,以求上天的福報,在幾十年之後,得到了必然的回報。如同手持契約,親手交接一樣。我因此知道上天的意願一定會展現的。

我沒來得及見到魏國公(王旦),卻見到了他的兒子懿敏公。他事奉仁宗皇帝時直言敢諫,出外帶兵、入內侍從三十多年,這種爵位還不足以和他的德行相稱。上天將再一次使王氏興盛嗎?為甚麼他的子孫有這麼多的賢人呢?世上有的人把晉國公(王佑)與李棲筠(唐代賢相)相比,他們兩人的雄才大略、正直氣節,確實不相上下。而李棲筠的兒子李吉甫,孫子李德裕,享有的功名富貴和王氏也差不多,但忠恕仁厚,則不如魏公父子。由此可見,王氏的福份正旺盛不衰啊!

懿敏公的兒子王鞏,跟我交遊,他崇尚道德而又善詩文,以此繼承了他的家風,我因此把他記了下來。銘曰:『啊,多麼美好啊!魏公的家業,跟槐樹一起萌興。辛勞的培植,一定要經過一代才能長成。他輔佐真宗、天下太平,回鄉探家,槐蔭籠庭。我輩小人,一天從早到晚,只知窺察時機求取名利,哪有空閒修養自己的德行?只希望有意外的僥倖,不種植就能收穫。如果沒有君子,國家又怎能成為一個國家?京城的東面,是晉國公的住所,鬱鬱蔥蔥的三棵槐樹,象徵著王家的仁德。啊,多麼美好啊!』」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