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和絕食闖出魔窟的同修交流》想到的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上週看了一遍《明慧週刊》第五六五期刊登的《和絕食闖出魔窟的同修交流》一文,產生一點想法,但未進一步深思,就那麼過去了。今天與兩位同修相聚,談起此類話題,並從新又把這篇文章讀了一遍,使我上週初讀此文的想法又加深了。於是把我的這個想法說了出來,與同修切磋,他們也都認同我的這觀點。因此我決定把它整理出來,希望與更多的同修交流,不對的地方請同修批評指正。

文中談到,一同修正準備給絕食半年闖出洗腦班的另一同修買剛死的蛹補身體,說那位同修身體腫的厲害,可能是缺大量蛋白。作者同修認為:闖出魔窟的這位同修不應該缺蛋白或其它甚麼的,同時指出師父給我們下的法輪在不停的旋轉,《轉法輪》中講:「他在正轉的過程中,會自動的從宇宙中吸取能量,他自身還會演化能量,供給你身體所有各個部份演化所需要的能量。」在放下生死絕食反迫害的狀況下,師父會加持、保護弟子,比如用軟管道給你輸送能量,等等。堅信甚麼都不缺才是正念,缺這缺那是人念,不用特補。多學法,再難每天也要堅持煉五套功法,這是儘快恢復身體的保證。

我們都很贊同該文作者同修的看法,而且我們也都有過對出現病弱狀態的同修勸其勿需進補的經歷。我地一位老年同修,是「七.二零」以前得法的老學員,近幾年來,身體出現病業狀態,嚴重時步履艱難,並出現過跌倒的情況。也去過醫院,但並無大的好轉。其子(同修)則千方百計的買補品,查尋有關書籍、網站,據相關資料介紹,確認其父身體缺少的東西,於是則按方購買補品,強行讓其父進補。對此,我們也曾幾次勸這位老同修勿需進補,信師信法,精進實修甚麼都會改變。老同修說他並不願意吃這些東西,是兒子逼他吃的。我們又與其子交流勿需進補的法理,其子說,法理他明白,但強調一是補品不是藥,二是其父不精進,不好好修煉、常人的辦法又不想,身體弱不補咋辦?以此來拒絕我們的建議。我們也曾與其修煉的親戚交流過,親戚和我們的觀點相同,但也因勸說不聽而無奈。近日,在相隔幾個月後再次看望這位老同修,見其氣色比以前好了些,說是吃了兒子從網上查到的某補品後,好了許多。

讀了《和絕食闖出魔窟的同修交流》一文後,又勾起了我對老同修進補一事的深思。對於其子(同修)說的補品不是藥,可以服用,這是強詞奪理,師父講過:「那麼我們都想達到佛境界那樣的身體,你吃補品能達到嗎?肯定的達不到。那你吃它幹甚麼?這玩藝兒也不是好吃的東西嘗嘗鮮兒。我們在修煉過程中就是要將你的身體越來越淨化,越來越達到最正常、最好的狀態,那是吃藥所達不到的。那你去吃藥,你不就是覺的對修煉還不放心嘛,你就是沒有把自己當作修煉的人對待嘛,不就是這麼個道理嗎?」[1],所以其子這個說法是站不住腳的。至於說其父不精進,不好好修,常人辦法又不想,身體病弱不補咋辦?成了這次我反覆思考的問題。同時也是使我產生了新的想法的根由。

是呀,不精進實修是這位老同修身體出現病業狀態的主要原因。據我們所知,這位老年同學雖得法較早,但一直不太精進,師父叫做的三件事,一件也未做好。學法不多、不深,五套功法不能堅持全做,按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打坐」,四個整點發正念都不能堅持,講真相、救眾生的事,也因怕心重做的很少。我們曾多次勸他堅持學法、煉功,五套功法要一步到位,不能光打坐,動功必須得煉。他聽後,略帶一些不滿的說「你們說的好聽,你們不知道有病的滋味,那麼難受,站都站不穩能做的了麼!」每天按要求學法、煉功,是作為真修大法弟子的起碼條件,連這一點都做不到,還怎麼稱得起自己是大法弟子呢?不精進實修,師父當然不管了。精進的同修有時心性有漏,還會被舊勢力鑽空子,遭受邪惡迫害,何況他這種心性的學員呢?況且,還自己承認有病。

師父說:「你放不下那個心,你放不下那個病,我們甚麼都做不了,對你無能為力。」[2]

怎麼辦?我們認為,對這類同修首先應勸其精進實修,從提高心性方面入手,不能一味的勸其不吃藥、不進補。法學深了,心性提高上來了,吃藥、進補的問題自己就會知道怎麼處理了。心性提高不上來,總不精進實修,一味的勸其不吃藥、不進補,他也不會接受的。假如他在形式上接受了,不吃藥、不進補了,但還是不能按真修大法弟子的標準要求自己,還處於常人狀態,病不但不能好,很可能會向壞的方面發展,這不是適得其反了嗎?所以,我們認為像這位老同修這種狀況,就不能過多的強調不吃藥、不進補。因為他已掉到常人的那個層次上了,師父說:「生老病死,在常人就是這樣存在的。」常人身體出現病弱狀態,當然要吃藥、要進補了。不然硬性的不讓其吃藥,不讓其進補,一旦出現生命危險,會給不理解大法的常人帶來負面影響。

所以我們建議同修,在遇到這類同修時,勸其不吃藥、不進補的問題應該慎重處理。這就是我的一點新想法。

註﹕

[1] 李洪志師父著作:《瑞士法會講法》
[2] 李洪志師父著作:《轉法輪》

[修煉人之間的理性交流,通常只是個人當時修煉狀態中的認識,善意交流,共同提高]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