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漫談:岳飛與武漢(下)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一年十月一日】(接上文《文史漫談:岳飛與武漢(上)》

忠烈廟

紹興十一年(西元1142年)奸臣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陷害致死。孝宗時為岳飛平反昭雪,下令恢復其官職,追謚「武穆」,以禮改葬;當岳飛之子岳霖到鄂州時,鄂州軍民哭泣而迎,以表達對岳飛的深切懷念。岳飛冤案昭雪後,鄂州人民首先請求為岳飛建廟。湖北轉運司趙彥博,於乾道六年(西元1170年)二月上書孝宗皇帝,呈請在鄂州為岳飛建立廟宇以示祭祀。孝宗皇帝賜「忠烈廟」為額,並下聖旨撥四千貫建廟款,建立了岳王廟。這是宋朝孝宗皇帝詔令修建的全國第一座忠烈廟,當時同時御賜的還有1000畝香火田。嘉泰四年(西元1204)岳飛被追封為鄂王,忠烈廟改名為鄂王廟(俗稱岳廟),廟旁移植有岳飛生前栽植的松柏,被稱為岳柏、岳松。清末以來,岳氏宗族重大活動就形成了南在湖北武昌老城忠烈廟,北在河南湯陰岳王廟的格局。該廟不幸於咸豐初毀於兵亂,1938年武漢抗日保衛戰前夕,武昌岳王廟被炸毀,日軍佔領武漢後,忠烈廟址一度做了焚屍場。原廟址及黃土坡岳氏墳山在今武珞路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大門附近,遺存岳王廟因中共篡政初期中原大學遷來武昌,建設過程中被拆除。

杭州岳墳前秦檜夫婦跪像
杭州岳墳前秦檜夫婦跪像

據《江夏縣誌》載,當時武昌修過兩座紀念岳飛的忠烈廟。湖北武昌秦檜夫婦跪像,位於武昌縣南大東門外岳飛廟內,宋乾道六年鐵鑄,綁跪屏下,相傳凡疾病者,以石擊為驗。武漢老百姓還把岳飛的一些事蹟,編成傳奇式的乃至神話般的各種故事,彼此稱述,互相傳播。

岳松:從武昌洪山寶塔東行數百步,有古松數株,昂然屹立,人稱「岳松」。《洪山寶通禪寺志》記載:「宋忠武王岳公飛,高宗紹興年間登山手植巨松,形貌如龍。」後人感念岳飛的精忠報國,名之岳松。清舒峻極吊松思岳,曾寫下「松憶岳飛前代樹」的感人詩篇。岳飛原植巨松早已無存,史載「明季斧於賊」,如今的數株古松乃後人為紀念岳飛而補植。岳松四季常青,象徵著愛國精神世代相傳。

報國庵:漢陽翠微街轄區東南隅的報國巷緣於紀念岳飛精忠報國的壯舉而得名。當年岳飛父子遇害的噩耗傳到漢陽,百姓悲憤不已,議決在翠微峰東南約一里處的土台上(今紅偉工具廠南大門處)捐資興建報國庵,名為供佛,實為祭祀岳飛。此庵牆體以紅砂石砌成,一正兩偏共3間房,約200平方米。庵堂竣工時,昏君趙構尚在位,奸臣秦檜仍專權,故庵中暫不塑岳飛像,暫不掛匾,僅題有「報國庵」之名。

隆興元年(西元1163),孝宗皇帝趙眘繼位後,為岳飛平冤昭雪。此時,漢陽的報國庵擴建為岳飛堂,堂內立有岳飛像,並將岳飛生前所書「精忠報國」四字刻匾懸於堂內正殿,歲歲祭祀。談及此「精忠報國」四字,另有一段佳話:當年岳家軍攻打逃往漢水北岸的金兵時,漢陽百姓紛紛獻策,並協助岳家軍紮製竹排、木排強渡漢水,從而為追擊並殲滅金兵贏得了寶貴的時間。為此,岳飛題此「精忠報國」四字相贈並示謝意。

元代以後至49年後,人們依舊稱岳飛堂為報國庵。20世紀50年代初,庵中還有3名老尼住持。古報國庵最終毀於1958年的中共「大躍進」時期。

民國時至「文化大革命」前,漢陽民眾為紀念岳飛,還將此庵東北側的片狀民宅巷道亦稱作報國庵。1967年,該巷改名唯物八村;1972年,又因紀念岳飛而定名報國巷至今。

「兵藏閣」:史載:紹興四年(西元1134年)春,金軍大舉南下,進犯中原。岳飛上書高宗皇帝趙構,建議出兵收復被金軍及其傀儡所佔的襄陽、信陽等六郡。是年五月,岳飛被南宋朝廷命為漢陽軍制置使,率軍進發荊湖,一舉攻下郢州(今鐘祥);隨後兵分兩路,攻隨州,取襄陽,奪唐、鄧二州(州治分別在今河南唐河縣、鄧縣)及信陽軍。收復中原後的岳家軍班師鄂州(今武昌),並屯兵漢陽。

岳家軍愛民如父母,紀律嚴明,秋毫無犯,因而深得民心,戰鬥力極強,故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之說。他們深夜抵達漢陽時,生怕驚動了城中的百姓,帥府和兵寨均安紮於漢陽城西南約兩里之外的一片荒野之地。隨後,岳家軍在此地屯守並休整近10個月。

今漢陽攔江路西段與歸元寺路(翠微橫路)南端交會處,即是當年岳飛屯兵地,後人謂之兵藏閣。舊時,此地有茂林、修竹、墳塋、小崗,四週荒無人煙;「閣」中有池塘,嚴冬時塘面結滿冰凌,故後人還將兵藏閣諧稱冰塘角。

頓甲村與馬場湖 :在兵藏閣西側,曾有當年岳家軍存放鎧甲、兵器之庫。「存放」和「放置」在漢陽方言中皆為「頓」,因而該庫附近的村莊又被後人謂之頓甲,今五里墩街與江堤街「插花」接壤處的鄧甲村(「頓」與「鄧」在漢陽方言中同音),即此。

頓(鄧)甲村西南部有一湖,古名漢陽東湖。此湖舊時由多個港汊、水塘構成,湖畔水豐草綠。相傳岳飛及部屬將士曾在該湖灘操練兵馬和放養馬匹,該湖由此又被稱作馬場湖或馬滄湖。今五里墩街、江堤街境內共有一條北通漢陽大道、南至下馬湖的長約2公里的道路,亦名馬滄湖路。

20世紀90年代後,馬場湖東南部的部份水域被填平建房,並由東向西建有長約2.5公里的馬鸚路。

翠微古井和翠微古池:漢陽翠微峰下的歸元寺一帶,曾有一些與岳飛相關的地名。

該寺之中的翠微古井和翠微古池,傳為當年岳家軍部份兵馬飲水處,至今保持完好。今遊人徜徉於歸元寺景區,即可見此古井和古池。

「得得處」:今歸元寺東南約400米處,舊名「得得處」。今北京圖書館和湖北省博物館分別收藏的《清宣統年間武漢城鎮合圖》中即標有此「得得處」。「得得」係指駿馬奔騰的蹄聲,相傳「得得處」為岳飛當年馳馬夜歸之地。紹興五年(西元1135)五月,岳飛奉命再度揮師北伐,進駐襄陽。離開漢陽之前,他極度留戀這裏的山水,便趁十五月色,信馬由韁,從翠微峰到禹功磯,眺望大江如銀;又由大別山(今龜山)經月湖、梅子山至鳳棲山(今鳳凰山),面對漢陽的大好河山,聯想到歷經戰亂的國土和自己「待從頭收拾舊山河」的壯志未酬,這位年輕的元帥不禁思緒萬千,心潮澎湃。回到軍帳之中,岳飛秉燭執筆,且吟且書:「經年塵土滿征衣,得得尋芳上翠微。好山好水看不足,馬蹄催趁月明歸。」

「得得處」及其周邊在清代至49年初,被歸元寺僧人平整為田地,種植糧食蔬菜。20世紀50年代後,建為平田南村。80年代後期又建成平田小區(東部)。

催子灣的傳說 :今五里墩街五麒裏社區北側,舊有一無名村灣,南宋以後稱作催子灣。關於此灣名的來歷,在漢陽民間代代相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岳飛屯兵漢陽時,一日散步到此,忽聞一老嫗哭聲,便循聲進屋,問其緣由,得知老嫗家境貧寒,守寡養大的兒子無錢娶妻,只得闖河南做買賣,去後生死未卜。岳飛有心幫助老嫗,便勸慰她說:「您莫要傷心。您的兒子歸來時若未賺到錢,就讓他到軍寨找我。」

數日後,老嫗之子歸來,兩手空空如也,他找到岳飛。岳飛送給他一包銀子,他在千恩萬謝的同時,告訴岳飛:他在河南時被金兵抓住,捆綁數日,險些丟了性命。岳飛聽罷,說道:「這條路你走得熟,眼下攻敵需要摸清敵情,你再為我去一趟如何?」老嫗之子當即應承。他帶著銀子回到家中,娶了媳婦,可就再也不想啟程去河南了。

日子一天天過去,老嫗著急起來,頻頻催兒子上路。兒子被催急了,只得洒淚與母、妻作別。從此,他再也沒有回來,但他在臨死前托人捎回了河南金軍的情報,岳家軍靠此情報打了幾場大勝仗。

有了這樁傳說中的往事,這個無名小灣就有了正名──催子灣。

岳飛街:清末民初成街。西南起於黃興路,經車站路,東北與中山大道相接。舊時在法租界內,由法界當局命名霞飛將軍街或稱霞飛街(霞飛為法國征戰非洲、亞洲的名將),當時此街曾為法國兵營及工部局、巡捕房等駐地,戒備森嚴。抗戰勝利收回法租界後,因該地名附有外來殖民侵略的印記,因而改由我國南宋抗金名將岳飛之名重新定名。

此外,在古老的荊楚大地也留下了不少岳飛的歷史遺蹟。如:湖北武穴岳家拳、岳飛學校、岳氏祠堂所在地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黃梅為岳飛兒子岳霆、岳震墓所在地;江西九江為岳飛母親姚大夫人墓、岳飛夫人李夫人墓所在地。

岳家拳流行於鄂東黃梅縣、廣濟縣和蘄春縣一帶,以黃梅、廣濟兩縣為主。據《黃梅縣誌》和《廣濟縣誌》記載,岳家拳在宋末元初傳入當地。相傳南宋名將岳飛被害後,其四子岳震五子岳霆為避害躲於黃梅縣大河鎮的楊梅嶺(現名叫岳東灣和岳西灣),因岳飛被十八道金牌召回,就知凶多吉少,故把武穆遺書(也叫岳家拳譜)暗地交給岳震、岳霆,並讓他們在黃梅縣就地避難不要隨之進京。岳家拳因此在黃梅縣流傳了下來。

在湖北省天門市境內,有個雄踞漢水之濱的歷史重鎮一一岳口。岳口,古稱「岳家口」。據清《天門縣誌》載:「相傳宋岳武穆駐軍於此,因名。」數百年來,一代名臣岳飛與岳口源遠流長的歷史在這裏代代傳頌。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