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中國傳統文化的劫難與新生(四)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零八年二月二十日】(接前文)

三、馬克思主義對傳統文化的徹底否定

神傳給人文化有神的用意,是對人的慈悲,讓人安居樂業,好好的做人,但似乎遠不只這些。神傳給人文化的真正用意我們往後還要談到。但是,在人的文化發展的過程中,也有一些不好的因素摻雜進來。因為人世間的好與壞、美與醜也在人的文化中盡情的展現著。這都是自然的。就像有人信神,有人就不信。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因為人的不信神倒更能反襯出人信神的真偽。相生相剋的理是反映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的。

在人類文明的歷史上,越往上追溯,人越信神,越往後發展,人信神的底線越低。為甚麼?因為人類的文明是有周期性的。就像上古的古人他們先天的純樸更接近宇宙的特性,而今天的人由於社會的發展,生生世世所積累的各種觀念的障礙,人的本性被埋沒的太多,人信神的底線自然的就越來越低。文化層面的東西我們暫且不講,更深層的實質的因素是甚麼?那就是在神傳給人文化的時候,用慈悲教化世人的時候,宇宙中的另一種與之相對的邪惡的勢力也在人世間粉墨登場了。所以當正法、正教傳世的時候,人世間必有邪法、邪教。當然邪的東西往往打著正的旗號迷惑世人。修煉中講的「悟性」也含有對此能分辨的意思。

古書記載,釋迦佛在世的時候,魔王對他說:我現在亂不了你的法,等到了末法時期時,我讓我的徒子徒孫出家到廟裏去,我看你怎麼辦?當人類文明進入了科技為主的發展時代,人信神的標尺大打了折扣,面對在整個世界充滿了信神文化的現狀,宇宙中那股邪惡的勢力利用撒旦(魔鬼)們開始在世間廣泛「布道」。一種邪惡的文化就是這樣逐漸的滲透到人類社會主流文化圈的。

(一)無神論對神傳文化的徹底背叛

人是神造的。世界上各個民族、各種正的宗教,在這一點上認識是共同的。由此產生的一切文化的基點自然就是信奉神的。要破除這至關重要的一點,撒旦就要在世間選擇和造就一個個它們需要的人來。馬克思是一個最重要的人選。為了讓馬克思的學說師出有名,另一個人類的叛逆者達爾文也在馬之前先期做出了「進化論」的假說。假說的狂妄與極端對知識界不啻是一劑迷魂藥,對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也造成了摧毀性的打擊。

一切是那樣的自然,一切又都是那樣的不經意,然而這不經意間對人意識的滲透、對人的毒害才是最深的。達爾文的學說只是一個假說而已,然而它卻成了馬克思創立更邪的一套假說的基石。無神論的最大證據便是「進化論」。沒有「進化論」,馬克思無論如何的論證也都不能夠使人放棄對神的信仰,二者的雙簧配合的可謂天衣無縫。

無神論對世界的破壞太大了,他在相當大的範圍和程度上摧毀了人對神的正信。沒有了對神的信仰,神給人定下的道德規範、做人的標準就會被人放棄,而達爾文所提出的動物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獸性規則就會進入到人類社會。那麼,人的本性,社會的風氣,宗教的經書,民族、國家的恩怨糾纏,世界局勢的衝突變換,都被極大的改變了。相對平和的世界開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動盪和不安。

神給人留下的文化,有豐富人生活的內容,但是很多是給人以啟示,讓人跳出人的生死輪迴,從根本上解脫自己,是讓人修行的。經書中告訴人們的天國絕不在人世間,人只有按照神的教導去做,才能回歸天國。東方的傳統修煉說的更明白,就是要人返本歸真,返回到自己的先天本性上去。所以中國的傳統文化裏面有出世的部份,也有入世的部份,而入世的學說也和神的旨意並行不悖,照樣是遵天意、行天時、就地利、通人和的。

無神論截斷了人與神的必然聯繫。人的謙卑、善良、誠實的人格在逐漸的喪失,而自高自大、狂放不羈並妄自菲薄的變異思想也一點一點的在人的思想意識中得以存留和加強。

(二)矛盾論對傳統文化的剪除

正教的經書,大都是信徒對先知先覺的聖者言行的忠實記錄。先知們也在很大的程度上開啟了人的智慧,給人留下了正統的生活方式。要毀掉這一切確實不易。宇宙中舊的邪惡勢力選擇了馬克思,也是因為此人所具備的逆天叛道的本性。馬克思本身不是先知先覺的先知,所以他要否定先知、否定神。「進化論」使他完成了對神的否定。只靠否定神建立一套自己獨立的學說顯然不夠,所以他又從黑格爾的精神辯證法中刪除掉所謂唯心主義的內容,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建立就是這樣來的。

神傳給人文化當然有讓人使用的成份,但絕不是叫人用神傳給人的東西拿來破壞正統文化的。世界上先知們的智慧有相通的部份,都是很好的東西,人是沒有這樣的智慧的。黑格爾精神辯證法中因為有「唯心」的成份,和中國的陰陽學說確有相通的地方,對宇宙、自然和個人的認識雖然不及陰陽學說豐富而深刻,但畢竟在一定程度上也比較圓滿的對社會與世界做出了相當程度的解答。但是被馬克思拿走後,按照他自己的需要,在對辯證法作了通俗的解讀後,他開始對歷史、社會、政治、經濟等諸多領域進行了自己特有的分析和預測。按照他自己的邪說來說他自己,他這才是真正「唯心」的。

單就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而言,因為他畢竟是竊取了神傳文化的東西,所以還是有相當的價值和功用,但是由於和神的聯繫的被強行截斷,它就只能變成一種武斷的方法。只如此,對人類也沒有太大的影響,顯然它和陰陽學說無法相提並論。

陰陽能圓滿的解答宇宙間一切事物及其相互聯繫,比如,對日月、天地、男女、裏外,用陰陽很好解讀,用矛盾就無法表達。比如對家庭來說,男剛女柔、剛柔相濟,自然和諧;用矛盾解釋那只能是就事論事,講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實際上男人的特性和女人的特性和自然大道是相通的,一陰一陽謂之道,那真是天造地設的。今天社會上離婚率年年攀升,不能說和無神論以及黨文化的毒害沒有關係,都是傳統文化被破壞後導致的。矛盾論的生硬和狹隘針對事物的天然聯繫是束手無策的。雖然馬克思主義者們自稱矛盾論是最高的方法論,如果用馬克思哲學指導中醫的研究,只能是生硬的局部的割裂而已,不要說發展,連繼承都繼承不下來。

陰陽互根、相互依存,所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而且陰陽是互補的關係,講究陰陽和合,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中醫講陰平陽秘,才是一個人健康的表現。所以說,陰陽學說是寬容的,同時也是自律的。矛盾論卻正好相反,是保守的,並且沒有自律性。矛盾論雖也講對立統一規律,可它實際上是把統一當成了一個形式,而把對立當成了實質,並且一味的講矛盾的鬥爭性,為它用矛盾論否定「舊世界」建立一個「新世界」奠定理論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沒有「哲學」這一名詞的。

中國傳統文化中倒是有「玄學」這一稱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修者們在入定的情況下,或者思維在接近「定」的智慧態中,修行者對宇宙、生命、時空的整體把握是相當的完備:一切是那樣的精妙,一切是那樣的和諧,一切又都是那樣圓容。宇宙、時空、生命的無盡奧妙隨著修煉人層次的提高而不斷的顯現出來。不要說馬克思的信仰者,就連馬克思本人能達到嗎?他懂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自然之道嗎?中醫裏面的辯證法包含的內容用矛盾論能概括進去嗎?佛教的《心經》、《金剛經》、《大藏經》,矛盾論也根本解答不了。怎麼辦?只能一概的否定,所以,這時候唯物論就被人搬了出來。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是自圓其說的邪說。

(三)歷史唯物主義對歷史的完全顛倒和對人類的毒害

一個民族被篡改了歷史,一個國家被篡改了歷史,是不是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根被斬斷了呢?

歷史的發展自有其規律性,而這個規律並不是人定的,人也沒有這個本事。歷史的發展是神一步一步安排的。在中國,並不是過去的皇帝自己要稱天子,也不只是一個文化現象而已,那在相當的程度上有神的旨意。

在人類的歷史上,戰爭是不可避免的。不只是人類自身有善惡所致,在世事輪迴中,人自身所積攢下來的不好的東西,也是要經受種種的魔難才能消除的。戰爭是人類文化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概念,當然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戰爭也往往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朝代更替變換的契機。相對戰爭與和平而言,戰爭是短暫的,人心是思安的,而不是思亂的。長治久安也都是自上而下的普遍心態。在傳統文化中,窮兵黷武的皇帝或國王沒有受到稱讚的。要想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對歷史進行根本上的變革顯然是不可能的。但是,馬克思卻在他自己拼湊的哲學中,為歷史的變異找到了一條捷徑,為篡改歷史做好了理論上的奠基,從而給整個人類帶來不可預料的災難。

馬克思的無神論與辯證法應用到歷史領域所形成的歷史唯物主義,對整個人類的歷史進程作了他自己特有的解釋。對古往今來的社會形態作了劃分,對未來的社會形態作了誘人的描繪。但是這一切並不符合歷史的事實。比如他所說的奴隸社會,在文化歷史最為悠久的中國歷史中找不到。他對封建社會的定義也和中國當時的社會現狀對不上號。農民與地主的關係並不是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而是雇佣關係。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是天然合理的關係。他們之間的關係是相互的。無地的農民租用人家的土地繳納租金是必然的,有了一定的積累後從新購置土地也都是合理合法的。窮苦人家的子弟經過自己的努力考取功名的機會也都是均等的。整個社會的運行機制是流通的,可循環的,儘管在相當的程度上社會現狀有一定的穩定性和持續性。社會就是這樣存在的。

但是,由矛盾論界定的階級卻是對立的,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水火不相容的。階級鬥爭成了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無產階級成了有產階級的掘墓人,過去與現實的世界都是舊的,因此,他要建立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均等」的理想社會──共產主義。一個天大的餡餅被馬克思給畫了出來。

你能說共產主義不美好嗎?這樣的社會不是人應該享有的嗎?我們為甚麼要給剝削階級當牛做馬呢?暴力,革命,無產階級革命,無產階級專政──是馬克思親傳給追隨者改造世界的武器。

於是,人心被種下了仇恨。
於是,無產階級革命的風暴掃向了全球。
於是,社會主義陣營就這樣在這個世界上突兀的出現了。

(待續)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