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文化:聖賢們是怎樣學習的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一年八月四日】有一天,孔子讀《易》(又稱周易、易經),讀到損卦、益卦時,就接連發出了感歎的聲音。

子夏聽到後,便起身離座,問道:「老師,您為了甚麼而感歎呀?」

孔子回答說:「我從易經中的損卦、益卦裏,受到很大的啟發:那些自認為不足的人,會得到補益;而那些自滿狂傲的人,便會有損壞。我因此而感歎。」

子夏問:「那麼通過學習,就不能得到補益嗎?」孔子說:「『否!天之道:成者未嘗得久也!』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能這麼講!上天的規律即宇宙的法則是:成功了的好事情,未必能夠長久。那學習的人,如果是以謙虛的態度,來接受知識,就會有所得。假若不懂得採取謙虛的態度,就是自認為不足,那麼天下的好言論,就不能進入他的耳朵和心中了。從前,唐堯登上天子的高位,仍然恭敬虔誠的來自律,用謙虛恬靜的態度,來對待臣民,所以他的事業,經過百年而更加興盛;他的德澤,直到今天越發昌明。昆吾(指夏朝的部落君主)自以為是,志得意滿,他登上最高處,貪慾仍不停止,因此在當時就受到挫敗,到今天更加使人憎惡。這難道不是損、益的證明嗎?所以我說:『謙虛的態度,就能用來保存自己的地位。』豐卦說:要趁日中時行動,因為那時光明普照,所以能算得上是豐大;如果已達到豐大時,便會開始虧缺了。因此說,太陽到了中午就開始偏西,月亮圓了就開始變缺;天地的盈滿空虛,按照一定的時間彼消此長。因此聖人不敢自負盛名,他坐在車上遇見三個人時,就下車;遇見兩個人時,就扶軾表示禮敬,主動調節那盈滿與空虛的關係,所以盛名能夠長久。」

子夏聽完孔子的話,敬誠的說:「好!我一定終身記住您的這番教誨。」

筆者附言

孔子從易經的卦爻辭中,受到啟發,領悟出謙虛可以受益,自滿必會受損。這是聖人謙虛好學的表現。

最後,孔子講:「天之道:成者未嘗得久也!」孔子認為,上蒼規定了一條法則:世界上,取得了成功的人與事,不能讓他或它,長久的保持、存在下去。對於成功了的人與事,要想保持長久,惟有謙虛謹慎,才能做到。這對於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謹記自勉。

作為修煉人,無論悟到甚麼法理,都不能認為自己有多麼了不起,應該始終敬師敬法。

(事據漢代劉向《說苑》)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