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寫新聞報導的粗淺體會:文章的結構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一年五月十八日】以前我對寫新聞報導,總是不得要領。後來總算開了竅。今天,我想跟同修說的是「文章的結構」。想跟同修分享一點寫東西的小經驗。

有一回,我和一個農民打工者,受雇於一個有寫作經驗、有出版經驗的知識份子(下稱:我的老闆),從事搜集資料、整理文字的工作,最後由我的老闆修改、出版成專業書籍。

我的老闆還網羅了一些博士、碩士參與進來,他們是為了興趣研究,我和那個農民打工者是為了掙口飯吃。我的老闆說他們是學那個專業的,搞的我挺有壓力的,怕不夠專業水平,拿不到錢。

在整個寫作過程中,我的老闆反覆強調的,就是文章的結構。據說,看一篇東西寫的如何,就看它的結構,是清晰,還是混亂。如果一看結構,邏輯混亂,內容就看也不要看了。

逼到份上了,不會也得會,不懂也得懂。經過那麼一番打工訓練,我迅速掌握了寫東西先寫「文章的結構」的方法,文字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

甚麼是寫東西先寫「文章的結構」呢?

例如:在寫一篇東西之前,我會把文章分成幾個部份,每個部份起一個大標題,先把標題寫上,看看整個文章各標題(即「各部份」)之間的邏輯合不合理。如果不合理,調整到合理。

然後,再把各部份內容,填到各標題的下面(即「填到各部份中去」)。這樣做,寫起東西來就很容易。尤其長篇的東西,不知從何下筆,這樣一個標題、一個標題的寫,很容易就寫完了。

這樣,整篇文章就能達到結構嚴謹、層次清楚,讓人一看就很條理,很舒服,很容易就看明白,而不會看著頭疼了。

寫新聞報導,也是同樣的道理。

我曾在「刑事偵查學」中看到,中共警察通過判斷異議人士文章的文字水平,推測其作者身份,就看文章的結構,而不是根據用了多少華麗的詞藻。這也可以從反面論證,文章的結構,反映了作者駕馭文字的能力。

一篇文章,如果用了很多優美的、文縐縐的詞語、語句,篇幅很長,看似文字水平很高,但結構混亂,不清晰,讓人讀起來暈頭轉向,半天看不明白事情的來龍去脈,就不是一篇成功的報導。

一篇文章,沒有修飾的詞語,只是用最樸實的話,把事件的經過,按照同修的口述如實的,記錄下來,看似文字水平不高,只要結構清楚,層次分明,乃至詳略得當,取捨有度,讓人不犯暈,讓人一看就看明白是怎麼回事,就是一篇符合規範的報導。如果能進一步做到讓報導的故事給人留下很深印象,就是一篇比較成功的報導。

那麼甚麼是文章的結構呢?

就是在寫新聞報導時,先決定第一部份寫甚麼。

再想好,第二部份寫甚麼。

再想好,第三部份寫甚麼。

……

這就是文章的結構了。

例如,新聞報導的第一部份寫導語。(以前明慧網文章已有介紹,大法弟子發明了一種土辦法──把整篇文章的內容壓縮成一段,作為第一段,作為第一部份,這叫做「寫導語」。)

新聞報導的第二部份寫正文──事件描寫,加人物描寫。

如果第二部份分幾個段落寫,那就再想好,第二部份的第一段寫甚麼,第二段寫甚麼,第三段寫甚麼……(以前明慧網文章已有介紹,怎樣寫迫害事件、怎樣對被迫害的大法弟子做人物描寫、怎樣安排事件描寫和人物描寫的順序。那也就是在安排文章的結構了。)

……

想好文章的結構後(即:第一部份寫甚麼、第二部份寫甚麼、第三部份寫甚麼……),再看看文章的結構合不合理,作調整。

上面舉的例子,是單個的迫害案例。綜述性報導,道理是一樣的。

說起來比較抽象。不過,試試就知道很簡單。

經過養成注意文章結構的習慣,我發現,我由不會寫東西,寫東西寫成邏輯混亂的一團糨糊,寫報導只會寫成一個段落的簡訊,到能輕鬆安排文章的結構。再叫我寫的像原先那樣結構混亂的一鍋粥,我已經不習慣了。

我覺的同修們不妨試試,每次報導都先安排好文章的結構,幾次下來,您就會發現您安排文章的結構的能力飛速增長了。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