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體色魔 走正路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一三年七月十六日】

一、「病業」因不正的念頭引起

1、面對生死 信師信法

二零零八年五月我因「哮喘」呼吸困難,出現幾次斷氣、窒息狀態的險情。有生命危險。

如何對待病業,師父有明確指示,師父說:「這時只有兩種選擇,或是去醫院放棄過關,或是把心一放到底像個堂堂的大法弟子,無怨無執、去留由師父安排,能做到這一點就是神。」[1]

在我生命危險時刻,子女哭泣,老伴嘆氣,親朋好友擔心。人不行了? 人「病危」了不搶救能行嗎? 親人們見狀都要送我去醫院?都說送醫院去吧!面對親人們的呼聲我沒動心。我想:修煉大法百病全消,精力充沛,哪有病呢?只因我有執著有漏才遭邪惡迫害,才出現了病業假相。我理解親人們送我去醫院的心情,但我要走修煉的路,我決定「去留由師父安排」[1],聽師父的話,在家學法修煉!

2、師父保住了我的肉身

消業那段時間,我晝夜咳嗽、哮喘並伴有窒息狀態,隨時都有生命危險。

在生死關頭,我要學法,學法是我生命的需要。因喘不過氣,我學法不能看法不能讀法,只能聽師父講法。我終日坐著埋頭呼吸著哮喘著,那時人坐在床上頭都不能靠床,頭要靠床就哮喘加劇就會出現窒息,人的坐姿既不能抬頭仰坐、更不能變換其他姿勢臥床入睡,苦不堪言哪。在那艱難的日日夜夜:

是師父的法身日夜看護著我;
是師父的講法穩定了我的心;
是師父安排我天天有個短覺睡;
是師父點醒我修心去執著;
是師父為我開闢了一條起死回生的路;
從根本上講,是師父阻擋了舊勢力的迫害保住了我的肉身。

知我者莫過於師父也,不是師父的呵護,我根本就活不到今天,想起這些事我淚如雨下,深感師父的慈悲苦度。

3、生死面前找執著

在「病危」中我堅持學法向內找,在生死面前找出許多執著來。如歡喜心、顯示心、爭鬥心、名利心、妒嫉心、執著於小能小術等等。還有很深的漏我也找出來了:自認為修的好、悟性高、執著安逸,甚至還有色慾之心(這色慾之心是我「病業」的主要因素之一吧)……這些不好的東西找出來後,也修去不少,因此「哮喘」現象就緩解、就逐漸消失了。

二、對異性有好感求來了大麻煩

1、大麻煩

有一次我在講真相勸三退找到年輕時的女友,將女友家四人勸退了,這本來是件好事,可是年輕時我與那人有不正當行為,交談中就有情的回顧,儘管沒有行為,卻有男女之間不檢點的話語發生。還有一次,我與一位女同修學法交流時,聽她說話,覺得這聲音非常熟悉,非常的親切,好像在哪裏聽過的,入定後我聽那聲音很像前世我熟悉的那位小姑娘說話的聲音,於是我心裏便對她產生了「喜歡」的好感。

師父說:「咱們就講,好壞出自人的一念,這一念之差也會帶來不同的後果。」[2]我「對異性有好感」又說了些不修口的話,這不正的思想念頭,就被舊勢力抓住了迫害的把柄,就造成了我過「病業」關的主因。說自己,也看現實,我們有些大法學員被綁架、被判刑,甚至失去生命,也有被邪惡鑽空子栽在男女關係上的人。

2、色慾之心在一思一念中

後來我看了明慧網上一些去色慾方面的交流文章,認識就更深些了:長期以來,我一直認為有不正當的男女關係才是色慾之心,才是犯罪。而沒有想到對異性有好感,也是色慾之心的表現。

表面上看對異性有好感,沒有甚麼不檢點的行為呀?哪有色慾之心啦?看不出來。可是內心深處卻非常願意接近異性,覺得彼此談得攏,共同語言多,無論學法、交流、證實法都願意和異性在一起,你來我往日久生情,而情去情來相互間就有可能滋生慾和色的邪念,就有「情絲攪擾」親情關係的發展,就有對情與色的執著,如果把握不好男女雙方動了邪念的話,就會幹出「萬惡淫為首」的亂淫醜事,就會毀了自己!

3、解體色魔走正路

俗話說「色是刮骨的鋼刀」,人要好色亂淫就會被「色魔」拖下水毀掉;修煉人如不修去這些東西,就很有可能被「色魔」毀掉!師父說:「舊勢力、舊的宇宙把甚麼東西看的最重?就是色,男女之間的不檢點,這個東西看的最重。」[1]所以同修交往異性之間要注意在行為上、在語言上、在一思一念上的檢點,不能混同於常人。因此,無論甚麼緣份,無論甚麼原因,無論甚麼理由,無論有沒有實質性的行為,男女不正的情絲攪擾(色魔)哪怕沾染上一點、哪怕是一思一念的執著,都像「砒霜」那樣毒害巨大。

嚴格的說,人的私心慾望膨脹是「犯色戒」、「做錯事」、「遭魔難」的根源,舊勢力邪惡利用這個色、利用男女之間的不檢點這個執著毀掉不合格的大法弟子,所以我通過自己的教訓,寫出來提醒同修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時時警惕,正念對待一切。特別是有這方面問題的同修,要解體色魔走正路,不斷修去色心,做到男女有別,在女同修(男同修)面前注意小節,鏟除思想中不好的一思一念,一定要從根本上修去慾和色這些個壞東西!

以上的粗淺體悟,如有不當請同修慈悲指正。

註﹕
[1]李洪志師父著作:《洛杉磯市法會講法》
[2]李洪志師父著作:《轉法輪》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