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紀行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零九年十月二日】今年夏天休假回家鄉探親訪友,發生了很多事情,希望寫出來能夠和大家交流。

在回家鄉之前,我知道這次是救人的機會,所以準備了一些新唐人的電視節目拷貝在U盤中,準備拿給同學。

回到家鄉,同學們安排了聚會,將近二十年沒有見面的同學大家聚在一起,氣氛非常熱烈;由於在開始之前,有個政府機關工作的同學開玩笑提到法輪功,我認真想了一下,就把自己當年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如何促成修煉的機緣,以及修煉後的人生觀變化講給大家聽,同學們都非常安靜,特別是在場的女同學很多人表示他們一直想了解法輪功到底是怎麼回事,但是別人說的總覺的不可靠,今天終於聽到自己的老同學親身經歷過的事情,覺的比較可信。後來將準備好的U盤的資料發送給了二個同學,當時也有其他同學在現場,一位沒有得到資料的同學直接表達了遺憾說自己也應該有一個,這時我才悟到,自己由於怕心和捨不得花錢,買的U盤不夠,沒有做到人手一份。

在家鄉期間,遇到曾經對我有好感的高中校友,對方已經在家鄉功成名就,但人仍然像從前一樣平和樸實,以前每次回家鄉都要和他一起吃頓飯,聊聊各自人生的變化,在我心裏一直是把對方作為好朋友,而沒有太多的非分之想。修煉後曾經和他很認真的講過真相。他對大法很認可,只是覺的很多法輪功學員在講真相時一遍一遍的找他,而且也不管他的感受和認識怎樣,就是順著自己的思路講,讓他厭倦。

但是這次回來見到對方,我明顯感覺到內心的平靜被打亂了,有種很強烈的物質籠罩在我周圍,讓我感到自己對情的糾纏不清,這種東西從外到內的攪動著我的意識,很強烈,甚至夜不能寐,即使睡著對方也會在夢裏出現。我悟到這是干擾,也明白一定是自己內心深處還是有情的執著沒有放下,所以才會被強烈的干擾。當時心生一念就是絕對不能被這種墮落的情愫所困擾,做出不符合修煉人的事情,同時也覺得自己在感情糾纏不清的情況下和對方見面講真相,不夠純淨,所以在家鄉的時候,每天都在迴避和對方見面的機會,自己心裏面還自忖著自己是把關過好了。

但直到要離開家鄉的當天早晨,我突然很清醒的悟到,自己在努力迴避對方,恰恰失去了和對方講真相的機會,耽擱了救人,而救度眾生是第一位的。那時徹底明白這是一個舊勢力安排的連環計,第一計是讓我陷入情網,不能自拔,從而做出對不起大法的事情;這個陰謀不能得逞之後,又有第二個圈套,就是讓我心神恍惚,由於有情的執著在,所以不願不敢去面對對方講真相,也耽誤了我把拷貝好新唐人節目的U盤送給對方。而這一點直到我離開家鄉的當天才悟到,自己上當了,因為為了抗拒這種情的困擾而逃避見面,恰恰是上了舊勢力的當。但是馬上要啟程了,沒有辦法改程,那時一種痛徹心扉的感覺包圍了我,覺的對不起師父,對不起大法,對不起這個校友,非常遺憾。我心裏默默的請求著師父,希望讓我再回來一次,下次我一定做好。

特別是從家鄉回來後,看到師父最新的經文《致美中法會》中再次講到:「學好法、做好講真相的事,救度眾生是第一位的。正念足就能做好大法弟子該做的事。」我的理解是,作為修煉的人,可能會有這樣那樣的執著,會受到這樣那樣的干擾,特別是舊勢力強加的魔難,當時也許不能完全從執著中走出來,完全放下,但是也決不能因此耽誤了救度眾生的重任,要有正念徹底否定它們的安排,徹底不承認這些安排的存在,不管甚麼情況下救度眾生才是第一位的。這個遺憾很深,在這裏把我這個不爭氣的修煉人把這個沒有過好的關寫出來,希望以此給其他同修為鑑。

第二個讓我感觸頗深的事情是在和常人交往時,特別是自己的親朋好友,如果不能做到一思一念在法上,就很容易混同常人。

在家鄉時,有的同學利用公款請吃飯;有的親人為了表達對我的歡迎和關照,利用手中的特權安排免費住高級賓館;還有一些親戚的人情往來,送紅包;這些事情常常發生在我們周圍,而且事情很小,我當時的想法就是為了不讓他們覺的我太怪異,我就暫時接受,以後把錢捐給救度眾生的項目組就好了。

但實質上,這是一種對社會不良風氣的縱容和妥協。同學利用公款請吃飯的時候,可以自己搶先把錢付了,如果實在推托不過,可以事後把錢捐贈出去;親人安排的免費賓館,當然不能去住,而且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很好的講講對大法法理的感悟,也能讓對方感受到大法的純正和美好;親戚的人情往來送紅包,在這點上我悟到的是,如果對方在金錢上確實有困難,那麼紅包可以當成對對方的資助,隨個禮也可以,不能為了隨大流去送紅包,但是修煉人絕對不能接受對方的紅包。因為所有的所得都是我們德換來的,如果有不該得到的東西我們要了,那就是魔給的。而且修煉人這種混同常人的做法,會讓常人無從得知甚麼是人類該有的行為準則,從而更是一落千里的下滑下去。

一次探親之旅,實質上是救人和個人修煉的提高的檢驗之旅,只是這其中有很多當時由於心緒不寧,沒有做好,希望寫出來,能給其他同修啟發:無論在怎樣的魔難中,都不要忘記或者放棄救度眾生。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