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借給孩子買電腦之際多買了一台一體機,開始複印資料,還給同修補書,補經文,也印一些真相資料。三個月不到,剛把墨盒的問題弄明白,機器卻燒壞了。原因是我怕家裏的人知道我做資料,白天不印,晚上他們睡覺後印,印好後就將機器放起來。結果一天把機器放倒了,墨盒裏的墨水漏了,再通電時線路燒斷了。接著我又買了一台愛普生一體機,打了一段時間,又不好使了,說是得清理,拿去清吧,一個來月才拿回來。後來我叫身邊的小同修上網吧去下載清洗軟件,回來自己清零。剛弄明白清零問題,複印的效果又不好了,連上電腦打印效果好,一複印就不行,得洗打印頭。得了,清零一個來月,清洗還不得兩個來月?於是又買了一台微型激光打印機。滿以為錢花的多,麻煩事會少的多,結果也不少,一年內返廠維修兩次,換了六個鼓。
不到兩年的時間,資料做的不多,錢花了不少,問題一個跟著一個,其實這都是自己求來的。
剛開始做資料時,同修幾次給我送來資金,我都沒要。一是家庭環境限制我不能幹大,小規模的做些,費用自己能負擔的了,二是我從甚麼都不會開始做的,如果做不好的話,那不是浪費資料點的錢嗎?要浪費就浪費我自己的,不能浪費資料點的。前一個念頭還可以,這後一個念頭的漏就太大了,沒有把自己溶於資料點的整體當中去,還自覺、主動的承認了舊勢力對我經濟上的迫害,對我做資料的干擾,正念不足。這就是後來問題一個跟著一個產生的根本原因。
過程當中沒有把學法擺在首位,特別是開始的時候,幹事心膨脹,怎麼提高心性?又不知愛惜機器,問題一出現,總想依賴同修,(其實其中也有很大的怕心存在),可往往每次得到的回覆,儘管語言表達方式不同,但意思就一個:自己想辦法。總也得不到自己希望的。當時不理解這就是自己要走的修煉的路,沒人能代替,又不肯向內找,但要叫我停下來,也是不可能的。無奈只有一一獨自去面對。直到花了兩千多元買了機器,三千多元換了鼓,才不得不反省自己:我這是做資料嗎?簡直是在扔錢。週刊上同修做資料的也不少,誰像我這樣花了這麼多的錢,做了這麼少的事?我是在證實法嗎?這個問題直到看了師父的《對澳洲學員的講法》才徹底搞明白:我的錢也是大法的資源,我卻把它排除在外,浪費了不少大法資源。究其根本還是法沒學好,凡事又不能無條件的向內找,不能及時在法中歸正,被邪惡鑽了空子。
回過頭來看這段時間,雖然問題因根本執著未去而一個跟著一個發生,但解決問題的過程卻是消去自己一個一個執著心的過程。從開始躲躲閃閃的一包一包的購買複印紙,到後來堂堂正正的一箱一箱的購買,到現在幫助同修購買耗材;墨盒注水、硒鼓灌粉,我都是硬著頭皮到賣耗材處去灌,為的是學學怎麼做,過程中修去了我許多執著心,比如:幹事心、怕心、妒忌心、抱怨心、求名的心、證實自我的心等等,尤其是怕心。
有一次做資料,我一會打開窗看窗外有沒有人蹲坑,一會打開門看看有沒有人偷聽。身邊的小同修說:你怕甚麼呢?師父的法身都在這坐著呢!最可笑的一次是,那台激光複印機燈有問題了,印的不清楚,因在保期內,只好去維修中心修,聽同修講:××維修中心有便衣蹲坑。可無論如何我也得去啊,不然保期要過了。雖說心裏也怕,但真決定要去的時候,反倒不怕了。等去取的時候,怕心出來了,壓都壓不住,拿著複印機,當然是包嚴了的,走出商店大門,一路不回頭,遇到轉彎處就轉彎,遇到胡同就走胡同,轉了好幾圈,最後才乘公交車回家。
接下來有半年多的時間裏,我和一流離失所的同修走到了一起,時間雖短,但對我的幫助卻是非常的大。同修是一面鏡子,她讓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時我們也都感到是師父在加持我們,讓我們在法上快點、再快點提高上來。我們在一起學法、發正念、做資料、切磋,緊張而有序。在這樣的環境中修煉,我明顯的感覺到自己天天、時時都在提高當中,學會了無條件的向內找,感受到了慈悲的指出同修執著心所在的那份祥和和寬容,溶於法中的那份快樂。後來同修被邪惡抓捕,我們這表面形式上的合作不得不停下來。
但是,我做資料的步伐卻加快了。我要在短時間內恢復我這個小資料點,並讓它正常運作。雖說這個資料點還是最小的一個,但我會努力使這朵小花開的美麗、鮮豔,因為它已是這萬花叢中不應缺少的一朵。我想學裝系統,同修送來了《資料點技術手冊》;我苦於無法安裝寬帶,同修送來了無線網卡;我尋求技術力量的支持,師父又安排我接觸一位鑽研技術有一段時間、尚未獨立運作的老年同修,我們取長補短,共同研究,現在我們都已經能獨立運作。
做資料的過程,是我修煉中的一部份,其中的得失亦是我心性使然,有我悟到的,也有我、沒悟到的,其中感觸最深的是:修煉是嚴肅的,一思一念都應在法上,若不然,輕則給自己修煉帶來麻煩,重則也會給整體帶來損失。所以,聽師父的,學法,多學法,學好法是關鍵。
走到今天,再回頭,驚訝於師父的安排如此有序,感受著師父洪大的慈悲。唯有做好師父安排的三件事,兌現自己史前大願,除此無以回報。
感謝師父的慈悲苦度!
感謝同修的無私幫助!
English Version: https://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09/2/26/105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