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去頑固的執著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零七年十二月二日】我是九八年底得法的弟子,跟頭把式的走到今天,在大法和師父蒙難最重的日子由於當時學法不精進,對法理理解不深,加之受邪黨文化的影響(當時是邪黨中一員且在企業領導崗位),也違心痛苦的執行「惡黨叫幹啥就幹啥」的命令,不再學法煉功。直到二零零四年就在我看到眾多的大法弟子因證實大法遭到的嚴重迫害仍在繼續時,內心痛苦至極,有畏難放棄修煉的心,慈悲的恩師看到了我的心,這時在同修的幫助下回到正法修煉中來,不斷的學法清除邪魔干擾。由於個人修煉階段修的不紮實,在正法修煉中就出現了比別人更難的修煉歷程,既要彌補個人修煉階段的不足又要做好正法中的事,趕上正法進程,那時就像一個休學的學生重回到學校一樣,一切那麼熟悉又那麼陌生,那時我認識到我已經落下了,不能再在修煉的路上留下遺憾了,我每天堅持學法煉功,找自己的執著心修去它,由於念正我感覺心性提高的很快,穩定的做著三件事。自己的怕心去掉了,孩子也從新走上了修煉的路。

由於學校重視升學率高中學習階段時間特別緊,怕他學法耽誤時間,後來同修告訴我大法開智不會影響學習的,同時通過學法我也認識到我必須帶好師父的小弟子才不辜負師尊的慈悲苦度,就這樣我利用他吃早餐的時間給他讀十分鐘的法,中午利用休息時間他自己再學三十分鐘,就這樣穩定的學到高考完畢,這期間我們一家及親人都看到了大法的神奇在他身上的體現,他由入學時班裏排名五十六名到高考前的二十名,並順利的考取了一所重點大學,大法圓容著弟子,只要按照大法的要求做,不斷的修去執著心提高心性,一切都在無求中自得。

可是,孩子上大學遠離家鄉,沒有了原來的學法環境,為這又勾起了我對此事的執著,剛入學那會總是提醒他多發正念多學法,可後來就不怎麼提醒他了,怕他嫌我們嘮叨,聯繫時只是說些常人噓寒問暖的話了,直到有一天他告訴我們手機在坐車時沒了。當時我沒有意識到應該向內找自己,而是指出他是不是最近沒好好靜心學法,聽師父講法(手機MP3)自身有漏造成的,埋怨他太不經心,畢竟幾千元新手機啊,為了不影響他的情緒雖說沒有過多的埋怨,但此心卻出來了。過後我發現自己不在法上,遇到問題沒有向內找,只是看表面的現象。認識到後靜心向內找自己的執著嚇了一跳,怎麼還有這麼多沒去的人心呢?一直以來我認為我沒有根本執著的,到我在寫這篇文章時才越來越清洗的看到隱藏很深的根本執著心。

得法的經過很簡單,父親是一個氣功愛好者受他的影響我也很早接觸了氣功(當然不一定是正傳氣功)由於我是比較敏感的人,我知道氣功是真實的。在家人得法後把他當作又一門氣功功派推薦給我,當時接過《轉法輪》看時由於思想業的干擾一個星期一講都沒看完,由於看的慢還沒明白究竟是怎麼回事時,各種法中提到的現象就出現了,小腹部位有明顯的轉動感,這時我決定必須克服一看就犯睏的感覺,讀完他。當我通讀完時法中提到的許多感受和狀態我都感覺到了,我知這法是真實的,決定在這一門中修到底。但是回想起來當初修煉也有不純淨的思想:從法中找一些為自己鬆懈開脫的段落,比如:由於自己鬆懈和懶惰沒有煉功或煉的少時就用曲解講法來開脫自己,當天冷不願參加集體學法煉功時就強調「自學同樣可得」等等,都是在盜法為自己的執著開脫。所以,在邪惡打壓來臨時才不知如何做,由怕心和保護自己不受傷害的私心將自己封閉起來,還美其名曰: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現在想起來真是愧對師尊的救度之恩啊。

我一直以為我不是一個執著利益金錢的人,有時為了省錢好有一定的積蓄認為節約是一種美德,不應受譴責。也拿師父的講法來開脫說:師父都說又不是叫你在物質上真正失去甚麼。由於孩子上大學費用高開銷大,本人又處於失業打工狀態,養老保險沒有保障,另外還想在製作真相材料上多投入一點,慢慢的就將本沒完全修去的對金錢的執著又放大了,時常有不好的念頭產生。孩子一回電話不及時就在想是不是手機丟了,雖意識到這是執著心在作怪但一是正念不強沒有及時發出強大的正念解體它,結果叫邪惡鑽了空子。由於自己的心不正造成了事實。再有,為私的心常常表露出來。有時由於放不下對孩子的親情,就會表現出一種念頭:幸虧孩子是修大法的,不然生病啊想家啊又回不來咋辦啊,其實這時已經是有求的心了,也是強烈的對親情的執著了。要無所求而學法。我這不是在利用大法嗎,這是一顆甚麼樣的心啊。有時對收入比自己高的人也會產生不易察覺的妒忌心理,比如這樣和人家比較:別看他收入高可我們沒病沒災這得省多少錢呢?看起來是在證實法實則有嫉妒的心理在,也有一種不易察覺的對利益的執著。

正法修煉已到了最後階段我才這樣徹底的透徹的找到自己隱藏很深的執著,我感到又落下了,得時時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才能走正大法弟子的路。修煉幾年來我一直沒有寫過心得交流,儘管我得文化水平在常人中也不低,可是一想寫修煉心得時好像就不知如何說起,幾次交流會要寫稿都沒寫成,我這次體會到還是因為學法的少,不懂得如何向內找也就是不會修啊。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