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此再不失眠了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一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我出生在所謂的地主家庭,父親在礦上挖煤,十歲起就替媽媽到生產隊開會。七十年代講出身,我家成份高,每次開完會,「地主分子」留下,隊長再單獨對地主、富農分任務。開到很晚,我和四叔一塊回家。

一天放學的路上,被同村同齡男孩追著罵:「打倒劉少奇!打倒小地主!」回家後問媽媽:「為甚麼我家是地主?」我百思不得其解,失眠了,覺得自己生不逢時。後來得知因為我的這句話差點把這個家給拆散,父親為了不讓五個孩子受委屈,讓媽媽改嫁,媽媽堅持再等等,形勢興許會變的。

長大後,我嫁人了,有了一個可愛的女兒,夫妻恩愛,親戚鄰居都誇我們孝順有涵養。我孝敬公婆,丈夫孝敬我的父母,人見人誇。

可好景不長,後來丈夫應酬很多,總是很晚回家,我一人白天帶孩子,晚上還要上夜班(整整上了十一年夜班)。下半夜下班回家發現孩子一人在家睡覺,丈夫還沒回家,心裏著急,擔心丈夫的安全。又出去找丈夫,看見他人才放心,可他連句安慰話都不說,還發火。時間長了我受不了,可我也不會跟他吵,自己煩心,從此徹底失眠了,晚上通宵睡不著覺,數數、看書甚麼辦法也不行。白天頭昏腦脹的沒精神,不知道啥時候才能熬出頭,說出來幾句話,熬起日子來真是油煎,迷茫、無助,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想不通為甚麼會這樣過日子,急了、煩了拿孩子出氣。

直到二零零零年底的一天,聽到了法輪功真相,拜讀了寶書《轉法輪》,頭部從來沒有的舒服和輕鬆,當天晚上就睡得很香,從此再不失眠了。法輪大法的法理使我身心受益。知道了「真、善、忍是衡量好壞人的唯一標準」[1]。我一下子找到了生命的根,做人做事有了依靠,心裏踏實了。對孩子的態度也變了,不發火了,知道怎樣教育孩子才能真正把孩子教育好;對丈夫更多替他著想,一個男人在外很不容易,對我發火也許他會好受些,也不計較他說了些甚麼,當他對我不好時,心想也許自己是上輩子欠了他,有過對人家不好,他這輩子才對我這樣的,這樣一想心裏也就平衡了,也不生氣了;對公婆更加孝敬。

自拜讀了《轉法輪》寶書後,大法的法理使我懂得了做人應該是無私無我,先他後我,處處事事先考慮別人。所以對公婆像親生父母一樣,特別是知道丈夫在外早就有了外遇後,我還依然對他老人孝敬,對丈夫寬容,不計過往。和丈夫的姐妹關係也同親生,妯娌和睦相處,吃多大虧也不計較,真心待人,是真正發自內心的對別人好,不求回報。公婆生病住院醫療費全部主動承擔,丈夫那邊一切全由丈夫做主,徹底放下利益之心,讓丈夫的家人很感動。同時全家人都知道了法輪大法好。

在我看書不久發生了這樣兩件事:

一件是我們原來給一個房地產開發商幫忙,報酬沒有給,就給了一套賣剩下的商品房,七樓一百四十平方米抵當時的勞動報酬,房子鑰匙也給我們了。後來我們去了外地,房子空著沒用。兩年過去了,有人要租用這套房子,當我拿著鑰匙開門讓人家看房時,才發現房門已經換了。問當初拿鑰匙給我的那個人說:房子已經出租,並且老闆說了「你要房子得再拿兩萬塊錢」。很顯然老闆做事出爾反爾,怎麼對待這麼突然的事情。這時想到《轉法輪》書上一段話,「有的時候你看那東西是你的,人家還告訴你,說這東西是你的,其實它不是你的。你可能就認為是你的了,到最後它不是你的,從中看你對這事能不能放下,放不下就是執著心,就得用這辦法給你去這利益之心,就是這個問題。因為常人悟不到這個理,在利益面前都要去爭,去鬥的。」心想可能這本來就不是我的,放棄吧!避免了一場風波。

再一件事情,我在保險公司當過兩年業務員,由於到外地去這個工作自然就放棄了。但是長期沒有業務就要吊銷業務員資格,也就自然沒有後期保費提成了,要想得到這些提成費就得保留資格證。一天單位主管打電話來告訴了情況,並且出了個主意說:好多人都是到醫院開個病假證明交到公司可保留一年資格。我說:那不是造假說瞎話嗎?她說:是,沒辦法都這樣。讓我也開一張,她知道我有同學、親戚都在醫院工作。我就跟親戚打了電話。可過了兩天越想越不是滋味,自己學「真善忍」了,不能造假。親戚也沒來電話,心想興許難辦成。過了一個星期見到功友說到此事,功友說:「不能說假話,煉功人不能造假,要嚴格要求自己」。

我知道自己錯了,趕緊打電話告訴那位親戚:假條不開了。她說我打電話的第三天她就開好了,並且已經替我交到保險公司了。我一聽急了,趕緊坐車到保險公司營業廳要回那張假條當時就銷毀了。雖然少了幾千塊錢,可我內心很踏實,因為我符合了「真善忍」,自己才沒有隨波逐流,是法輪大法的威力讓我明辨是非。我發自生命本源的告訴全世界所有善良人:法輪大法好,真善忍好!

儘管在中國大陸中共對法輪功鋪天蓋地的抹黑、迫害,人人都恐懼中共,可是當人看到真理時,你會覺得他與強權、迫害毫無關係。用強權迫害真理是很可笑、荒唐的。

法輪大法是佛法。我感恩大法師父的慈悲救度。

註﹕
[1]李洪志師父著作《轉法輪》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