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人心,修去它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一一年七月二十八日】隨著修煉的深入,發現我還有不少人心。好在越來越懂得如何修自己,只要實修,發現人心並不難。我體會到,當聽到、看到一件事,心中產生了波動,感到不舒服,或做完一件事情之後仍然念念不忘,揮之不去,其中必有人心。近期經歷了幾次發現人心,去人心的修煉過程。現寫出一例與同修交流。

有一天,我和甲同修在路邊交談,不一會見到乙同修(不常見)走來。見面之後當然都很高興,乙同修對甲同修第一句就說:「哎呀!你可真年輕,退休幾年了就沒變樣。」我朝甲同修(常見面)看去,的確面色紅潤,顯得十分精神,心中自然為同修高興。但同時,心中又閃出一念:她也會這樣誇我的。短暫的交談結束了,我心中的期待落空,心中有種酸酸的感覺,心想:多年來誇我年輕的人不少,可在同修的眼裏我並非如此。馬上,我意識到這樣的感覺不對,是甚麼心促使我想聽好聽話,當聽不到時心裏會不舒服呢?過後,我仔細想了想幾年來在這方面的表現,還真存在著不小的問題。

自一九九五年四月得法以來,真、善、忍偉大佛法使我發生了根本轉變。我對法堅定,從來不動搖。不管世人怎麼著,我也從來不小看自己,心中有個明確的想法:我是堂堂正正的大法弟子,在世人面前也應該展現出大法弟子的風貌來。基於此,我平時比較注意自己的衣著,一定讓自己整潔、大方、精神飽滿。這樣一來,和大多數同修一樣顯得比同齡人年輕。這對證實法,講真相救人的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比如我的家庭,還有我退休前的工作單位都成了我比較寬鬆的修煉環境。還有我的兩個姐姐及嫂嫂這兩年來也相繼走入修煉。這都與她們看到我修煉後的變化及精神狀態有關。時間長了,聽到讚揚自己年輕的聲音多了,除了更堅定自己之外,生出了覺察不到的人心:那就是對容貌的執著。

天天洗臉照鏡子,總看到臉上有幾塊小斑,心想要有甚麼辦法把這斑祛掉就好了。有了這顆心,到超市、商場買東西時,看到有關祛斑的化妝品時總要關注一下。終於有一次在商場(較大的商場)購物時,一售貨員拉住我,熱情的向我推薦商品──正是祛斑霜。說如何如何好,要是沒有效果隨時可來找她,我經不住這樣的誘惑(其實是衝著我的心來的)就買了。回家後按照說明,每天早晚摸呀,擦呀,觀察呀,有時看起來斑似乎淺淡了,有時又發現一點也沒變。這樣大概堅持了近兩個月時間,一瓶快用完了,一點效果也沒有,才扔了它。這不是執著是甚麼,可當時只認為那也是護膚品而已。

仔細想想,這其中隱藏著多顆人心:虛榮心(執著容貌,希望人誇讚),顯示心(能顯出修得好),歡喜心(聽到好話就高興)。這都是人心、私心,都是在證實自己,偏離了當初的正念。找出人心後就要決心去掉它。再一次強化自己的正念,心中更明確:是大法使我充實、自信、寬厚、精神,這所有的美好要完全用於證實法,救度眾生。

不久後的一天,我正走著,忽聽身後有人叫,我回過頭來,是一位年輕的同事。就聽她說:「哎呀!還真是你啊!我看著像你,可看上去太年輕了,又怕認錯了。」我說:「是嗎?「可不是,走路還那麼輕快,真好!」我笑著回答:「你是知道原因的。」她說:「是、是。」(我曾多次給她講過真相,講大法的美好,並幫她辦了三退。)這次我心裏已十分平靜,我知道這不是偶然的,應該在法中思維。心想,我自己覺得和平常沒甚麼兩樣,可她的反應為何如此強烈(當時她真的很驚訝)?忽然,我明白了:是她的佛性出來了,我修好的一面那一刻展示給了她,她與大法一定有緣(曾聽她說過,「七二零」之前剛想修煉迫害就開始了),找機會一定還要向她講。沒料到,幾天後我接到了她的電話,說想來我家和我聊聊,這是以前從不曾有的。我一聽會心一笑,就知道機會來了。

她如期來到我家,向我訴說了她在工作單位受到的委屈、排擠,心裏難受想不通,又不知如何應對。因為我已有思想準備,耐心的聽了她的訴說後,很平靜的說:「我的情況你是知道的,你是希望我以修煉人角度,還是以常人的角度來談我的看法?」她想了會兒說:「我想聽修煉人的看法。」我們談了整整一下午。末了,她說:「這會兒心裏太輕鬆、舒暢了。」我說:「是大法的法理打開了你的心結。」在她的欣然同意下,我給她拷貝了師父的所有講法、電子書等資料。隔了幾天,又接到了她的電話,顯得非常興奮,說看了一些資料後覺得太好了,還要來我家,讓我教她煉功動作。我和她一起煉了五套功法,又給了她一張複製的師父的教功光盤。我由衷感到欣慰,又一個生命走進了大法,她所代表的生命群體得救了。同時我心裏明白,這是在我去人心,去執著過程中師父給我安排的一次機會。

師尊講:「在常人中放不下的心,都得讓你放下。所有的執著心,只要你有,就得在各種環境中把它磨掉。讓你摔跟頭,從中悟道,就是這樣修煉過來的。」(《轉法輪》)我想,我們還在常人中,在迷中,在正法沒有結束,我們沒有圓滿之前師尊會為每位弟子安排去人心,去執著的各種機會。我要踏踏實實的修煉,抓住這些機會,修掉它。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