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多歲的老人拿起手機講真相
我是一個六十多歲的老年人,沒使用過手機,兒女為了找我方便,就給我設置好電話號碼,來電話,我一按綠鍵就能接聽。可開始還會把電話掛斷了,不知道按哪鍵,往出打,也是按一下設置好的號碼,還是老出錯,我根本就不會用手機。孩子都說,您怎麼那麼笨,這麼簡單的操作都不會,更甭提發短信了。
我不會拼音,所以就弄點現成的,我就是由這樣一個對手機一竅不通的老太太,卻在看完明慧上同修用手機講真相的交流文章後,覺的效果不錯,我就在師父法像前求師父加持我,弟子有一顆救人的心,就是嘴笨。但我真想學用手機講真相,是師父看到了我有這顆救人的心,就幫助我。
在這件事情中,我也真正體會到了師父講的「修在自己,功在師父」(《轉法輪》),我雖然不懂手機技術,我把我的想法對幾個同修說了,也有為難的同修,我不洩氣,再找其他的同修,找到了一對母女同修,懂技術的,把手機發短信的設置調整好了教給我,我用筆把程序一步一步的寫下來,晚上回家練了半宿,直到按得自如了,最後不用看筆記了,都記在自己的心裏了。
白天,我就用同修上好的號和短信內容,騎車到十幾里外去發九條,不敢多發,也不讓多發,怕手機定位。每天都是膽膽突突頂多發三組,二十七條就回家了。儘管這樣,有時還會被封卡,發送失敗。這樣持續了一個多月後,有一個同修說他一次發了五十多條也沒有被封卡。我就說咱們也試試吧,一試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沒有發出去的卡先不用,等到過十多天後,再一發就又能發出去了。
連續發短信
就這樣摸索的堅持著,後來有一個同修說她坐在汽車裏面發,一下子把一個二十五元的卡發光了,再換一卡,一次性又用光了。然後我也這樣試了一下,效果還挺好,一下子歡喜心就上來了,發了幾十條就停止了。我和同修交流,救度眾生是嚴肅的事情,必須按照師父的法理去做,一定要多學法正念才強,學好法做大法的事情才順,做事多少,發出多少條不是威德,心性高低才是關鍵所在。所以我們經常一起去學法,一起切磋,共同提高。
我們學法時,把手機放在旁邊與手機交流,你也是大法造就的生命,你能被大法弟子選中來發短信救眾生,這也是你的福份和威德,不受任何邪惡干擾,救度眾生是咱們的史前大願。我的手機可有靈性了,好像聽的懂我說的話,從去年三月份開始到今天,手機真是超常的發揮了作用。別的同修發不出去的卡,到我的手機上發的可好了。
師父的呵護
尤其最神奇的一件事,我的一個二十五元卡竟然發了一千零七十條短信,還都收到了,有回覆,有自己的專用接受短信的手機,收到短信,簡直不可思議,不管怎麼用手機的錢總是用不光。尤其是今年過年的時候,我們編了幾條新年吉祥的短信,救眾生講真相,幾個人用了十多張卡,查詢都是餘額不足幾元錢了,還有隻剩幾分的。由於買卡的同修年前比較忙,就沒有批發充值卡,然後我們就沒有的用了,青黃不接了,我就求師父加持,在新年放假期間救度更多的眾生。
奇蹟出現了,我再用哪個用過的卡,一查錢還有二十多元,是師父給我的卡都充上值了,而且每組發完二百多條,一查錢還余十七八元,然後再接著發,發二百多條後還剩十三四元,我一邊發一邊叨念,神行神事,謝謝師尊,真是「弟子正念足 師有回天力」(《洪吟二》〈師徒恩〉)。
在今年過年的這幾天,我用兩部短信手機,一部語音電話,打的一千多個電話中,有聽的,有不聽的,有聽完的,也有聽一段就掛的,有附和的,有謾罵的,尤其除夕那天收到一條謾罵的短信。我當時找自己,我是不是有甚麼惡念,沒有慈悲了?我給眾生都是美好的祝福和三退保命,常念法輪大法好,得福報的信息呀。我沒有生氣,也沒有怨恨,只覺的對方很可悲,很可憐。我不和他一般見識。發這種短信的人畢竟是少數,大多數眾生還是有善念的。回覆的都是美好的祝福。我也很感動,我要抓緊救度更多的有緣人,能救度的人。因為世人都是師父的親人,我要助師正法,救度更多的眾生,圓滿隨師還。
提高心性 孩子們督促我做正事
在用手機講真相的過程中也是不斷的提高的過程,學法的過程,不斷的精進的過程,就像師父說的「實際上就是,都鋪墊好了,就差你用正念去把這件事情做了,就沒那個正念。」(《大法弟子必須學法》)
按照師父的要求,我每次發短信前在家給師父上香,請師尊加持保護弟子,我真切的體會到師父一直在我身邊,信師信法,一切都是師父在做,我一個文盲的老太太能做的了甚麼呢,我只不過是動動手指,按幾個鍵,騎著我的自行車(那也是我的法器),馱著我很辛苦的奔忙。
還有一段小故事呢,兒子看我整天有時間,就往外跑,說我比總理都忙,是忙正事,就給我買了一輛新的自行車,很支持我。有的時候搭他們車出去,一上車,兒媳婦就說:媽,您快點救人吧!有時剛上車,寒暄兩句,兒子就說:趕緊幹正事,別不務正業。我馬上就能繁忙起來,發好短信,讓他們自動連發,然後我再撥打語音電話,無論遇到甚麼困難和阻礙,我馬上想到師父加持,短信由失敗轉為成功。我真正體會到了信師信法的無限美好了。
English Version: https://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12/3/9/131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