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內找才能解決矛盾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零九年八月十日】我被邪惡關押了兩年,這種被迫害經歷對我的影響是我剛離開勞教所時沒能意識到的。獲得自由的當天我特別的高興,慶幸自己沒有被折磨的精神變態,也沒有糊塗。當天晚上,我就開始看師父在那兩年期間的講法。

我回家的第二天,以前的一個同修朋友就來看我了,提醒我要多學法、看看明慧,儘快提高上來。因為在勞教所裏看到、聽到了一些以前在明慧上發過文章的昔日同修失去理智的惡意攻擊大法,所以我對看明慧有點抵觸。好在自己一直堅持學法,也不知是哪一天起,自己就很想看明慧。之後我找到了上網工具,幾天下載一次來看,一直堅持到現在。

回來後,我在家和公公的矛盾日益尖銳,直至發展到當我爸的面和公公大吵一頓。爭吵完後,覺的自己不太對,但又覺得是「忍無可忍」了,現在想想是用公公對大法的態度為自己的失控找藉口。偶然的機會,我認識了另一個同修,他也有被迫害的經歷,他提醒我一定要把自己被迫害的原因找出來。和他的談話促使我開始反思自己這幾年的言行。出事前,我和丈夫的矛盾已經到了破裂的邊緣。用他的話來講,他感覺不到我對他的關心、對家庭的關心;而我呢,因他幾乎放棄修煉而嘮嘮叨叨,尤其是在他喝酒之後。當時我的思想也很不清淨,長時間的看書犯睏,走路時腦子都胡思亂想些情中的事,同時怕心一直沒有甚麼突破。雖然在出事前,師父有數次點化,但自己都沒能反應過來,陷入了舊勢力安排的陷阱中。

這次向內找,促使我下決心改變自己,緩和與公公的矛盾,找出了是甚麼心促使我和他爭吵。自從我九六年走入修煉以來,還沒和人這樣吵過。我發現我從內心看不起他,甚至是一種鄙視。我看不起他對婆婆指手畫腳,看不起他受惡黨文化毒害甚深,等等。我隱約覺的自己和他有類似的問題,所以兩人才如此難相處:爭鬥心、自以為是、付出想要回報、希望別人把自己當回事等等。其實對公公來講,他有這些想法都是正常的;但對我而言,這些心是必須要去掉的。

師父《對澳洲學員講法》的視頻出來後,我的思路更清晰了,就像師父說的,和常人有矛盾的話就是煉功人的問題。意識到和做到是兩回事。每當我心裏為公公的事翻騰時,我都想一想為甚麼自己會有這樣的情緒。有時能控制住,有時還是做不好。做不好的時候,愛面子的心使我很難開口道歉,我努力一次次嘗試去做。漸漸的我會在在生活中為公公考慮,買他愛吃的,並端到他面前,陪老人說話,遇事主動聽取老人的意見。其實這些事,一個不修煉的常人都能做的很好,而自己卻才開始一點點做到。漸漸的,家裏的矛盾日益緩和下來,公公對我的態度也有了明顯的變化。

在家庭關係中,我老有一種自己受委屈的感覺。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沒能意識到這種自謂不公的背後是妒嫉心。好幾次,我背著師父的經文「惡者妒嫉心所致,為私、為氣、自謂不公。」(《精進要旨》〈境界〉)百思不得其解,我就問丈夫,聽聽他的理解。丈夫在大法被迫害前是個非常精進的學員,在個人修煉方面做得好。他說這當然是妒嫉心啦,並幫我剖析了我的問題。那天上午我捧著《轉法輪》,把妒嫉心那節讀了很多遍。讀著讀著,自己的思路慢慢清晰起來。「中國人過去受儒教影響比較深,性格都比較內向,生氣了不表現出來,高興了也不表現出來,講涵養,講忍。」(《轉法輪》)我就是這樣的性格,修煉前把「生氣了不表現出來,高興了也不表現出來」視為有涵養和能力的表現。和家庭以外的人交往時,習慣於順著別人的意思說話,不怎麼直接去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這種性格的一個直接弊端是我的很多心都很隱蔽,並老是自覺不自覺的去掩蓋自己的執著。

我剖析一下自己,發現我內心深處老為自己的婚姻後悔,覺的自己是下嫁到了他家,還時不時感慨一下婚姻應該門當戶對,否則和公公溝通起來不會那麼費勁。和同修交流,甚至和常人聊天時,把公公說過的一些話、做的事當笑話講,因為公公的很多話都有惡黨文化的毒素,如他曾說:我看所有的甚麼廟、甚麼觀,我看都得砸了;家裏來老家的客人,客人走後我把床單被罩摘下來洗洗,他說我是和他沒有階級感情。一直以來我拿他的不足說事,而不是在矛盾中找自己的原因,真正提高上來。

師父在《二零零八年紐約法會講法》中說:「你把自己的這些痛苦啊、你自己的魔難啊都當作是壞事,那就是常人。痛苦是償還業債,不順心的事會使心性提高,作為常人來講其實也是這個理。都是在消業,消去業了有一個好下一生,只是人不明白。作為修煉人,消去業力,修煉中心性提高上來了,最後圓滿。作為一個大法弟子來講,這是最基本法理,最基本的。」

學師父講的法,明白道理後,就是實修了。我遇事後,經常的反思自己,錯了就承認。用丈夫的話來講:一般五個小時之內能認識到自己的不對。我心裏知道五個小時太長了,要好好修,在不好的念頭一出現時就正視並去掉,直至遇事反映出的第一念是正的、是在法上的。

我自己的體會是一個不好的心會在很多問題中反映出來,只有把這個不好的心去掉,遇到的矛盾才能真正的得到解決。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