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譚先生已三度觀看零八年紐約神韻晚會。 |
王雪譚先生認為,「神韻」的名字,起的非常恰當而奧妙;「因為中華文化一直被稱為神傳文化,這不是人憑空想出來的,是神傳智慧給人,給人奠定的文明。」
近道而美
「美」的標準是甚麼?又如何表達出來?王雪譚認為,神韻通過純真純善的舞台藝術,展現出神的韻、修行者的美,這是一種高出人境的天界之美,是修行者超越塵世的純淨的真美。
他說:「真正意義上的美要靠藝術家修行自己,充實內涵,提升境界,由內而外的自然呈現的。」
復甦人對「天」的嚮往
王先生表示,看到第一幕《創世》就特別感動,因為那復甦和堅定了他對「天」的嚮往;「凡人凡間是很苦的,要超脫凡界,只有回天。可天甚麼樣?人沒見過。聖經中也有一篇《創世紀》,很多民族都不約而同的有類似的神話傳說,但那只是一部部書本的經典,沒有色彩、沒有立體感,人很難去想像,也很難去相信。而『神韻』通過舞台藝術,通過高科技的天幕把那種天國莊嚴美好的景象、神仙的感覺傳遞到凡間人界。」
「神韻展現的,是人一直嚮往的,是一個永恆的美好,是人已經離開很久很久的起始的高遠境界。他像一條時光隧道,貫通了我生命的起始、現在與未來。那種過去只有在修行非常精深才能回想瞬間的境界,現在『神韻』用天幕把她觸手可及的展現出來了,而且比自己能接觸的還要美好,讓人不禁欣喜、感動得落淚。」
他認為,這對還沒修行的人來講,給了他一個「天」的美好啟示,提醒他人生應當可以是快樂的,而這快樂需要去修行,否則你還落在凡塵人間。
《韶樂》與神韻天音
二千五百年前,孔子在周遊列國時,在齊國聽到《韶樂》,發出「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的感歎。王雪譚認為,是那韶樂讓他感到美,這美來自於心,讓他感受到世間的美,自然而然的遠離世間一切的不美和惡念,那肉是渾濁,是殺業,他自然而然就忘掉了要去食它了。
王先生說:「當聽戚曉春的二胡曲《苦度》時,我想起了韶樂。《苦度》前半部非常凝重緩慢,給人一種悲涼、淒楚的感覺,然而這苦中又有一絲微妙的期待;像響應這期待,後來人生出現了轉折,像得到了一個訊息、一個天機。而後來那種愉悅,那種超越想像的美,那種超然的境界,引人嚮往,促人深思。」
他認為,二胡這個樂器很簡單,只有兩根弦,可在戚曉春手中,卻實實在在的傳遞微妙、深奧的天音,靜心聆聽、體悟,就會被他啟迪、感染。「實際上,整個晚會的音樂,都在傳達著天機,她對人心靈的淨化與教化,豈是以前韶樂所能比擬?」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