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私方能善解矛盾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零七年十二月十六日】近期先後接觸了幾位同修,感觸頗多。一來,從別人的不足中看到了自己的問題和執著;二是,做的好的同修帶給我積極美好的一面,使我找到了差距、促我迎頭趕上。

一、用私情對待同修是不敬的

有這樣兩位男學員,雖然已經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但是對周圍的女性很有感覺且抱有好感,致使妻子猜忌、令她人尷尬、難堪,自己似乎渾然不覺其實是不以為然、沒有嚴肅對待導致家庭不睦,還站在自我執著的立場上認為在過關、提高心性或無可奈何的採取迴避、逐漸變的麻木,人為的增加了魔難,修煉狀態時好時壞。

修煉環境是自己創造的。由於他長期以來沒有正視這一問題,致使家庭環境惡劣,嚴重影響其修煉;一旦更換環境又表現很好,並且能帶動感染他人,這種反差懸殊,前後判若兩人。

另一男學員,情況相近,只是夫妻倆都是同修。矛盾表現上不是很尖銳,模糊了問題的實質,但此項執著一直起著間隔作用,障礙著他們更大能力的發揮。其妻也執迷情中,見不得此男學員與其他年輕女性接觸,以至於對與此男學員熟悉的女學員惡語相向。雖說事情的起因是這位男學員的執著,卻造成了其妻長久以來「執著於顧慮心之忍」維持表面平和的現狀。

我清晰記的,在邪惡的勞教所、洗腦班、看守所、調遣處裏,惡警禁止大法弟子之間任何形式的接觸。哪怕是一個眼神的對視,都驚得它們像炸了雷,隊列中不允許並排,座位和床鋪的前後左右及上下都被它們用吸毒等類人員間隔開。它們怕的就是弟子間聯繫後能量場放射出的巨大威力可以消滅、解體它們!因此我想有此問題的弟子其執著被利用時,也易傷害同修,都是師父的弟子。請警醒!

我們知道修煉人與常人對待和處理事物的區別是能否向內找,當我們做的好時環境會展現為「佛光普照,禮義圓明」,一片祥和,出現不和諧是否有自己思想意識上的認可、行為上的不檢點或者不合常理導致,我們畢竟是在常人中修煉,行為舉止應合乎人的禮節規範。

師父說:「放不下的那些人哪,他嘴上說放下了,他其實根本放不下,所以就很難做的到。」(《轉法輪》)究其原因還是放不下自己的執著。無論是自身存在問題,還是誤解他人,以及被誤解的學員都應該正確的針對自己,破除間隔、突破自己,圓容大法才是上上之舉。

二、由同修間的誤解想到的

在我們的學法小組裏大家相處很好、配合默契,一直以來幾乎不分彼此,一家人似的。二零零零年前都保持著每個休息日集體讀完一遍《轉法輪》,只要是講真相證實法的事就是第一位的,產生分歧都能直言不諱直抒胸臆,那個環境使每個人都受益匪淺。在邪惡迫害最猖獗黑暗的時期,憑著對大法的正信和堅持集體學法的基礎,大家站出來、走出去一次又一次,並且分別帶動周邊城區許多同修。

由於風雨兼程的一路攜手走過,我們彼此珍惜這份緣,也產生了同修之間特殊的情。致使後來很小的問題卻讓大家一時間無法解決,時間一長加深了隔閡。在我們分別溝通時,都有自己理解的一套理論,堅持自我認識,還一度以為自己是在寬容別人。直至有一天有分歧的學員主動找我化解時,我們開誠佈公理性交流,我才吃驚的發現,我們擔心傷害對方、用自己的方式為對方著想產生的誤解被舊勢力用以間隔我們。

靜心想來,以自我方式和強調自我認識其本質都沒有離開自己,誤解的形成是沒能針對自己和善意的理解同修的意向,轉了一圈竟然還是個私,人的私心習慣於維護自己,其實就是心不正。常人看自己像朵花。修煉人在強烈表達自己意願、強調自身時的表現就是個人。我汗顏!如果遇事就能向內找形成自動的機制,甚麼結都能解開,也就解脫了自身,才是在大法中修煉的狀態。

三、力所能及的做好三件事

有這樣幾位學員,他們由於真相資料來源不便,就用手寫後去發、去貼,以講為主。走路過程中,問路的或突然在她身邊停下車來的人,都會立刻上前勸退,說是師父安排的有緣人。以至走在街上從前勸退過的人會來問候或索取真相資料,也有不好的大聲對過往警察喊著:她是法輪功,反對共產黨。但沒人理會他。在我與這個學員見面時,沒見其人先聞其聲,因為她正在向報攤老闆講「自焚偽火」。

有一位學員在菜市場,恰逢一個拒絕真相的攤位高聲喊著「這人是法輪功,發資料呢」,那位發的同修匆忙走了,這位學員看到情況後,說不能夠讓他誤解,就上前向他很大聲的講真相,明白後此人謝了該學員並退了少先隊。另一位學員,在等候紅綠燈時,勸退了搖小旗的交通協管員。

他們每天走很多的路,講真相,勸三退。見面分手前總叮囑我幾句要多學法、多發正念,話語簡單,卻能激勵我,我想是因為大法弟子做的好,心正,出口的話能量大有力量,每每都能打動我。當別人稱讚時,他們總是說:唉,力所能及,也做不了別的。

周圍許多大法弟子均屬於默默耕耘型,悄無聲息做著自己該做的事,且理性、成熟。連我的常人同事都說:你的這幾位朋友氣質感覺很像,就像一家人似的。

以上為自己的點滴體會,請同修慈悲指正!

[修煉人之間的理性交流,通常只是個人當時修煉狀態中的認識,善意交流,共同提高]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