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文化】一代明君 萬古稱頌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零七年五月三日】唐太宗李世民出身貴族世家,「世民」的含義有「濟世安民」之意。他志向遠大、聰明英武,憑一股生生不息的銳氣化家為國,開創大唐盛世,令四夷賓服,是曠古少有的真正英雄。


唐太宗(李世民)

一、起兵討逆、平定天下。

少年時期的李世民每天習文練武。十八歲時,在太原隨父李淵起兵,發布檄文斥責隋煬帝聽信讒言、殺害忠良。李世民治軍嚴明,攻下西河並生俘郡丞貪官高德儒,李世民怒斥道:「吾興義兵,正為救民於水火,誅佞人耳!」然後將其斬首,西河首戰大捷。

此後,在南下攻霍邑時,李淵因為糧草將盡,背後又傳來突厥將要乘虛襲擊太原的消息,決定先回太原從長計議。李世民則分析形勢,說守軍並不可怕,應攻下後直搗咸陽號令天下,才能爭取戰略上的主動與優勢,李淵沒有採納。

聽到部隊已經開始回撤,李世民急切之下放聲大哭,帳中的李淵聽到了,出來問他,李世民哭勸父親:「現在我們起兵是正義之師,前進則戰無不勝,後退必將潰散。敵人乘虛攻擊於後,兵敗人亡不可避免,所以如此悲痛而哭泣。」李淵終於醒悟,下令追回已經回撤的軍隊。

不久糧草運到,李淵父子領兵直搗霍邑,一舉成功。隨後直攻長安,守將開城投降。公元六百一十八年,李淵在長安稱帝,改國號為唐,李世民被封為秦王。

唐朝建立之時,正是各派軍事勢力割據與混戰的高峰期,二十來歲的李世民就勇敢的挑起了平定各方勢力統一全國這副重擔。

他每次作戰時總是身先士卒,休息時與將士同吃同住,同甘共苦。有一次,他帶五百騎兵巡視前方地形,結果被敵人騎兵包圍。敵將單雄信挺槊直取李世民,尉遲敬德躍馬而出,將單雄信刺落馬下,掩護李世民突出了重圍。在追擊宋金剛軍夜宿時,李世民已經兩天沒有吃東西了,甲冑也有三天沒有解了。將士都很疲勞飢餓,但當時只有一隻羊,李世民和將士們同吃,這令將士們感恩不已,在追擊時個個爭先。

他帶領的隊伍士氣高昂、戰無不勝。前後用了十年多的時間完成了國家統一大業。

李世民還在秦王宮西部開設文學館,延請四方飽學之士。最著名的有房玄齡、杜如晦等十八學士。又將學士分為三批,輪流值班,自己一有空閒,便到文學館。與各位學士討論史籍,直到深夜。文學館在社會上名望頗重,如果得為學士,時人便稱為「登瀛洲」。

二、大度納諫、任人唯賢。

公元六百二十七年,李淵稱太上皇,李世民繼位,史稱唐太宗。

唐太宗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原來太子一派的人,使許多原來站在對立面的人能夠有機會轉變過來,成為治理國家的有用之才。魏徵便是著名的例子。魏徵共向唐太宗提了二百多條諫議,多被採納。魏徵去世後,唐太宗異常悲痛,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一死,我失去了一面鏡子啊。」

唐太宗足智多謀,可他在治國上從不投機取巧、玩弄手段。他誠心聽取大臣們的批評意見,說道:「直言鯁議,致天下太平。」(《貞觀政要﹒論求諫》)有一次,他又要群臣向他提意見,長孫無忌等人說,皇上沒有過失。唐太宗聽了很不高興,批評他們說:「我問你們,我有何過錯,你們卻對我阿諛奉承。我想當面列舉你們各位的長處和短處,讓你們改掉說奉承話的毛病。」接著唐太宗說出了在場的每一位大臣的優缺點。

有人擔心直言切諫有損天子顏面,唐太宗說到:「人不敢言,怨氣難消,實情難曉,這才是我最牽掛的。我若失德,你們盡可一一指出,我決不怪罪。人苦不自知其過啊!」(《唐太宗紀》)百官們解除了疑慮,紛紛上書言政事得失。

中郎將常何不善文墨,便讓家中的貧窮客人馬周代筆,寫了二十多條奏事呈上。馬周所寫切中時弊,唐太宗不信此乃常何武將所為,便當面問他真情。常何說出原委,唐太宗嚴肅指出:「此奏非你所寫,就該屬馬周之名,方才合理。我真心求諫,你也該用心相待啊。」他幾次催馬周晉見,交談後立即任命他到門下省做官,後來成為一代名臣。

唐太宗選拔官吏時雖然如飢似渴,但他沒有因為求賢而降低了標準,他是用賢能和才幹嚴格衡量的。

他能知人善任,做到人盡其才,充份發揮其長處。對於歷史上有名的房玄齡、杜如晦就是一個典型,他們不善於斷案和處理雜務,但卻善於謀劃和決定國家大事,所以用為宰相。而戴冑則相反,他不通經史,但做事正直,所以讓他做大理寺少卿,負責審理案件,結果他辦事異常幹練,深得唐太宗賞識。

為了選好刺史,唐太宗下了很大的功夫,他將全國刺史的名字等情況讓人寫在了自己寢室中的屏風上面,根據各方面的信息及時的記錄他們的功過,作為考核的重要參考。他還利用科舉考試制度,為讀書人提供了良好的機會。每次他看到眾多新考中的人,都高興的說,天下的良才都來為國服務啦。

三、撫民安民、節儉自律。

唐太宗提出了「民為邦本」的思想,制定了許多發展經濟的措施:推行均田制,獎勵墾荒:頒行租庸調法,輕徭薄賦;增殖人口,發展生產;興修水利,疏濬河渠等。

有人擔心利民會使國家財稅不足,於是上諫說:「現在國家正是用錢之時,若只慮安民,很多國家大事無以為辦。」

唐太宗據此又告誡群臣說:「立國,先須存民;國家富庶,先須百姓衣食有餘。民怨不除,乃國之大患,其它俱不足道。」

他還主持制定了《貞觀律》,明確了賞罰制度,加強了法制建設。

太平盛世很快到來,糧食連年豐收,糧價持續下跌。百姓開始安居樂業,國家昌盛。

唐太宗在提倡節儉方面也為群臣做出了表率,他最初住的宮殿還是隋朝時修建的,都很破舊。他明令禁止官吏們奢侈浪費。所以,在大臣中形成了一種良好的節儉風氣,出現了許多廉儉大臣。如戶部尚書戴冑,由於生前生活簡樸出了名,死後家裏連個祭祀的地方都找不到。至於魏徵更是如此,一生也沒有個像樣的正屋。

唐太宗還注重自身的修養。他的詩文水平很高,但由於他謙虛,不重文名,一直禁止讓人編自己的詩文集。他說:「朕的辭令,如果對百姓有益的,歷史總會記住的,便可流芳百世了。如果沒甚麼好處,編成集子又有何用?!梁武帝、陳後主、隋煬帝都有文集傳於世,哪個也沒有能挽救其滅亡之厄運!做人主怕的就是沒有德政,要那些文章對社稷有甚麼用!」

後來清朝人將他的詩文編入了《全唐詩》和《全唐文》,共計文七卷,賦五篇,詩一卷六十九首。

例如他的《還陝述懷》詩:「慨然撫長劍,濟世豈邀名。星旂紛電舉,日羽肅天行。遍野屯萬騎,臨原駐五營。登山麾武節,背水縱神兵。在昔戎戈動,今來宇宙平」,使人感到他的「心隨朗日高,志與秋霜潔」(《經破薛舉戰地》)的高尚節操和建立偉業的壯懷。

四、民族融和、盛唐氣象。

在唐太宗的努力下,漢族和各少數民族和睦共處。他任用少數民族人做官。准許少數民族內遷,定居長安,當時的突厥族就有萬家之多。公元六百三十年,西北各族首領共同請求為唐太宗上尊號「天可汗」,得到唐太宗同意,後來就用「天可汗」的印璽向西北各族下詔書。

一次歲末,太上皇李淵和唐太宗宴請群臣,李淵讓頡利可汗起舞助興,又讓南方的蠻族領袖馮智戴詠詩,氣氛異常熱烈,李淵高興的說:「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

後來,唐太宗問群臣:「怎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民族關係?」大臣的答案都不能讓他滿意,最後還是他自己總結了五條經驗,最後一條是:「要像愛護漢族一樣愛護他們。」

當時的唐朝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疆域異常廣闊,貞觀之治在中國歷史上展開了它美麗輝煌的畫卷。

唐太宗對內實行開明政治,與民休息,英才當政,國無冤獄;對外以德服人,文武並舉,使中國不僅成為最強大的國度,而且成為文明的原創者,為鄰近列國所仰慕。很多措施許多國家甚至是照搬過去直接來用。日本古代社會的政治與經濟幾乎是唐朝的翻版。亞洲、非洲許多國家的使臣、留學生和藝人、僧侶都來到唐朝,來到長安,長安成為當時世界性的都城。唐朝的文化、宗教等都達到了鼎盛時期。由於唐朝當時在世界上的地位,加上中國的使者和商人也出現在亞洲各國,所以外國人便將中國人統稱為「唐家子」,現在的西方人有的仍然稱呼中國人為「唐人」,美國著名的「唐人街」就是很好的例子。

李世民在戰爭年代總是把天下武功最高強的英雄豪傑集中於自己的騎兵隊伍中,和平時期則把四海最優秀的學人智者收羅於秦王府中,主掌天下之時,帶領群傑殷殷打造出錦繡山河、繁華社會、燦爛文化。人們無比懷念和嚮往記憶中永遠清晰的一代天朝,無限景仰太宗皇帝的正義、仁愛、謙遜的氣質和寬廣的胸懷。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