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今「浮雲」談起


【明慧網二零一一年一月二十五日】「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這是來自《菜根譚》的一首小詩。又有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終南別業》)。天上的浮雲,起起落落,形跡無拘無束,曠達無所恃。詩人吟起此詩,超脫的心境一覽無餘。行雲流水,胸懷天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被現實的紛繁所迷惑,始終是古代文人追尋的一種人生境界。觀雲,淨心。只要心懷正義,眼前天地寬廣。

儒家的思想在中國人的生命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論語﹒述而》談到:「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貴,於我如浮雲』」這段話是在勸他的弟子,有飯吃,有水喝,人生就該知足,不該沉溺於不合禮義的富貴之中,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富貴虛華百年後終將成空,不可太執著。也正應了這句話:「嗟乎!人生若浮雲朝露。」(《周書﹒蕭大圜傳》)黃粱一夢的故事歷久不衰,人人皆知,但面對利慾的誘惑,大多數人還是沉溺其中。飄浮的雲彩,夢一般的存在。浮生若夢,醉者沉淪,醒者幾人,慧者鳳毛麟角。

歷史的車輪在向前滾動著,古人的心境,已沒有多少人能夠體會到了。

我們遠足,跋山涉水,登高遠視,離蔚藍的天空很近很近,天上的雲朵一如既往的飄浮。可是,我們接下來想的是:「我要在鏡頭前擺個甚麼姿勢好呢」,於是我們開始吵吵鬧鬧的對著各種相機喊著「茄子」「茄子」,合完影,萬事大吉。有興致的,還想在旁邊石頭上刻個「到此一遊」,便感到自己完成任務,便手舞足蹈的下山,去享受美味的晚餐。照片裏的美景,不過是給別人的一個感歎號,或者是自己一個月的薪水的見證。匆匆而過,誰有時間去思考這山,這水,這人生。

對於人生的態度,現在的人們依然用「浮雲」來比喻,只是和過去的比喻風馬牛不相及。高居2010年網絡流行語的「甚麼都是浮雲」,意思是甚麼事情都不值得一提,見得多了,人也麻木了。這個詞語這麼使用其實正反映了現代人的一種空虛、麻木的心態。社會上不公平的事情太多了,官商勾結,百姓有口不能言的事情看得多了,也就見怪不怪了;假新聞聽得多了,也就以假當真吧;那些醜惡的藝術見得多了,於是醜也可當美看了;亂倫、縱慾的事情經歷得多了,也不在乎道德的問題了,原因是社會風氣如此……

古今的對比,袒露良心看一看,不禁感到這顆心在默默流淚。

那曾經如孩童般的純真到哪兒去了?

那冷靜清醒的思索到哪兒去了?

那不平則鳴的勇義吶喊到哪兒去了?

於是有些人難以理解,為甚麼在強權之下,法輪大法弟子們依然默默堅持著自己「真、善、忍」的信仰;人們不理解,為甚麼一句「不煉了」對他們而言是生命中最大的恥辱;人們也無法理解,面對氣勢洶洶,對他們施予酷刑的中共打手們,面對對他們惡言相告的不明真相的世人們,大法弟子為甚麼不計較個人得失,依然心懷慈悲,不屈不撓的告訴他們善惡有報的天理,誠心給他們悔過的機會……

十年來,在大法弟子的呼喚中,人們漸漸甦醒,被他們的善心感動,找到了真實的自我,跳出了「甚麼都是浮雲」的怪圈,開始積極思考人生的意義,麻木的眼神開始有了閃動的光芒。他們開始一步步跳出了中共的高牆,去眺望外面的世界,欣喜的看到,這個世界不僅僅只有血紅色,這個世界是五彩繽紛的。中華傳統文化並非像中共宣揚的那樣,相反是那樣豐富多彩;尖端的科技已經開始探究生命的本質,宇宙天體的更新已經被科學家們清晰的觀測到;傳說中的神跡也確確實實在當今展現在世人的面前,法輪大法的高深博大被人們所驚嘆。

當突破網絡成為了人們的習慣,當「你退黨、團、隊了嗎」成為了一句流行語,當「法輪大法好」成為了大家共同的呼聲的時候,人們睜開雙眼會發現,這個世界已經在漸漸更新,嶄新而又美好的時代正在悄然走來。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當我們身處高處,靜靜的思考生命的意義,勇敢面對那真實的一切,不再對這個社會麻木不仁,選擇光明,譴責黑暗,那就是為自己的未來負責,對自己的世世代代負責。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1/1/25/從古今「浮雲」談起-235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