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申請難民中修煉的點滴體會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零九年六月十七日】我1998年得法。得法前一身病,心臟病,高血壓,風濕病,肥胖症等等;修煉後我的一切病狀消失,多年沒吃過一片藥,這都是慈悲偉大師父的救度,並能使我幸運的成為一名正法時期的大法弟子。2006年我來澳洲後,申請難民,現在想同大家說說自己在申請難民過程中修煉的點滴體會。

利用一次次被拒的機會提高心性

在我申請難民過程中,一共讓移民局拒簽五次,甚至馬上要送上飛機遣返,我知道這一切都不是偶然的。

師父在《精進要旨》〈道法〉中說,「你們也要明白「自然」是不存在的,而「必然」是有原因的。」

在當時我沒有想到找自己,一直在往外推,找別人的不是:甚麼中介公司沒有及時把我的申請遞交上去,延誤了時間;甚麼佛學會已經給我開了證明信,還有許多協調人和同修的證明,移民局也不考慮啊等等。在同修的互相支持和幫助下,我一邊做好證實大法的事,一邊將師父的講法一本一本的學,但是學法的心態不純,有求得到身份的執著。所以每天去中領館前發正念,發《九評》和真相資料,推神韻票及參加各種活動,心裏總有一種讓大家知道我也在做大法的事情,顯示自己,能夠讓更多的人證明我是大法弟子。正是由於心態不正,申請一次次被拒,也就一次次要提高心性、清除干擾。

就在這段時間,矛盾接踵而來,移民局態度很強硬的要遣返,家庭矛盾突出,女婿對我辦難民很反感,並要和女兒鬧離婚,女婿把一切矛盾都歸咎與我,罵我,不讓我在這個家待,自己還有病業要消……我真正感到師父說的「百苦一齊降 看其如何活」(《洪吟》〈苦其心志〉)。

我確實感到很苦,覺得修煉就這麼難,真是走投無路啊。在這艱難中,在同修的幫助下,互相切磋,同修對我說:堅持做好三件事,多學法,一切都是假相,都會過去的。

我在讀《轉法輪》中看到師父說,「所以在今後煉功中,你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魔難。沒有這些魔難你怎麼修啊?」師父還說,「人得在實踐中真正的去魔煉自己才能夠提高上來。」

師父的話打進我的腦子裏,我的心豁然開朗,輕鬆了許多。我在心裏默默的說,「師父我一定遵照您的話走下去,信師信法,金剛不動。」我是修「真、善、忍」,修慈悲的,我要以善對待女婿,他也是可憐的眾生,我只有救他的份,要以善念對待他,他是常人,常人的話是不確定的,不要把他的話記在心上,要擴大自己心胸的容量。

師父說,「在眾生面前,你的話一出口,你的念一動,就能使不好的因素解體,就能使毒害世人的、在人的思想因素中的不好東西解體,那麼人就明白了,你就能救了他。」(《2004年美國西部法會講法》)」。

我必須要有善念,善是修出來的,只有學好法,才能真正提高。他對我說甚麼難聽的話,我都不往心裏去,照常給他做飯,洗衣,照看孩子。現在家庭矛盾緩和了,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轉化。

利用一次次被拒講真相

由於被拒的次數多,一個月要去移民局好多次,女兒需要請假陪我,我總認為這是干擾,也有很大的怕心,怕將我送到拘留中心,怕給我遣返回國,各種不好的恐懼的念頭在我腦中翻騰著。我努力讓自己平靜下來,學了師父給澳洲學員的講法,並默默的背《洪吟》,師父的一首詩醒目的出現在我眼前「你有怕,它就抓,念一正,惡就垮」。

我堅定自己的正念,一定要去掉怕心,心想我是堂堂正正的大法弟子,我就走師父給安排的路,去留由師父說了算。我又想到,這不是好事嗎?不是向移民局講真相,救度他們的好機緣嗎?我們去移民局,有同修和女兒,我和同修發正念,女兒給他們講真相,或者我講女兒翻譯。

剛開始,移民官態度很強硬,我們多次的講,一次,兩次,三次……移民官最終接受了我們送的《九評》和中共迫害大法弟子的真相資料,承認我們是法輪功修煉者,也擔心我們回去會遭受迫害;特別是給我們買飛機票要遣返我回國的移民官,我向他講中國曆次運動迫害死8000多萬的無辜生命,1999年7•20後又利用多種酷刑折磨迫害死3000多名法輪功學員。我以自己的親身經歷,修煉法輪功後的身心受益,身體健康來向他證實大法。他最後很受感動,接受了《九評》和真相資料,並且給訂飛機票處打電話說不讓我們買飛機票了。

我心裏知道這都是慈悲偉大的師父在看護著我們。

在一次次的被拒中,我們接觸了很多有緣人,有律師,移民官,聯邦議員,市議員……我們都向他們講中國發生的中共對法輪功的迫害,遞交了真相資料,他們都接受了,並且得到了他們很多幫助和建議。雖然每天跑很多路,很辛苦,但心情是愉快的,因為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能有機緣講真相,救度眾生。

現在難民身份雖然沒下來,但通過這麼長時間的魔煉,我完全解脫了,沒有了對身份追求的執著,不論在甚麼地方都是大法弟子,都要做好大法弟子的三件事。下面以師父最近的講法《賀詞》和大家共勉:

「堅定的走好最後的路,學好法,在修好自己的基礎上,正念自然就會強,大法弟子應該做的事就一定會做好。邪惡完了,環境變了,更不要放鬆自己的修煉,在救度眾生的神聖使命中鑄就你們的威德與輝煌吧!」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