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岳陽樓記、醉翁亭記有感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北宋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和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是我國古代散文的兩朵奇葩,都是以「記」為題的抒懷達志之作,都是為表述他們雖遭貶謫卻仍懷濟世安民之心的散文名篇。兩位作者的人品、文品、文風都有相似之處,其作品不僅記敘寫景生動感人,議論說理更給人以啟迪和借鑑,歷來受到人們的推崇。

一、憂國憂民 為官正氣

兩位作者寫作時處境有相同之處,兩篇文章的寫作年代一致。范仲淹一生為國為民,他文武雙全,曾帶兵戍守西北,抵禦西夏,連敵人都說他「胸中自有百萬甲兵」。「燕然未勒歸無計」、「將軍白髮征夫淚」,就是他戎馬生涯時的真實寫照。他任參知政事(副宰相)後,提出十條治國建議,重在整頓吏治,因此觸怒了權貴,受到誣陷,以莫須有的罪名被貶到河南鄧州做知州。歐陽修為范仲淹辯誣上書朝廷,誇讚范仲淹是「天下至公之賢」,也遭到奸佞誣陷,被貶到安徽滁州作太守。因支持范仲淹被貶的還有滕子京等人。

《岳陽樓記》是范仲淹出知鄧州後的第二年(即慶歷六年),岳陽樓重修工程完工,被貶到岳州做知府的滕子京請范仲淹作記,說:「山水非有樓觀登臨者不為顯,樓觀非有文字稱記者不為久。」范仲淹遂寫成此文。歐陽修寫《醉翁亭記》也恰恰是這一年,此時他也已被貶到滁州作太守,與琅琊寺的住持智仙和尚很要好,智仙和尚專門為他在上山的路旁蓋了一座亭子,歐陽修為人曠達,自稱「醉翁」,便將所建之亭命名為「醉翁亭」。且與民同遊,「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於是其筆下便出現了迴腸盪氣的《醉翁亭記》。因樓而記,因亭為文。樓亭有幸,斯樓斯亭因記因文而名聞天下。

雖然遭到貶謫,面臨逆境,范仲淹、歐陽修等人絲毫不計較個人的得失,始終把眼光關注著百姓。所以文中他們都是在堅持自己的理想,做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為地方的百姓謀福利,政績卓著。不到一年時間,滕子京使岳州「政通人和,百廢俱興」;范仲淹在鄧州開倉賑災、興修水利;歐陽修在滁州施行「寬簡之政」和仁政愛民之策,使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

二、文思精巧 各盡其妙

兩篇文章文不甚長,但思想深邃,足見結構技巧之高超。文風也很相似,都寫得平實而有氣勢,清新流暢,既有圖畫美,又有音樂美。一掃晚唐五代文壇浮華輕靡的流風,建立了清新、秀美、剛健、婉轉的文學風格。

范仲淹寫洞庭湖,只用了「銜遠山,吞長江」寥寥數語,就盡數了洞庭湖的大觀勝概。這一「銜」一「吞」,將洞庭湖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的氣魄描寫得極其生動。「岳陽樓之大觀,前人之述備矣」,范仲淹沒有對岳陽樓的修建進行具體闡述,也沒有泛泛鋪陳岳陽樓周圍的湖光山色,而是另闢蹊徑,抓住遷客騷人登樓所見所感,引出對「古仁人之心」的探求。全文跌宕而又自然,有時似乎文意已盡卻又峰迴路轉。景物描寫看似洋洋灑灑,卻並非文章要旨,而是借其抒發自己之心胸和抱負。

《醉翁亭記》則以「樂」字,金線串珠般提挈全篇。寫朝暮之景,抒山水之樂;寫滁人遊山,發遊人之樂;寫山肴野味,表宴酣之樂;寫鳥啼婉轉,示禽鳥之樂,更流露出太守身處「翼然臨於泉上」的小亭,自我陶醉的同遊之樂。行文走筆,因「樂」展開,「醉」是現象,「樂」為本質,「樂」是「醉」中之樂,「醉」則因「樂」而醉。「醉」、「樂」一隱一現,前伏後應,一氣到底,形成了謹嚴而完整的藝術構架。

相傳文章寫成後,歐陽修虛心向人徵求意見,他讀給一位樵夫聽,當讀到「環滁四面皆山,東有烏龍山,西有大豐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時,樵夫說:「您文章的字好像多了點。我打柴上山,站在南天門,放眼一望,四週都是山……」頓時,歐陽修明白了,於是提筆將前邊一串文字劃掉,換上「環滁皆山也」五個字,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醉翁亭記》言簡意賅的開頭,只這一句便總括了滁州勝狀,也總領了全文氣勢。

三、文筆清新 駢散結合

兩篇文章語言句式有相通之處,都採用了駢散結合的句式,參差錯落,婉轉有力且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徵進行描寫。《岳陽樓記》以單行散句為主,間以駢偶短句,如「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未見洞庭湖,已感其萬頃波濤,千里浩月。「日星隱曜,山岳潛形」、「沙鷗翔集,錦鱗游泳」,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寫「霪雨霏霏」的天氣,有陰風,有濁浪,白天「檣傾楫摧」,夜晚「虎嘯猿啼」,是一片蒼茫荒涼的景象,由此發出了「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的嘆息;寫「春和景明」的日子,天光、碧水、沙鷗、錦鱗、芷蘭、皓月,白天陽光燦爛,晚上月色皎潔,是一片歡樂明快的景象,又表達了「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的喜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把豐富的意義熔鑄到短短的語句中,字字有千鈞之力。吟之,不得不感歎文章句麗辭暢、音韻鏗鏘。

《醉翁亭記》大量運用了駢偶句,長短搭配,加強了韻律美。寫景抓住了朝暮之景、四時之景的特點,用「日出而林霏開」寫早晨,用「雲歸而岩穴暝」寫傍晚,寫出了一天中景色的變化;用「野芳發而幽香」寫春天,用「佳木秀而繁陰」寫夏天,用「風霜高潔」寫秋天,用「水落石出」寫冬天,無不抓住了景物的季節特徵,也發出了「樂亦無窮也」的感慨。

《醉翁亭記》除運用駢句,還注重大量運用虛詞。全文用了二十一個「也」字,用了二十五個「而」字,把詩一樣齊整的句子斷開,讓它帶上散文的韻味。這樣整散結合,使得文意層次分明,語感節奏起伏,既有詩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如「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這裏的「也」給人一種恍然徹悟,意韻悠遠的滋味。

四、樂民之樂 憂民之憂

兩篇文章的寫作主旨相一致。雖都因樓因亭而記,都不是寫重大事件,但其實都是圍繞「先憂後樂」、「與民同樂」這一人生和文學的主旋律來寫的,而他們的心境完全是一脈相承和息息相通的。兩位作者的思想同源於 「民為邦本」、「仁者愛人」等儒家傳統思想。

《孟子﹒梁惠王下》中說:「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范仲淹從小就立下「不能利澤生民,非丈夫之志」的誓言,並一生都堅守這一信念。相傳他童年時曾遇到一位相士,問道:「您看我將來能做宰相嗎?」相士就笑他:「年紀輕輕不要過份自負!」范仲淹又說:「那您看我能否做醫生?」相士驚訝地說:「怎麼相差那麼大?」范仲淹回答說:「唯有良相與良醫可以救人。」相士讚歎道:「君仁心如此,真宰相也!」正如歐陽修給范仲淹寫的墓碑文中所說:「公少有大節,於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一動其心,而慨然有志於天下。」

在《岳陽樓記》中,范仲淹抒發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懷宏志,成了流傳千古的名句。以古仁人為榜樣,把人們從物質環境的優劣和個人的得失中超脫出來,掙脫名利韁鎖,進入無私的精神境界。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是范仲淹和歐陽修共同的胸襟和心懷。歐陽修為官四十多年,官聲清廉,愛民如子。雖因直言上諫屢遭貶謫,仍堅持為民請命。他在文學觀點上提出「文者以明道」,特別重視道統的修養,提出「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提倡簡練,平易自然的文風,對宋代和後代文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稱為北宋文壇的領袖。

在《醉翁亭記》中,歐陽修以其樸實、醇厚和熱情抒發了寄意山水,與民同樂的情懷。身處「翼然臨於泉上」的小亭,「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山水之間也」;「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意即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遊玩的快樂,卻不知道太守是以能使人們快樂而快樂啊。「樂其樂」、「同其樂」,給世人展現出一幅人間祥和的畫圖。他在滁州寫的另一篇《豐樂亭記》中也寫道:「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閒,……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遊也。」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