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相機攝影實用基礎(圖)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零年五月二十四日】(根據個人有限經驗並參照網絡資料整理,不足之處請行家指正)

1. 光圈和景深的概念

我們都知道光圈Aperture相當於人的瞳孔。表達光圈大小我們是用F值。這裏值得一提的是光圈F值愈小,在同一單位時間內的進光量便愈多,而且上一級的進光量剛好是下一級的一倍,例如光圈從F8調整到F5.6,進光量便多一倍,我們也說光圈開大了一級。以下為常用光圈F數值,每一個F值表達的光圈比前一個小一級:F1, F1.4, F2, F2.8, F4, F5.6, F8, F11, F16,F32

和光圈緊密相聯繫的概念是景深。當某一物體聚焦清晰時,從該物體前面的前後一段距離內的所有景物也都是相當清晰的。成像相當清晰的這段從前到後的距離就叫做景深。

光圈和景深的關係是,在焦距不變的情況下,光圈越小(即「瞳孔」越小,但光圈F值越大),則景深越大。以下是我從網上找的兩張對比圖片:

第一張F2.8,光圈大,F值小,景深很小,背後的景象被虛化:

第二張正好相反,用的是小光圈(小瞳孔,大F值),距焦在第一輛車,因為景深比較大,背後的車輛也比較清楚。

反過來說,估計對焦不準時(比如抓拍),用小光圈,F數值調大,這樣在大景深的情況,對不准焦距也可以獲得相對清晰的照片。不過有得就有失,這種情況下快門速度相對要慢才能保證足夠的進光量。(這可以由相機自動調整,見第3節,但你要知道付出的代價是甚麼)

記住要點:F數值越小,景深越小,背景越虛化!

2. 快門速度的概念
快門速度(shutter speed)一般用幾分之一秒衡量。

在光圈不變的前提下,快門速度越快,進光量越小。反之進光量越大。比如,光圈不變,1/125秒的快門比1/250的快門進光量多一倍。

另一方面,很顯然,太慢的快門不適合於拍攝運動的目標(比如遊行),也不適合於拿不穩相機的情況(比如很緊急,需要的場景轉瞬即逝)。快門速度越快,運動中的目標被攝得越清晰。對比兩張照片:

當然對於現代裝備了防抖功能(佳能系列叫做IMAGE STABILIZATION,簡稱IS)的數碼相機就算在低速快門的時候,手抖動一些也沒大問題,除非使用很長的焦距(zoom in)。但是請注意防抖功能只管相機抖動不抖動(它是內置陀螺儀來探測抖動),不管目標運動情況。

有時候為了特殊的動感效果(比如表現腰鼓、舞蹈表演的動感),可以適當放慢快門,以下是一個極端的例子:

記住要點:快門越慢目標越虛化有動感,反之越清晰!

3. 快門和光圈的組合

快門和光圈都決定進光量,所以高速快門、大光圈(F值小)能夠達到和慢速快門、小光圈(F值大)獲得同樣的進光量。

比如如下組合進光量是一樣的:
快門1/250秒,光圈F5.6
快門1/125秒,光圈F8 (快門速度慢一倍/一級,光圈縮小一倍,F值大一級)
快門1/60秒,光圈F11 (快門速度慢2倍/2級,光圈縮小2倍,F值大2級)

在很暗的地方拍照,比如劇院中場休息採訪不允許使用閃光燈、或者記者主動避免閃光燈以防干擾周圍觀眾,就要使用大光圈(小F值)、慢速快門。比如採用防抖動功能的相機,如果相機帶有手動調節檔(manual mode),可以用F2.8,快門1/8秒 (如果有把握相機拿得穩,快門速度還可以慢一級用1/4秒)

抓拍的時候為了獲得大景深(對焦不準照片也能比較清晰),往往採用了小光圈(F值大),這時候為了保持進光量,犧牲的是快門速度,快門速度變慢了以後,可能運動中的目標會模糊。所以需要權衡。

現代主流的數碼相機除了具有自動拍攝模式(auto mode)外,還具有光圈優先模式(AP, 或 Aperture Priority)、快門(SP,或Shutter Priority)優先模式。

光圈優先模式就是由用戶決定光圈的大小,然後相機根據環境光線和曝光設 置等情況計算出光進入的多少,這種模式比較適合照靜止物體或者需要調整光圈決定景深大小的情況(如虛化背景,或者抓拍時怕對不准焦距)。

而快門優先模式,就是由用戶決定快門的速度,然後數碼相機根據環境計算出合適的光圈大小來。所以,快門優先模式就比較適合拍攝移動的物體。

記住要點:快門速度慢一倍,F值大一級,可以保持進光量不變!

4. 長焦和廣角的效果簡說

自動數字相機上一般都有optical zoom,這個是光學變焦,X3就是3倍光學變焦,在相機的英文規格書上或者鏡頭上會標有"f =",那麼f=後面接的數碼通常就是它的焦長,即焦距長度。如"f=8-24mm,38-115mm(35mm equivalent)",就是指這台相機的焦距長度為8-24mm, 24/8 或者 115/38 大約是3倍,所以這是X3的光學變焦。

同時對角線的視角換算後相當於傳統35mm相機的38-115mm焦長。一般而言,35mm相機的標準鏡頭焦長約是28-70mm,因此如果焦長高於70mm就代表支持望遠效果,若是低於28mm就表示有廣角拍攝能力。

但是粗略的說,人們往往把數碼相機視野最大的那端叫廣角端(一般用W標出),視野最長的那端叫長焦端(望遠效果,telephoto,一般用T標出),而不管實際焦長如何。

使用長焦端/望遠端,效果好像是拍攝者的距離接近目標(zoom in)。

在光圈、快門都不變時,拍攝同一個場景,使用長焦端會讓景深變淺。而使用廣角端時,景深就會變長。

以下例子中,左邊使用長焦端,右邊使用廣角端,可以看出景深的差異(比較背景中的樹木清晰度)

長焦端(自動相機的telephoto,或者zoom in)還有一個功能,就是可以使得縱向散開的被攝目標縱深方向變得緊湊,可以把縱向比較散的遊行隊伍拍的緊湊。

反之,使用廣角端(zoom out)可以把拉開被攝目標縱深方向的間距,讓很短的購票隊列顯得很長,但代價是會顯得散。

比較這兩張:


這是廣角效果


這是長焦效果(注意兩張照片中近處左右兩棟building之間的間距感)

記住要點:長焦(zoom in)景深變小,背景模糊
長焦還使目標縱深方向變得緊湊,但把近處目標橫向拉開
廣角則是拉開縱深方向距離感,而壓縮近處目標橫向間距。

4. 感光度(ISO)的概念

感光度一般在低光條件下(如,劇院裏採訪不打閃光燈)採用比較多。從前我們在商店買的速度為100、200、400啶的膠卷,那個幾百的數字表示的就是感光度。感光度一般用ISO值表示,這個數值增大,膠卷對光線的敏感程度也增加,像ISO100的膠卷最適合在陽光燦爛的戶外進行拍攝,而ISO400的膠卷則可以在室內或清晨、黃昏等光線較弱的環境下拍攝。

數碼相機雖然不用膠卷,但沿用了ISO的概念。所以在光線不好的情況下,採用高感光度ISO的設定,可以對曝光適當補償。但採用高感光度設定,拍攝出來的照片顆粒感比較強,會出現雪花點。這是因為感光元件敏感度增加後相應對各種電子、光學噪聲也會敏感。這個沒有辦法,有得就有失。到底用多大的ISO可以忍受其帶來的雪花點,這要根據自己的相機來試驗。很多情況下,比較新的相機用400還是可以接受的。高端的相機可以用到1600甚至更高,效果仍然可接受。

記住要點:ISO數字高表示感光靈敏,可以用於光線不好的情況,但是可能會有雪花點。

5. 光源設定/白平衡

不同的光源,其光譜分布是不一樣的。簡單說白平衡White Balance決定了你拍攝的白紙在相片上看是不是白色。如果偏藍/綠色或紅/黃色就說明白平衡不對。一般選用自動設置白平衡即可。有時候發現不用閃光燈拍出來相片的色調不對,這時候就要改一下白平衡設定,根據實際情況來設定。一般有:鎢光白平衡(Tungsten)用於由燈泡照明(白熾燈)的環境中(如家中)螢光白平衡(fluorescent )適合在螢光燈(注意美國的螢光燈即通常說的節能燈,螺旋形狀那種)下作白平衡調節,因為螢光的類型有很多種,「螢光」設置是最難決定的,最好的辦法就是「試拍」了。

室內白平衡/多雲、陰天(Cloudy)適合把昏暗處的光線調置原色狀態。

6. 數碼相機的常見拍攝模式:

1)人像模式
數碼相機會把光圈F值調到最小,做出淺景深的效果(虛化遠處背景)。
2)風景模式
數碼相機會把光圈F值調到最大以增加景深,另外對焦也變成無限遠,使相片獲得最清晰的效果。
3)夜景模式
使用慢速快門進行拍攝,但可能使用較小F值的光圈,同時閃光燈也會關閉。
4)夜景人像模式
在夜景中拍攝人物(如逛燈會),數碼相機通常 會使用數秒至1/10秒左右的快門拍攝遠處的風景,並使用閃光燈照亮前景的人物主體,閃光燈通常會在快閃關閉前被觸發。
5)逆光模式
在一些背光的環境下使用,即主體的背後有較強的光 線。相機會採用重點測光以增強曝光的準確性、並增加EV值(曝光補償)以避免主體過暗,有些相機還會使用閃光燈進行補光。
6)動態模式
用來拍攝高速移動的物體,數碼相機會把快門速度調 到較快(如1/500秒),或提高ISO感光值。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