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文化】 為甚麼國家又稱為「社稷」?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零九年二月七日】在古書典籍中常可見到「社稷」又代指國家,如《禮記﹒檀弓下》:「能執干戈以衛社稷,雖欲勿殤也,不亦可乎?」及《三國演義﹒第二回》:「陛下今不自省,社稷立見崩摧矣!」那麼,為甚麼國家又稱為「社稷」呢?

在古代,「社」本指土神,如《孝經﹒援神契》:「社者,五土之總神。」及《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后土為社。」后土就是土神。古人認為稷是百谷之長,所以 「稷」本指穀神,如明朝梅膺祚《字匯﹒禾部》:「稷,穀神。」因此,「社稷」原意是土神和穀神的意思。如《書經﹒太甲上》:「社稷宗廟,罔不祇肅。」

在《白虎通﹒社稷》中記載:「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沒有土地、糧食,人民就無法生存,所以土地和莊稼是人民賴以生存的根本,也是一個國家的立國基石。中國自古便以農立國,可見農業對國家的重要性,因此歷代的君王都很重視對土地神及穀神的祭祀。

所以,古代的君王為祈求國土平安,五穀豐登,每年都要舉行祭祀社稷大典,因此久而久之,社稷就成了國家的象徵,漸漸被人們用來代稱國家了。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