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思維:開闊一些 再開闊一些(1)

——舉例說明新聞報導的簡潔經驗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四年四月十一日】

導言──作者的兩個觀點

一則重大的短消息,不需要過多時間去研究可讀性。因為時間寶貴,你第一時間發出去,對同修、對明慧網的所有讀者都有相當大的意義。而且,明慧網作為一個媒體來講,即使某些文章可讀性不是很強,但因為信息量巨大、時效性很強、論理全面,大陸網友如果能看到明慧網,一般人會改變原來被灌輸的認識。

但大多數的大陸民眾看不到明慧網,甚至許多人得到真相的機會很少很少。那麼,能萬幸見到的那張真相傳單(或傳單、光盤),能讓讀者明白多少真相,就顯的非常關鍵。這些文字,可能成為這個生命萬古機緣的最後一線「生機」。留下,還是在宇宙中永遠消失!真的是字字千金重!

所以,多考慮讀者的感受、多思考文字的可信度,是對生命負責的表現。

同修多用些心力,多交流些心得,就會少走彎路,就會最快速的提高寫作質量。磨刀不誤砍柴工啊!

拓寬思路,看看人在普遍採用甚麼。我們同修創作的新聞報導、評論、小說、影音等真相作品,目前有相當部份在一個固定的思維模式之中,以致限制了自己寫作技能和講真相的影響力。如果我們的寫作思維再開闊一點,(往低說)借鑑一點中小學生寫記敘文的「技巧」,(往高說)借鑑一點新聞故事的經驗,就像二零零九年明慧網刊載的《大家都來講故事──寫在明慧創刊十週年》所言:借鑑《華爾街日報》報導陳子秀女士(被迫害致死)的故事形式來講述真相。如此,救度眾生的效果該有多好啊!

因為從常人幾十年的經驗來說,新聞故事幾乎佔據了常人社會的所有報紙、電視、電台的新聞節目時段或版面,有人說「沒有新聞故事,媒體就得關門」。

本次系列交流的目地是想談談:用甚麼辦法表現大法弟子之善或惡人之惡,最自然、最可信、最可讀?用甚麼辦法講述真相,讀者會耐心的、迫切的看下去?作者如何表述觀點?如何在故事中「自然」的破除黨文化?如何讓結尾記憶深刻?真相故事從常人層面能滿足讀者哪些心理需求?

眼前的目標──每個地區都應有幾個優秀真相作品

二零零九年,明慧網刊文《大家都來講故事──寫在明慧創刊十週年》:「比如迫害事實的文章,很多人都讀過伊安﹒約翰遜寫的關於陳子秀的報導。十年來,很多同修遭到的迫害同樣殘酷,但是我們的報導有幾篇能夠像對陳子秀的報導一樣吸引讀者、貼近讀者呢?如果我們把迫害的事實寫成枯燥的材料,只是在明慧網上存檔,那麼文章起到的作用就可能很有限。」「如果文章的題目千篇一律,可能讀者想打開看的願望都沒有。」隨便渲染、添枝加葉的做法違反真善忍,但不為讀者更容易接受和過目不忘而用心,也是很有欠缺的。

筆者始終有這樣一個想法:大陸大法弟子被迫害的如此嚴重,甚至每個城市幾乎都有被迫害致死的案例,而我們每個地區能寫出比較優秀的作品、能震撼當地民眾的新聞故事卻不是很多。

因為同修寫作基礎不一、擅長的技能不同,而且是在嚴酷環境下,能寫出來已經是難能可貴了。但經過數年大法弟子的努力,從目前的情況看,各地同修提供的迫害消息都比較及時、文字比較正規。在此基礎上,寫出更震撼人心的作品的時機成熟了。如果我們各地區都能整理出幾篇乃至更多優秀新聞故事,震撼當地民眾,那麼真相傳播的範圍也會滾雪球一樣不斷擴大,形成強大的社會影響力,從而救度更多眾生。

如果各地綜述報導的迫害案例、「五﹒一三」徵文等等,都借鑑一點故事化的形式表現,一定能達到最佳的效果。因為就目前的許多真相故事(展示大法美好、揭示邪黨之惡)而言,如果再潤色一點、再用心雕琢一些,就會有一大批生動的作品,目標就在眼前。

本文內容介紹

《陳女士》是比較典型的通過「講故事展示真相」的新聞報導。本文就以此為例,借用《華爾街日報是如何講故事的》(下面簡稱為《講故事》)一書的觀點來分析,拓寬我們的寫作思路(本文以新聞故事為主要分析對像,運用大量舉例,儘量通俗、簡潔、實用。拋磚引玉,特別希望得到更多同修的慈悲指正)

本文分為兩個部份:

第一部份是基礎方面的交流。包括真相文章的開頭和結尾、情節的構思、細節的描寫,以及如何更好的表達作者觀點,這有利於減少目前常見的寫作問題。

提高交流(有待完善),是交流「如何讓作品可信、更快捷、更親切、更可讀」的經驗,便於我們更好發揮已有的技能,讓作品質量再上一個水平。

基礎交流目錄如下:
第一節 真相故事的「鳳頭」和「豹尾」
第二節 真相故事,你得有「阻力」──如何構思情節(*不是虛構而是有效安排)
第三節 通過描寫更好講真相
第四節 無聲勝有聲──如何表達我們的觀點

第一節 新聞故事的「鳳頭」和「豹尾」

古人做文章有「鳳頭、豬肚、豹尾」之說:漂亮的開頭、豐富的內容、有力的結尾。目前,最典型的新聞故事寫法,就是《華爾街日報》體。《華爾街日報》體是以一個帶有故事性的小情節、小細節作為開頭,把讀者興趣勾起之後,再展開全篇。有人形容這種文體結構是「兩頭小,中間大」,所以叫「菱形結構」。也有人稱為「聚焦式結構」,文章開頭首先聚焦有意義和趣味的「焦點」,然後展開。

我們下面就交流一下如何寫真相故事的「鳳頭」和「豹尾」。

一、吸引讀者的「鳳頭」

題目和導語的問題,同修的寫作交流中已經談的很詳細了,這裏只簡單的做一點補充。

目前的社會現狀下,人每天接觸的信息海量而快捷,有人說:這是一個信息過剩的時代。確實,人已經對「無用信息」產生了條件反射般的逃避,看到電視廣告就換台,遇到免費贈送的紙質廣告會拒絕,人通過過濾一些信息好讓自己有更多的空閒時間,而且,人也越來越浮躁。所以,讀者確實存在「書看皮、文看題」的情況。有人統計,讀者看報的時候,70%以上的內容只是瀏覽標題,30%因標題好,讀者才會被吸引而閱讀全文。所以,標題,已經成為本部作品的廣告。

也有人說寫新聞要有「五步十秒」的功夫,開頭瞬間幾秒就把讀者吸引住。後來,又有人說「三步五秒」,看似是數字遊戲,不過,人的注意力確實越來越容易分散了,作者策劃題目一定要考慮讀者的「注意力」這個因素,即使花費了時間和功夫,但效果會事半功倍。美國一所大學的新聞寫作教程指出:像礦工從大量沙子裏篩選一點點金子一樣,記者把材料一點點過濾,以找出屬於導語的那塊金子。

新聞標題《陳女士直到最後的日子仍說,修煉法輪功是一項權利》,採用了引述的方式,但裏面卻蘊含了大量信息和作者的「呼聲」。

二、分析題目

首先,「最後的日子」,說明主人公已經死亡了。「人命關天」,一個人死了,肯定是最觸動人的信息。有人總結了一個敘事規律,作品開頭就說明了主人公死亡的命運,那麼再倒序描寫主人公彌留人世中最平淡的生活點滴,也會讓人倍感珍貴。

其次,「修煉法輪功是一項權利」,這句話是作者要告訴給讀者的一個理念,但通過主人公的嘴說出來了。這一點是有經驗的記者(或編劇)經常採用的技巧,這一技巧也在本文中有多次使用。

我們有的同修寫報導或小說,經常是以作者身份出現,站在前台,突然表達一個理念,讓常人讀者感到突兀和不夠客觀、不夠自然。所以,我們在敘事的時候,儘量不用自己站到前台「表態」、「下定義」,要讓人物說話,讓人物說出你要表達的理念,讀者才會認為是真實、客觀、自然的。(在上一節中有過交流)

當然,這裏不只是技巧的問題,也是一個修煉境界的體現,要考慮對方的接受能力和個人觀念,儘量順著人的執著講真相,順著人的情感狀態說明事實。

再有,我們一般是先講清一個事實,之後,再表達一個理念,這樣比較客觀。

如果在題目中就表達一個理念、一個道理,一般會顯的突兀(對於不明真相的人,尤其注意此點),但此文在題目中就擲出了「修煉法輪功是一項權利」這個理念,他為甚麼這樣寫呢?

因為「修煉法輪功是一項權利」與「死」成為了因果關係。也就是說,這個題目告訴讀者「陳女士因為信仰而被打死了」。這對於一般讀者,即使是黨文化重症的患者(良知未泯),也是無法接受或認同的。這是衝擊正常人的道德底線的題目。

而且是「引述」,是客觀呈現,而不是作者直接「發聲」。在客觀性的基礎,就形成一個強烈的矛盾衝突,並引起兩個懸念:第一,「因為堅持修煉就被害死?是不是真的?」第二,「是如何被迫害致死的?怎樣的過程?」懸念建立起來了,吸引讀者的目地也就達到了。

三、分析導語

開頭的導語部份,採用了細節描寫的方式,再現了被害致死的那個現場情景,真實而震撼。

倒序的手法,適合時空跨度較大的文稿。作者可以從諸多素材中找到最震撼讀者的部份,作為導語,容易把讀者「帶入」到故事中,之後,再慢慢說明其中原委、展開故事。

因為同修以前的交流文章《給咖啡加點糖》、《「濟公吃肉」譜前奏》等,對題目和導語談的比較詳細,我們這裏就不更細的探討了。

另外,有作家說,開頭需要三個東西:願望、危險和決定。也是有道理的。我們都可以借鑑。

四、有力的結尾,深刻的意境

結尾的意義在於對故事主題的深化和強化。《講故事》一書說:給故事一個強有力的結尾,好讓整個故事牢牢刻在讀者的記憶中,並總結了三種類型的結尾:前後呼應,展望未來,展開拓展。

《陳女士》一文的結尾「……從此張女士再也看不到她母親的遺體了」,內容上前後呼應(開頭描寫了被害死的細節,後面是不讓家屬看死者),可以歸屬於前後呼應型結尾。但是,其中也有故事內容的展開拓展:被迫害致死後,家人都不能見到遺體,這一細節強化了全文所描述的迫害的「殘酷度」,在讀者已經傾斜的情感天平上再放置一個砝碼,讓讀者徹底被故事征服。如果細看,這個結尾也有「展望未來」的因素:「再也看不到了」,所以,此故事結尾的類型可以說是兼而有之。

我們同修一般在故事的最後,都說上幾句議論或總結的話,但此文並沒有這樣寫。作者讓敘事突然中斷(讓結尾成為故事的永遠「斷點」),並沒有議論和抒情,優點在於:讀者在故事動態的慣性下「還想往前走」,但「故事的行駛」卻停止了,讀者心理會有一種失落和空白,這個「空白」需要讀者用理性的思索來填補這種失落。所以,這種結尾便於讀者理性思考一會兒,(讀者的)思考也成為了文章的一種延續,讀者和文字成為了「一體」。這樣一來,讀者對故事的「情感」可能會更近,因為這是他自己「參與「的故事。但此文結尾也有缺點:讓讀者感到過於沉重,看不到希望。

我們再舉幾個例子來說明《講故事》給出的結尾類型(舉例中參考了正見網和明慧網中的一些文章)。

1、 前後呼應的結尾

用非事實性的象徵、情感回應、觀察後的評論或詩歌(名言)的片段。

例1:觀察後的評論

8條鮮活的生命,15個人的青春,成百上千個家庭的幸福,換取了整整50分鐘的真相。但是,這50分鐘的真相,從此再也不能從幾十萬長春市民的心中抹去,無論中共媒體再如何利用自焚偽案和其它栽贓來抹黑法輪功,在長春人的心中,總有另一個聲音和圖象浮現,那就是,在二零零二年的三月五號,我看到了法輪功的真相。

這是新唐人製作的專題節目《永恆的電波》的結尾(描寫長春插播事件),可歸類為:觀察後的評論。其中也有象徵和情感回應的因素,描述加抒情、評論,給人一種「餘音三日,繞樑不絕」之感。

例2:情感回應

故事是這樣的:開頭先描述大法女弟子被迫害致死,親人到家裏悼念。之後,寫她的被迫害經歷和為人善良的事情。

結尾:她獨自靜臥在生活了五十年的房間裏,而她的靈魂卻已昇華到她高貴的信仰世界裏。只要人類還有辨別善惡的能力,只要人間還有良知,這位善良而普通的老阿姨就會讓人們時時想起,她為真理來過這裏,她為這裏的相鄰做了她一定要做的。

例3:用名言總結

故事描述的是大法弟子反迫害的故事。

正如一位名人所說:「不是邪惡太強大,而是好人太沉默。」「如果好人無所畏懼,那麼邪惡就無能為力。」善良的人不能沉默!

例4:象徵

故事內容大致為:家屬營救大法弟子,經過了許多刁難、威脅和生活上的困難,家屬依然堅持。

結尾:江城下了幾十年一遇的大雪。在洗腦班的門外,張正義的妻子已成了雪人,她堅毅的佇立著,像一座冰雕,更像一位潔白的女神,照亮每個人內心中呼喚正義的那盞燈。

用家屬的身影深化主題,象徵堅韌的力量將持續。

例5:象徵

故事的開頭是「劉家的燈一直亮」,因為劉家夫妻鬧矛盾,氣的一夜沒睡。後來,夫妻修煉了法輪功,一家人其樂融融,晚上學法、煉功,結尾部份可以再次重複「劉家的燈一直亮」,從外部場景的視覺上強化主題,更藝術、更讓讀者有想像的空間。

例6:象徵

故事講述的是大法弟子被迫害的故事,故事結尾需要「可以見到的力量」烘托一下主題。

結尾:大江市的夜晚依然安詳。在某個街角的不經意處,「法輪大法好」小小橫幅,在三月的風中擺動,彷彿在輕輕的呼喚沉睡中的人啊,快醒來吧,冬天過去,春天就會來了……

例7:象徵

三月依然寒冷,但有時吹過來暖暖的風(用天氣象徵本事件正在向好的方向走),特別是那遍野的黃花,前兩天還是稀稀疏疏的,近日卻已密密匝匝,頭挨著頭臉貼著臉,金光燦燦,好像要把積蓄了一冬的陽光都釋放出來。(象徵人們的正義感越來越強)

例8:評論和總結

從二十歲到三十歲,在這段人生的黃金歲月裏,當她的同齡人徜徉在繁華的名利場,沉醉於浪漫的溫柔鄉之時,她,帶著她無悔的承諾和久遠的誓約,獨自奔忙於風雨中,為的是讓更多的人明白這場迫害的真相……

例9:評論和抒情

結尾:一扇窗,隔住了兩個世界,一堵淫威高牆劫持了人們的道德和判斷,一個堅不可摧的正念,可以伴我抵禦驚濤駭浪,這頁揉皺的衛生紙記載著無以言說的血淚和期盼!……

例10: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物反諷

結尾:三年的煉獄、一千多個日日夜夜的苦難,終於走過來了。當我走出這個黑窩的時候,回頭看了一眼大門,幾個大字非常醒目「嚴格執法 一切為了人民」。

2、展望未來的結尾:

目前大多真相作品都寫的比較高昂,「中國大陸的鄉親們,大法弟子就是為您而來,您能按照大法弟子告訴您的去做,定會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中共邪黨一定會被歷史所淘汰。」這樣的結尾確有正氣、正念,但千文一面的話,就又成為缺點了。我們可以從本故事的小事說起,引發人的內心感受。其實,小角度寫比較好寫,也比較接近人心。

例1:故事描述的是大法弟子張正義(曾勇救落水兒童)遭到邪黨綁架的過程,民眾聯名簽字營救的過程。

這次去洗腦班探視,張正義的妻子還是沒有看到丈夫。她緩緩的騎著那輛自行車,經過江城河河堤的時候,發現那些孩子依然在冰面上嬉戲、玩耍,她揮揮手,想告訴孩子們冰面有危險,但沒有孩子搭理她。她想:如果真有危險了,老張又不在這兒,可咋辦啊?故事說完,作者已經撤身走了,留下了讀者,幫著故事人物發愁「沒了大法弟子,誰來救那些危險的人?」

例2:此刻,明月初上,大地披霜,身後的電線桿上多了一行紅色的大字,那將是人們得救的希望。你多想明天清晨回到這裏的時候,看到人們都圍著交談:「我也聽人說了,法輪大法好啊,真善忍好。」

例3:「救人的人有難了,我們不能不管。」這是鄉鄰們在簽字擔保張正義時說的同樣的話。是的,法輪功學員傳播福音、傳遞救命秘訣的善舉,感動了越來越多的這片神眷顧的土地──神州上的人們,相信他們都將會得到他們未來的美好。

例4:未來的美好,總是在當今的苦難中孕育。我們將繼續追蹤這個團隊的命運,講述這些先驅者的故事。

3、展開拓展的結尾

例:(前面內容是報導大法弟子李正發放神韻光盤時被迫害案例及請律師辯護的過程)那天,沒有風,冬天裏的陽光格外祥和。大江市的某個胡同,兩位老人拉起了二胡,一個拉一個聽,拉的是神韻的曲目。有個放假的大學生回來,他剛看了神韻光盤,尋著這個熟悉又令人震驚的旋律趕來,說,「老伯,您也知道神韻?」老人微笑著點頭。

結尾部份的內容,與前面沒有邏輯上的關係,甚至前面沒有任何介紹民眾如何如何了解神韻、喜愛神韻,也就是說,結尾是根據上面的內容「拓展出來的」,讓人展開聯想。

(待續)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