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煉路上去執著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一二年六月八日】

警惕顯示心、歡喜心

星期六加班,做好了報表,自查了兩遍,沒有問題,就交給了審核人。星期天早上,看見審核完的報表放在辦公桌上,審核人也沒有發現問題,我心裏不免有點洋洋自得──看我做的報表多好,總是準確無誤,別人都挑不出問題來。

為謹慎起見,我再看一遍。我靜下心來,一個數字一個數字的又開始核對,核對到第五行的時候,發現了一個錯誤,單價和數量都沒有問題,但是合計中卻無端的多出了二百萬元。後來找到問題所在是微機操作時原始數據輸入有誤,在一個不起眼的數列裏多了一個英文字符,雖然紙版報表原始數據中體現不出來錯誤,但是計算後的合計是不正確的。

我改正了報表中的錯誤,又心生歡喜心:還是得靠自己啊,那麼大的錯誤,審核人都沒發現,還是我自己有本事、有能力啊。

報表交上去後的第二週,一天我回到辦公室,同事告訴我:「上級部門發現你的報表多計了一百萬元,讓你立刻回電話。」我很鎮定的說:「我核實一下再說。」心想,我看了四五遍,還發現了二百萬的錯誤,怎麼可能還有錯呢?但當我打開報表的最後一頁,頓時就傻眼了──我把數值0.05誤計為數值5,結果是翻了一百倍,多出一百萬元。

帶著沮喪的情緒,我開始回憶當時的狀態。我記得當時因為發現了二百萬元的錯誤,所以不知不覺就心生歡喜,而自己又沒有及時抑制它,以致帶著歡喜心檢查報表,當我找到了自己一個錯誤改正過來後,就又心生歡喜,而我有沒有警覺和克制人心。我很懊悔,這歡喜心真是害人不淺啊。這次給我的教訓是深刻的,我一直有顯示心,雖然沒有表現出來,但是內心還很強烈,結果栽了大跟頭,在眾人面前丟盡了顏面,讓我悟到顯示心絕不可留。做好一點就心生歡喜,這更證明了我的不成熟、不沉穩。歡喜心讓我栽了大跟頭,修煉人心生歡喜的結果可能就是摔的鼻青臉腫。

別在失敗中沮喪

因為報表出了那麼大的錯誤,所以我的心情一直很沮喪,總是覺的自己沒做好工作,愧對大法,愧對師父。不知不覺又沉浸在悔恨和失落中,很是消沉。常常問自己,修了十幾年了,怎麼越修越差勁呢?

師父說:「修煉中無論你們遇到好事與不好的事,都是好事,因為那是你們修煉了才出現的。」(《芝加哥法會》)

其實,修煉的理和常人的理是反過來的。人都希望成功,功成名就,但是功成名就後,人能有多少長進呢?修煉人應感謝失敗。因為失敗中能夠吸取的經驗教訓要比成功中多的多,失敗後能讓人深刻反省,能讓人發大慚愧心,勇猛精進。人從失敗中學習成長來的最快、最紮實。對真修者來說,表面的成敗根本無所謂,心性的提高才是關鍵。

我也終於悟到:壞事真的也是好事啊,如果沒有深刻的刺激到自己的心,自己真的還無法發現自己有如此強烈的顯示心、歡喜心,也不會剜心透骨的找到執著,去掉不足。師父也講過跌倒了,別趴著,趕快爬起來的法。自己的心卻總是在成敗中起伏不定,而不能沉下心來踏踏實實的找自己,這就是自己的不穩健,總是被表面的成敗帶動,而沒有在心性上徹底的找自己,提高自己,徹底放下常人的一切。

現在我認識到,修煉人就要在名利情的考驗中摔打,在魔難中不斷精進。不要怕做錯事,也不要怕失敗,這正是修煉的必經之路。

乾淨徹底去執著

有一天在刷鍋的時候,鍋上有點嘎巴,刷了幾下沒下去,因為時間緊,又很著急炒其它菜,所以就心想:再炒一個菜,然後一起刷吧。我於是倒上油,放好佐料,倒入蔬菜,翻炒起來。這時,我發現,鍋上的嘎巴也越來越深越來越厚。當我炒完這道菜時,嘎巴又厚了一層。當我再刷鍋的時候,那真是從來沒有過的難刷,費時、費勁。我也明白了:其實有一層嘎巴就徹底的刷掉一層,是最簡捷、最高效的刷鍋方法。刷鍋不能怕麻煩,把嘎巴攢到一起刷,那就很難刷掉了。

我於是聯想到修煉中的關難。如果在修煉中,第一關掩蓋起來沒過去,第二難以各種理由保留下來一點,第三次再不嚴格要求自己一些,那麼這個關難就會越積越大,小關積成大關,小難合成大難,到最後就是致命的一個大難關,成為死關。即使再想過也很難過了,甚至無能為力過去了。

我知道有個同修平時因為忙於生意,學法時間很少;脾氣一直不太好。但總是控制不住自己、常常發脾氣、抱怨;也不太重視發正念,據說別人發正念的時候她遛狗。後來她得了癌症,一直惡化,最後很痛苦的走了。其實,不重視學法,沒有法的指導,就很難提高;不能用正念管住自己,魔性就去不掉;不重視發正念,邪惡就鑽空子,乘虛而入。這些小漏積攢起來就是大漏、大難,最後就能置修煉人於死地。所以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特別是遇到關難的時候,過的好就是提高的階梯,過不好就是往下滑的階梯。因為修煉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所以,修煉中發現一個執著就要儘量毫無保留的去掉,找到一個人心就要盡全力的割捨,因為執著不是本我,人心都是障;遇到問題就要儘量完全徹底的找自己,因為心性需要昇華;有關有難立即修自己,千萬不能拖,不能等,否則越堆越大。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