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文化】弘道崇德 仁政興邦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零八年五月二十五日】孟子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孟子認為,道德是天賦的,是人心所固有的,是人的良知本性,弘揚道德是人生的崇高境界。他一生倡導仁政,在與諸侯王公交往中不卑不亢,表現出高度的原則性和氣節,這源於他擁有充塞天地的浩然正氣,源於他對人生宇宙萬事萬物的苦苦探索與深刻思考。他對真理的追求和做人深深影響著後人。

孟子聽說齊宣王喜好武力,想用武力征服天下,就來到齊國向宣王進諫。宣王問孟子說:「同鄰國交往有甚麼原則嗎?」

孟子答道:「有。只有仁人能以大國的地位侍奉小國,所以商湯曾侍奉葛國,文王曾侍奉昆夷。只有聰明的人能以小國的地位侍奉大國,所以周太王曾侍奉獯鬻,勾踐曾侍奉吳國。能以大國地位侍奉小國的,是樂於聽從天命的人;能以小國地位侍奉大國的,是畏懼天命的人。樂於聽從天命的能安定天下,畏懼天命的能保住他的國家。《詩經》上說:『畏懼上天的威嚴,才能得到安定。』」

宣王說:「講的太好了!不過我有個毛病,我喜歡勇武。」

孟子說:「大王,請不要喜歡小勇。按著劍、瞪著眼說:『他哪敢抵擋我!』這只是個人的小勇罷了。甚麼是真正的勇武?《詩經》上說:『文王勃然發怒,整軍備武保護莒國,增我周朝的威福,以此報答天下的期望。』這就是文王的勇武。文王一怒而安定了天下的百姓。《尚書》上說:『上天降生萬民,為他們設君主、立師長,要他們協助上天愛護百姓,嚴守道德規範,天下誰敢超越它的本份?』有一個人橫行天下,武王就感覺到恥辱。這就是武王的勇武。而武王也是一怒就安定了天下的百姓。如果現在大王也一怒就安定天下的百姓,那麼百姓還唯恐大王不喜歡勇武呢!」

孟子接著說:「大王如果對內施行仁政,減輕賦稅,讓百姓在耕種之餘學習忠孝、仁義、禮儀、守信的道理,必會使近處的人們安居樂業,而遠方的人也會前來歸附。如果哪個諸侯失道,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大王前去討伐他們,誰能跟大王對抗呢?百姓簞食壺漿來迎接您,難道有別的要求嗎?只是想避開水深火熱的環境啊。如果水更深,火更熱,百姓也就只有轉望別人去解救他們了。愛撫百姓而統一天下,就沒有誰能阻擋的住他。」宣王點頭稱是。

孟子因勢利導,從天理、民心的角度向宣王闡述王道,最終使其心悅誠服的放棄了戰爭,選擇了仁政,齊國逐漸大治。百姓們都非常感謝孟子的恩德。

孟子說:「唯有仁人才能夠無敵於天下,唯有仁政才能使國泰民安。如果在上的不依照義理度量事物,在下的不用法度約束自己,朝廷不信仰道義,官吏不遵守法度,君子觸犯理義,小人觸犯刑律,國家還能生存的,只是由於僥倖罷了。所以說,城牆不夠厚,軍隊不夠多,不是國家的災難;土地沒有擴大,財富沒有積聚,不是國家的禍害。不尊崇道德,才是國家的禍患。因此,進諫君王修德行仁,這才是恭敬;向君王陳述正理,使其消除邪念,這才是尊重;阿諛逢迎,這叫坑害君王。自身端正,天下的人就會來歸附他。《詩經》上說:『永遠配合天命,將擁有眾多的幸福』。居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裏,站立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上,行走在天下最寬廣的道路『義』上;富貴不能迷亂他的思想,貧賤不能改變他的操守,威武不能使其意志屈服,此為仁人之所為。」

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從,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這是孔、孟儒家思想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歷代仁人君子都能夠遵循天理,弘揚道德,濟世安民。人們只有回歸良知本性才能真正明辨是非,選擇光明的未來,這是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