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 轉變觀念 做好協調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一年一月八日】我九七年開始修煉法輪大法。在中共瘋狂迫害法輪功的九九年底,因照顧小孩來異地居住,認識當地很少的同修,證實法的一些項目也在小範圍內堅持不懈的做著,也覺的足矣。鄰區不斷有協調同修來找我切磋:不能只滿足在自己埋頭幹的修煉狀態中,你們地區一直沒形成整體,需要有人擔起協調的責任。我也認識到這個問題,但總感到壓力很大,障礙多。這裏是沿海開發地區,外來人員流量大,本地原有同修住的分散又不認識,很難聯繫等等,故而遲遲不願參與。

一、轉變觀念

一次我參加了周圍各大區協調人的切磋交流,看到他們各區的有力協調、整體在穩步有序的提高,我很受啟發。但真正點悟我的、轉變我不願做協調觀念的是這件事:那天某區來了三位協調人,其中一人是前幾日被撤下來的,和現任協調有些間隔,想讓其它區的協調擺平此事。當時看著這位同修發言的語氣和狀態,一副爭強好勝、證實自我的樣子,我有些不解:做自己該做的便是,幹嘛非得爭那個協調?

回來後,也不知為甚麼,這事一直在困擾著我。師父說過修煉中沒有偶然的事,讓我碰到肯定是與自己修煉有直接關係的,原來是師父苦心點化:不能用人心看待同修,我和這位同修在這個問題上認識反差很大,她今天的表現是真對我這顆不願做協調的心來的。此時,我看到同修那顆願為眾生負責、為整體付出的金子般的心,而我卻自愧不如。我看到了我能做好協調的希望,我也是大法的一粒子,有師有法有同修,我應該為這一方眾生負責,這也是師尊對每個大法弟子的要求。

二、集體學法

為儘快在我區形成整體,請鄰區同修來交流前,我騎著自行車四處奔波,把直接和間接認識的同修,不管狀態如何、是否精進,一塊找來參加。首先我們遵照師父給我們留下的集體學法的修煉形式,學習鄰區的經驗,先由兩三個人到各片組成學法小組的同時,把找不到地方學法的和因各種原因沒走出來的逐漸帶出來。這樣小組很快增加到十幾人時再分組,再多再分,小組變大,大組分小。經過協調後把以前去外區學法的同修接納過來,(路遠耽誤時間)把遠的調到近處,在很短時間內就有十幾個學法小組相繼成立,經常組織各組負責的同修碰頭交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在法上提高。

一次我參加了一個小組學法,本來五、六人的小組那天突然來了十幾人。切磋時有同修提出人多不安全,應馬上分組,引起一番爭論。提供場所的同修說,人多我都不伯(一年前被邪惡迫害過),你們怕甚麼等等。其間暴露出了許多不同的人心。之後有的同修跟我說,誰誰大腦膨脹,不注意安全,太危險。也有的說,誰誰天天怕這怕那,把自己裹的嚴嚴的。當時這小組同修確實存在著這兩種傾向,反差很大,今天表現的如此尖銳,也是到了需要提高的時候了,如何按照師父對我們修煉人的要求,把對方的不足當一面鏡子照出自己的不足來彌補,這才是關鍵,才是修煉,才是好事,才是整體提高。我腦中突現出「最大的、致命的障礙」幾個大字,於是我反覆學了《在新加坡講法》中師父的一段法:

「我們遇到任何事情都能夠在我們自己這方面衡量一下,我說這個人真了不起,在圓滿的這條路上就沒有任何障礙能擋住你。我們往往碰到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是在向外看,你為甚麼這樣對我?心裏頭有一種不公的感覺,不去想自己,這就是所有生命的一個最大的、致命的障礙。」

我首先挖出自己隱蔽很深的責怪、埋怨同修的心,爭鬥心,證實自我的心和說話語氣不善的表現,然後和小組同修分別學法交流找自己。有的同修說,真巧,我回家也看了師父的《新加坡法會講法》,原來看不慣別人的地方,恰恰是自己沒做到的。有的說,平時我老覺著自己沒有妒嫉心,原來這麼厲害,都形成自然了。這樣都向內找,矛盾解決了,間隔消除了,小組整體融洽了 。

三、小花競相開放

學法小組的建立為資料點的遍地開花奠定了基礎。通過學法交流促進了證實法的各個項目,一部份率先用語音電話講真相的同修,帶動了周圍許多同修紛紛拿起手機這個救人的法器,許多不懂電腦、手機的老年同修在年輕同修的幫助下也投入其中,並且把世人明真相的反饋信息及時在網上交流,以親身體會鼓勵沒走出來的同修。

小組數量的增多,資料的需求量就大。許多同修認識到要修去等、靠、要的依賴心。原來家庭就具備條件的馬上就開了花,條件差一點的經過同修在經濟和技術上的幫助也相繼開了花。以前一人負責二十幾人的資料供給,現在就有四、五人來分擔。幾乎每個小組都有資料點(其中一小組四人,年齡最大六十多歲,家中都開了花), 保證了同修(包括講真相剛認識的同修)都能及時看到師父的新經文、《明慧週刊》。真相資料、《九評》、光碟等都能供應上,有時還做一部份給附近農村的同修。當不斷有同修在我耳邊高興的說:「我家也開花啦!」我眼裏的淚花轉來轉去也開了。

真是大法無邊,師恩浩蕩 。我區能有今天初具規模的整體,離不開師尊的慈悲呵護和鄰區同修的無私幫助,我們會在這一刻值千金、值萬金的最後時期儘快成熟起來,完成史前大願,向師尊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所悟有限,請指正。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