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救同修的一點體會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一二年八月三十日】七月二十五日,本地有三位同修被綁架,其中的兩位是外縣的,另一位是我們熟悉的同修。

儘管目前外縣的同修還未能營救出來,但本地的這位同修,是位新學員,僅八天就正念闖出看守所,這其中有師父的慈悲呵護和加持,也有我們本地同修形成整體的配合好的威力,把它記錄下來,為了勉勵更多的同修信師信法,做的更好,也為了本地營救其他同修做一次小結。

同修被迫害,聽到消息的同修都無條件向內找,不找同修的不足,只看自己。後來大家認識到此次迫害和我們當地學員的狀態有直接關係。一段時間以來邪黨搞所謂的「承諾卡」,本地許多同修都處於麻木狀態,對邪惡直接毀人不是積極解體邪惡,而是有些事不關己的樣子。邪惡就針對大家的麻木心來。一些同修也找到了自己指責的心,互相之間配合上有怨恨心,不讓人說的心,還有妒嫉心;當事同修指出自己沒有做好時,不是找自己,而是以自己忙為藉口,把本該自己做的項目推給同修,就像師父在《轉法輪》中講的「現在勞模都不好當:你是勞模你幹的行,你要早來晚走,這活兒都你幹吧,你幹的好,我們不行,冷嘲熱諷,好人都不好當。」造成當事的同修學法煉功靜不下來,忙著做事。此外手機安全漏洞也是導致迫害的直接原因。

同修們都意識到不管有甚麼漏洞,都不允許邪惡來迫害任何大法徒,大法弟子只有師父管,哪允許邪惡來迫害。聽到消息的同修都積極的參與到營救同修的過程中來。

1、近距離發正念

本地同修互相協調發正念,有的到看守所發,有的上國保局發,有的到六一零辦附近去發,持之以恆,邪惡行惡不止,正念不停。

有一組同修常晚上到看守所發正念,第一晚出去有同修天目就看到看守所上空黑黑的,當請師父加持時,從天上就射下一股強大的佛光,而有的同修感到連身上穿的衣服都跟著一起發正念。有一同修獨自到看守所發了近一小時的正念後,守門人看她站了那麼久,把她叫進去問她是來看人嗎,她說我不知道要找的人是否在這裏,守門人連身份證也不查就讓她進去問。

2、在魔難中的親人同修

被綁架的新學員,我們在此叫她甲,她的親人同修我們在此稱作乙。自同修甲被綁架後,同修乙就陷入來自整個家族的責罵和攻擊的巨大壓力中。同修甲的丈夫、父母、婆婆非常懼怕邪黨,想到甲被搜出了的電腦和打印機光盤等,就破口大罵同修乙,並想讓同修乙去所謂的「替罪」。

同修乙說那幾天每走一步都覺的難,難是難,還是得往前走,大法弟子是主角。同修乙不管對方怎麼責罵,主動去到甲家,從道理上跟同修甲的丈夫、父母、婆婆講明為甚麼我們不犯法,打印機和電腦光盤等都是商店正當的買賣,我們買來就是私人物品,當然也是合法的。同修甲家人覺的這些都是反黨的罪證,同修乙就耐心的解釋說這些物品上哪裏寫著反黨的字樣?我們沒有槍沒有炮,怎麼是反黨?接著同修乙就結合著自己了解到的法律知識給同修甲的家人講明白甚麼是信仰自由,信仰自由都包括哪些範疇,為甚麼我們擁有這些物品不犯法,而國保局派出所的那些警察不敢穿警服,卻執法犯法,他們犯了入室搶劫罪和非法拘禁罪等。道理上明白了,同修甲的家人底氣壯了起來,明白了自己的親人根本就沒有犯法,也就同意配合去要人了。

3、理直氣壯去要人

去要人的當天,同修們近距離配合著發正念。同修乙早早的到了國保大隊,發著正念靜候那些人員來上班。接著同修甲的父親開著摩托車也趕到了。國保局的人員到後,同修乙就拿出筆記本來說是要把今天所說的記錄下來,日子被攪的沒法過了,甲到底犯了甚麼法,要求執法人員說清楚。國保局的人員說了半天也沒能說清楚到底犯了哪條法律。這時同修甲的父親也明白了,原來這些公安人員真的是在欺負咱老百姓不懂法律呀!同修甲的父親就說我的孩子因為頭裏有根血管堵塞,頭自己會搖擺,聽說法輪功是第一好的,能治病,她煉我們也不反對,現在聽說她在看守所裏面話也不說,我怕萬一有三長兩短,到時候我只能每天都到你們這裏來睡了!國保局的人員也許是明白真相,也許是怕承擔責任,說了一些賠好的話。從國保局下來後,同修乙驚奇的發現同修甲父親開著的摩托車上竟然堂堂正正一邊掛著一個「法輪大法好,真善忍好」的真相護身符。同修甲的家人也轉變了先前一見面就是破口大罵要讓同修乙去所謂「替罪」的姿態。同修乙深深的體會到大法弟子的正念正行是主宰事物發展的關鍵,一切都是師父鋪墊好的。

4、請同修們不要鬆懈

同修甲在大法弟子和家人去要人後的第二天上午就回到家了,但情況不容樂觀,家庭的魔難和來自邪惡的騷擾,還有自己要正視的曝光邪惡等問題。而我們所有的同修,在同修甲出來後是否就鬆了口氣,覺的事情就完了?

好多時候邪惡在迫害本地同修的時候都是鑽我們懈怠的藉口,忙的同修忙的出事,而更多的同修在救人上不是抓的很緊。請同修們繼續正視「承諾卡」的問題,我們真的不能允許邪惡來毀人,同時也要在繼續營救外縣同修,近距離發正念不能停止,揭露邪惡的迫害方面希望更多的同修能夠重視和參與。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